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東南建水火山巖LA-ICP-MS鋯石U-Pb測年、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
本文關鍵詞:滇東南建水火山巖LA-ICP-MS鋯石U-Pb測年、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火山巖 鋯石U-Pb測年 地球化學 弧后盆地 滇東南建水
【摘要】:滇東南建水地區(qū)位于師宗-彌勒構造帶的南段,區(qū)內出露一套玄武巖 安山巖 英安巖 流紋巖組合。研究這套火山巖的形成時間和形成環(huán)境對認識滇東南構造格局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次對建水火山巖進行LA-ICP-MS鋯石U-Pb測年,獲得兩個樣品的年齡分別為261.9±2.2 Ma(MSWD=0.80)、264.8±1.7 Ma(MSWD=1.12),屬中二疊世晚期,代表建水火山巖的形成時間。建水玄武巖與安山巖具有低TiO_2含量(0.50%~0.88%)、高Mg~#(52.0~64.5)、弱富集LREE((La/Yb)_N=1.42~3.44)、富集LILE(Rb,Th,U,Pb)、輕微虧損HFSE(Nb,Ta,Ti)的特點,具典型島弧玄武巖的特征;英安巖和流紋巖高ΣREE含量(139.5×10~( 6)~313.6×10~( 6))、富集LREE((La/Yb)N=4.16~9.78)和LILE(Rb,Ba,Th,U)、虧損HFSE(Nb,Ta)、強虧損Sr、Ti、Y等元素的特點與典型的島弧流紋巖相似,但高鉀(K_2O含量平均7.73%)、鈣堿性(δ=0.93~2.94)、強過鋁質(A/CNK=1.13~2.10)的特點使之區(qū)別于一般島弧酸性火山巖,而具有一些上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崗巖的特點。綜合建水火山巖巖石組合、地球化學和區(qū)域地質背景,認為建水火山巖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的弧后盆地伸展環(huán)境,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質巖漿結晶分異與上地殼混染作用的共同結果,與滇桂交界處島弧火山巖、兩廣交界處島弧玄武巖等同為哀牢山洋向北俯沖的產物。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湖北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云南1∶5萬龍朋等6幅區(qū)域地質調查(1212011220400)
【分類號】:P597.3;P588.14
【正文快照】: 項目資助:中國地質調查局云南1∶5萬龍朋等6幅區(qū)域地質調查(1212011220400)0引言滇東南建水地區(qū)位于師宗 彌勒構造帶的南西端,對于區(qū)內出露的一套玄武巖 安山巖 英安巖 流紋巖組合的構造屬性存在下列觀點:(1)這套火山巖沿著師宗 彌勒構造帶分布,有些學者根據古地磁和地球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祥信;陳必河;董明星;;新疆可支塔格蛇綠混雜巖的特征及其成因[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彭松柏,戰(zhàn)明國,張業(yè)明,付建明,彭少梅;云開地區(qū)蛇綠混雜巖的發(fā)現及意義[J];華南地質與礦產;1999年01期
3 王存智;姜楊;邢光福;;蛇綠巖研究現狀及華南蛇綠巖問題[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2011年04期
4 倪金龍,夏斌,劉海齡;南海及鄰區(qū)前中生代構造演化與東特提斯構造域[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5年10期
5 劉海齡,閻貧,張伯友,丘學林,夏斌;南海前新生代基底與東特提斯構造域[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年01期
6 葉先仁;陶明信;余傳螯;張銘杰;;用分段加熱法測定的雅魯藏布江蛇綠巖的He和Ne同位素組成:來自深部地幔的信息[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5期
7 翟慶國;李才;黃小鵬;;西藏羌塘中部古特提斯洋殘片?——來自果干加年山變質基性巖地球化學證據[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7期
8 凌其聰,程惠蘭,沈上越,魏啟榮;云南哀牢山蛇綠巖的礦物學研究[J];礦物學報;1999年01期
9 劉貽燦,徐樹桐,江來利,吳維平,蘇文,陳冠寶;大別山北部蛇綠巖的地球化學制約[J];礦物巖石;1999年01期
10 沈上越,魏啟榮,程惠蘭,莫宣學;云南哀牢山帶蛇綠巖中的變質橄欖巖及其巖石系列[J];科學通報;1998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盧俊生;冀北赤城紅旗營子群中變質橄欖巖:高度肢解的蛇綠巖殘片?[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2 段星星;新疆阿爾金清水泉蛇綠巖地質特征、年代學及大地構造意義[D];長安大學;2013年
