松遼盆地南部扶余油層致密儲層成巖序列及成藏期次
本文關鍵詞: 流體包裹體 成巖序列 致密油 扶余油層 泉頭組 松遼盆地 出處:《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松遼盆地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勘探已獲得重大突破,但關于致密油的充注特征和成藏期次目前依然沒有清楚認識。基于薄片的鏡下觀察和流體包裹體賦存特征,分析了不同次生礦物生長的先后順序,建立了不同類型成巖作用以及油氣充注在時間上的序列,同時依據(jù)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結(jié)合研究區(qū)地史、熱史,分析不同區(qū)塊的油氣成藏期。研究表明,扶余油層致密儲層主要發(fā)育壓實、膠結(jié)、交代、溶蝕等成巖作用,壓實作用貫穿于整個成巖作用的始末。油氣在早期方解石膠結(jié)后和石英次生加大前開始充注,在石英次生加大期和長石溶蝕期間大規(guī)模充注,在晚期方解石膠結(jié)期油氣充注進入尾期。液態(tài)烴在長嶺凹陷區(qū)從嫩江組沉積時期至明水組沉積時期持續(xù)充注,扶新隆起區(qū)在嫩江組沉積初期充注。氣態(tài)烴在隆起區(qū)為兩期充注,分別為嫩江組沉積初期和四方臺子—依安組沉積時期。
[Abstract]:A major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the exploration of dense oil in Fuyu reservoir in the south of Songliao Basin, but there is still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of the dense oil. Based on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in slices an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The sequence of secondary mineral growth is analyzed, and the sequence of diagenesis and oil and gas filling time i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geological history and thermal history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compaction, cementation, metasomatism and dissolution are the main diagenesis in dense reservoir of Fuyu reservoir. The compaction runs through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diagenesis. Oil and gas began to be filled after the early calcite cementation and before the secondary increase of quartz, and during the secondary increase of quartz and feldspar dissolution, the oil and gas were filled o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period of quartz secondary increase and feldspar dissolution. During the late calcite cementation period, oil and gas filling entered the final stage. Liquid hydrocarbon was continuously charged in Changling sag from Nenjiang formation sedimentary period to Mingshui formation sedimentary period, Fuxin uplift area was infused into Nenjiang formation early sedimentary stage, and gaseous hydrocarbon was charged in two stages in uplift area. They are the early sedimentary period of Nenjiang formation and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Sitai-Yi'an form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非常規(guī)油氣與新能源研究院;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測井分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2109,41672125,41330313,41172134)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欒偉娜;林玉祥;吳玉琛;;沁水盆地煤巖頂板致密砂巖氣充注過程及運移機理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3期
2 梁浩;李新寧;馬強;梁輝;羅權(quán)生;陳璇;白國娟;張琪;孟元林;;三塘湖盆地條湖組致密油地質(zhì)特征及勘探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4年05期
3 王勝男;付憲弟;趙程;馬世忠;單佳梅;;松遼盆地南部兩井地區(qū)扶余油層油藏成藏機制及主控因素[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fā);2014年02期
4 閆偉鵬;楊濤;馬洪;郭彬程;黃福喜;唐惠;;中國陸相致密油成藏模式及地質(zhì)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4年02期
5 杜金虎;何海清;楊濤;李建忠;黃福喜;郭彬程;閆偉鵬;;中國致密油勘探進展及面臨的挑戰(zhàn)[J];中國石油勘探;2014年01期
6 白玉彬;趙靖舟;趙子龍;殷悅悅;童姜楠;;鄂爾多斯盆地志丹地區(qū)延長組長7致密油成藏條件與成藏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3年05期
7 黃薇;梁江平;趙波;孫國昕;楊慶杰;;松遼盆地北部白堊系泉頭組扶余油層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J];古地理學報;2013年05期
8 孫雨;陳晨;馬世忠;叢琳;趙慧;于利民;;松遼盆地扶新隆起帶南部扶余油層油氣運移機制與成藏模式研究[J];地質(zhì)論評;2013年03期
9 陳剛;徐黎明;丁超;章輝若;李書恒;胡延旭;黃得順;李楠;李巖;;用自生伊利石定年確定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二疊系油氣成藏期次[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2年05期
10 付麗;邱華寧;霍秋立;王雪;曾花森;;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術(shù)在松遼盆地北部下白堊統(tǒng)泉頭組四段物源和油氣成藏時代研究中的應用[J];地球化學;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京都;鄭民;李鵬;林森虎;;鄂爾多斯盆地定邊慶陽地區(qū)長7段致密油烴源巖地質(zhì)數(shù)據(jù)挖掘與評價[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4期
2 曾小明;張輝;鄒明生;黃冬梅;莫馮陽;;基于巖石物理相的儲集層分類評價:以北部灣盆地烏石凹陷東區(qū)始新統(tǒng)流沙港組三段Ⅱ油組為例[J];古地理學報;2017年04期
3 白玉彬;趙靖舟;葉小闖;;致密油藏與常規(guī)油藏物性界限研究方法探討及其應用[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4期
4 楊遠;何幼斌;羅進雄;;基于復合數(shù)學模型的致密油地質(zhì)工程一體化開采理念與路線[J];中外能源;2017年07期
5 樊奇;田繼軍;樊太亮;宋立斌;;松遼盆地民東地區(qū)差異成藏及主控因素[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7年03期
6 高崗;趙樂義;馬國福;李濤;王建國;楊軍;李昱東;徐瑾;;雅布賴盆地侏羅系新河組致密油形成條件與有利區(qū)資源潛力[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7年03期
7 黃文彪;鄧守偉;盧雙舫;王偉明;趙靜;;松遼盆地南部扶余油層致密儲層成巖序列及成藏期次[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7年03期
8 趙洋;曹榮星;;三肇凹陷扶余油層儲層砂體研究[J];中國錳業(yè);2017年03期
9 龔小衛(wèi);李瑋;喬中山;朱巖;王新勝;;國內(nèi)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開發(fā)技術(shù)研究現(xiàn)狀及難點分析[J];中國錳業(yè);2017年03期