3 李坡;滇西老王寨金礦床成礦流體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4 董金元;內蒙古西烏旗達青牧場蛇綠混雜巖特征及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谷團;陳淑鳳;苑麗;李朝陽;劉玉平;;遼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J];礦物學報;2006年03期
2 徐勇航;趙太平;彭澎;翟明國;漆亮;羅彥;;山西呂梁地區(qū)古元古界小兩嶺組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007年05期
3 邱檢生;劉亮;李友連;;山東湯頭盆地鉀質及鈉質火山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減薄的啟示[J];巖石學報;2012年04期
4 賈文臣;張寶林;沈曉麗;郭志華;黃雪飛;徐永生;;蒙古國東南部額爾登查干地區(qū)晚古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年S2期
5 吳浩;李才;胡培遠;范建軍;張紅雨;李嬌;;西藏尼瑪縣塔色普勒地區(qū)去申拉組火山巖的發(fā)現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3年07期
6 邱家驤;;關于火山巖區(qū)工作的兩個問題[J];地質與勘探;1977年03期
7 邱隆偉;;遼河盆地歐利坨子地區(qū)火山巖產狀研究[J];地質論評;1999年S1期
8 劉,胡瑞忠,趙軍紅,馮彩霞;魯西青山組火山巖形成的構造背景及其成因探討:主元素和微量元素證據[J];地球化學;2003年04期
9 王曉豐,張志誠,郭召杰,張臣;酒西盆地南緣旱峽早白堊世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高校地質學報;2004年04期
10 李保華,伊海生,黃繼鈞,林金輝,趙兵;藏北望牲山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J];四川地質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杜心范;文洪安;;西藏加多嶺地區(qū)與鐵礦床有關的火山巖及玢巖巖石特征初析[A];青藏高原地質文集(13)——“三江”巖石[C];1982年
2 魏家秀;;盧樅盆地火山巖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及礦化蝕變機理[A];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文集(11)[C];1984年
3 湯艷杰;陳福坤;彭澎;;中國盆地火山巖特性及其與油氣成藏作用的聯系[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4 張春霖;朱蘇浙;羅健兒;吳沖龍;周江羽;;浙閩粵東部火山巖厚度及其控制因素分析[A];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5 陶士振;米敬奎;鄒才能;戴金星;歐光習;;陸內裂谷型火山巖成藏地球化學特征:松遼盆地侏羅—白堊系火山巖為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李欣;劉嘉麒;;云南騰沖全新世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新生代地質與環(huán)境研究室[C];2013年
7 黃光昭;;關于閩西南地區(qū)早、中石炭世火山巖[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6)[C];1982年
8 任有祥;彭禮貴;李智佩;王興安;;安康牛山火山巖區(qū)基礎地質及金銀銅的成礦條件[A];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34)[C];1991年
9 邱檢生;劉亮;李友連;;山東沂沭斷裂帶中生代鈉質與鉀質火山巖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組成變異及其對巖石成因的啟示[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10 張玉濤;張連昌;英基豐;周新華;王非;侯泉林;劉慶;;大興安嶺北段塔河地區(qū)早白堊世火山巖地球化學及源區(qū)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任德生;松遼盆地火山巖裂縫形成機理及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張家友;海南島北部新生代火山巖風化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3 蔡厚安;遼西八道壕煤盆地層序地層和火山巖層位及找煤遠景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4 馬立成;廬—樅火山巖盆地深部構造作用與成礦[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5 朱弟成;特提斯喜馬拉雅帶中段晚古生代以來的火山巖及其意義[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3年
6 蔡宏明;松潘—甘孜褶皺帶印支期花崗巖類和火山巖類成因及深部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22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22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