10 吳長輝;黨海龍;趙思遠;;恒速壓汞在儲層微觀孔隙結(jié)構(gòu)研究中的應用——以鄂爾多斯盆地吳起油田下組合長9油藏為例[J];非常規(guī)油氣;2017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才能;張國生;楊智;陶士振;侯連華;朱如凱;袁選俊;冉啟全;李登華;王志平;;非常規(guī)油氣概念、特征、潛力及技術(shù)——兼論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zhì)學[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4期
2 侯明揚;楊國豐;;北美致密油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及影響分析[J];國際石油經(jīng)濟;2013年07期
3 時保宏;姚涇利;張艷;張雷;楊亞娟;李慧;;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9油層組成藏地質(zhì)條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3年03期
4 吳采西;周基爽;張磊;孫宇;李輝;鄭藝;陳新貴;;白云質(zhì)巖儲集層特征及裂縫帶地震多屬性預測——以準噶爾盆地瑪湖凹陷風城組為例[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3年03期
5 邢福松;秦鳳啟;王孟華;王亞;賈敬;劉浩強;耿立英;王四成;;束鹿凹陷泥灰?guī)r致密油氣藏儲層預測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J];中國石油勘探;2013年03期
6 白玉彬;羅靜蘭;劉新菊;靳文奇;王小軍;;鄂爾多斯盆地吳堡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原油地球化學特征及油源對比[J];沉積學報;2013年02期
7 姚涇利;陳世加;路俊剛;張煥旭;劉超威;唐海評;王剛;張博為;;鄂爾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區(qū)長7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13年02期
8 姚涇利;鄧秀芹;趙彥德;韓天佑;楚美娟;龐錦蓮;;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2期
9 郭秋麟;陳寧生;吳曉智;宋煥琪;楊智;李登華;;致密油資源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石油勘探;2013年02期
10 張威;劉新;張玉瑋;;世界致密油及其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J];石油科技論壇;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波;王革;王雪;張順;林鐵鋒;;安達向斜達9井扶余油層油流的確定[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8年06期
2 付廣;劉美薇;;松遼盆地長10區(qū)塊扶余油層運移輸導通道及對油成藏的控制[J];沉積學報;2010年01期
3 屈振國;;提高葡南扶余油層動用程度技術(shù)探討[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張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層與楊大城子油層分層開采試驗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8期
5 黃德利;姜洪福;曹海濤;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層優(yōu)質(zhì)儲層概率分布[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8年06期
6 劉磊;劉風衛(wèi);劉繼文;;松遼盆地南部紅崗北扶余油層小層劃分與對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肖超;呂鵬賢;張洪峰;王桂娟;楊東;;查干湖地區(qū)扶余油層產(chǎn)能預測方法研究[J];油氣井測試;2010年04期
8 陳博;李占東;單丹丹;李吉;;松遼盆地濱北地區(qū)扶余油層主河道預測及其油氣意義[J];價值工程;2012年30期
9 夏建慧,周書欣;關于松遼盆地扶余油層的油源問題[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81年02期
10 趙瑩;;頭臺油田茂11區(qū)塊扶余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記者 王志田 通訊員 魏憲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層產(chǎn)能工程投產(chǎn)[N];中國石油報;2006年
2 劉祥飛;大慶地震預測技術(shù)在扶余油層獲重大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5年
3 記者 立春;地震預測技術(shù)在扶余油層取得重大突破[N];大慶日報;2005年
4 記者 王志田 通訊員 余虹娜;大慶油田水平段最長井固井成功[N];中國石油報;2011年
5 杜志清 本報記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圍油田持續(xù)穩(wěn)產(chǎn)[N];黑龍江日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姚仕文 本報特約記者 劉安岐 馮金有;挑戰(zhàn)極限勇者勝[N];中國石油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穆廣田;“通吃”油層深挖潛[N];中國石油報;2010年
8 記者 裴麗;杏北油田為4000萬噸穩(wěn)產(chǎn)再做新貢獻[N];大慶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鑫;松遼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區(qū)塊扶余油層沉積特征及成藏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2 劉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層致密儲層特征及綜合評價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3 劉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及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4 張雷;大慶長垣以東地區(qū)扶余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和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5 康德權(quán);肇州油田州201區(qū)塊扶余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與儲層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齊家油田扶余油層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開發(fā)配套技術(sh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7 楊慶杰;松遼盆地北部大慶長垣扶余油層油氣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慶油田州201區(qū)塊扶余油層精細地層格架與沉積微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9 宋土順;低孔低滲砂巖儲層中優(yōu)質(zhì)儲集條件的形成機制及預測[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猛;松遼盆地北部昌德地區(qū)扶余油層精細沉積相特征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李鑫;大慶長垣南部敖南地區(qū)扶余油層沉積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淑晶;肇源南長47井區(qū)油水分布規(guī)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任歡頌;朝44南區(qū)扶余油層井震結(jié)合構(gòu)造精細刻畫[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陳素鳳;大安油田扶余油層次生孔隙發(fā)育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6 王佳慧;臨江地區(qū)扶余油層精細建模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7 周浩;儲層預測技術(shù)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區(qū)扶余油層中的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8 郝澤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層沉積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層裂縫發(fā)育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10 許玲玉;高臺子油田扶余油層精細構(gòu)造解釋[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137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1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