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功率分配/合成器已成為現代雷達和通信發(fā)射系統(tǒng)中功率放大器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為了能夠靈活地與MMIC(Microwave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功放進行芯片式級聯匹配,實現芯片化集成、寬頻帶高功率輸出,本文設計制作了W波段芯片化功率合成器,并進行測試分析,論文所做的主要內容及結果如下:本文闡述了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對微帶傳輸線、共面波導、波導的傳輸特性進行了詳細介紹,重點對微帶分支電橋、威爾金森功分器等無源器件進行仿真分析,同時研究了一些常用的過渡結構。研究了W波段功率合成的基本原理與典型的功率分配/合成框架結構,采用電磁仿真軟件ADS、HFSS對W波段兩路功率分配/合成系統(tǒng)進行了芯片化設計,研制出芯片式的石英介質威爾金森功分器、合成器,芯片尺寸:2.54×3.97mm,在片測試結果顯示:在中心頻率110GHz處,功率分配器和合成器對接后形成的無源網絡的S21=-2.29dB、S11=-21.93dB,在107GHz~112GHz頻帶內回波損耗小于-15dB。根據MMIC功放芯片參數在ADS中建立的等效電路模型,將威爾金森功率分配/合成網絡芯片與相應頻段的兩個MMIC功放芯片進行了級聯、整體設計仿真與優(yōu)化,并對兩個MMIC功放芯片偏置電路中的電容、電阻進行了合理布局設計,首次在MoCu載體上實現了芯片化、集成化、小型化的W波段兩路功率合成放大器,對設計研制的石英介質威爾金森功率分配/合成器芯片進行了實際應用驗證,研制的W波段功率合成放大器尺寸為8.85×6.55mm,在95GHz實現了輸出功率為300mW、合成效率為83.74%,在106GHz實現了輸出功率為202mW、合成效率為78.33%。實際測試與仿真結果較為一致,證實了本文的設計的正確性和工藝技術的可行性。用同樣思路設計了中心頻率為95GHz的四路功率分配/合成網絡,并且進行了建模仿真。本文研制的芯片化W波段功率分配/合成器可利用微電子工藝線進行批量加工生產及應用,具有加工精度高、體積小、成本低的優(yōu)點,可應用于新一代小型化、高效能的毫米波雷達和通信系統(tǒng)。
【關鍵詞】:功率分配器 功率合成器 W波段 芯片化 MMIC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73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緒論8-19
- 1.1 選題背景及W波段功率合成的目的和意義8-10
- 1.2 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的研究動態(tài)10-16
- 1.2.1 國外研究動態(tài)10-12
- 1.2.2 國內研究動態(tài)12-16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與創(chuàng)新點16-19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16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16-17
- 1.3.3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17-19
- 第二章 W波段功率合成放大技術的理論基礎19-27
- 2.1 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介紹19
- 2.2 功率合成效率分析19-26
- 2.2.1 合成效率的分析與計算20-22
- 2.2.2 幅相不平衡度對合成效率的影響22-24
- 2.2.3 損耗及合成級數對合成效率的影響24-26
- 2.3 本章小結26-27
- 第三章 W波段功率分配/合成網絡設計與研制27-53
- 3.1 微帶線的傳輸特性28-31
- 3.1.1 微帶線中的模式30
- 3.1.2 微帶線的高次模30-31
- 3.1.3 微帶線的損耗31
- 3.2 功分器的基本指標31-32
- 3.3 介質基片的選取32-33
- 3.4 微帶分支電橋33-36
- 3.4.1 分支電橋基本理論33-34
- 3.4.2 建模與仿真34-36
- 3.5 微帶威爾金森功分器36-40
- 3.5.1 威爾金森功分器基本原理36
- 3.5.2 建模與仿真36-40
- 3.6 共面波導40-43
- 3.6.1 共面波導理論40-41
- 3.6.2 共面波導-微帶線過渡結構41-43
- 3.7 工藝流片與測試43-51
- 3.7.1 工藝流片43-46
- 3.7.2 測試與分析46-51
- 3.8 本章小結51-53
- 第四章 W波段功率合成放大器設計與研制53-67
- 4.1 功率合成放大器總體方案設計53
- 4.2 功放芯片選取53-55
- 4.3 功率合成放大器無源網絡55-56
- 4.4 功率合成放大器芯片集成布局設計及裝配56-57
- 4.5 功率合成放大器在片測試57-60
- 4.5.1 功率合成放大器小信號增益測試58
- 4.5.2 功率合成放大器功率測試58-59
- 4.5.3 測試結果和合成效率計算59-60
- 4.6 直流偏置設計60-61
- 4.7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61-65
- 4.7.1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的分類61-62
- 4.7.2 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62-65
- 4.8 腔體的設計65-67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67-69
- 5.1 主要結論67
- 5.2 工作展望67-69
- 參考文獻69-72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謝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玲;;功率合成技術[J];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2004年01期
2 丁為舟;王秉中;鄧建華;黃建;;毫米波準光功率合成技術的研究進展[J];電訊技術;2008年04期
3 馮軍;關于功率合成技術的探討[J];電工教學;1992年02期
4 張洋;電子戰(zhàn)功率合成技術原理及應用[J];電子對抗技術;1997年03期
5 ;固態(tài)功率合成技術[J];現代電子;1997年02期
6 潘誼春,冷毅;一種基于功率合成技術實現的實驗用小型發(fā)射機[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劉思闊;王晶;李鵬;;空間對抗中的功率合成技術[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08年02期
8 張洋;;寬帶功率合成技術的發(fā)展綜述[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08年06期
9 T.T.哈;李國金;;微波功率合成技術[J];國外艦船技術.雷達與對抗;1984年08期
10 江志浩;蔡德榮;王孜;;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的合成效率問題研究[J];無線電通信技術;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春;竇文斌;崔奉云;李相森;李林翠;唐先發(fā);李彪;;毫米波準光功率合成技術研究[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2 周濤;劉述章;;毫米波微波波導內空間功率合成技術及其發(fā)展[A];200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尹力;文光俊;李家胤;徐建華;;高功率微波功率合成技術研究進展[A];四川省電子學會高能電子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建;文光俊;金海炎;;一種新型四路毫米波空間功率合成技術[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5 葛家龍;林住集;;Y分支耦合介質波導陣列毫米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研究[A];1993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1993年
6 朱海帆;管玉靜;甘體國;;Ka波段開槽波導功率合成技術[A];中國雷達行業(yè)協(xié)會航空電子分會暨四川省電子學會航空航天專委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宋開軍;基于波導的微波毫米波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2 嚴君美;平面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邱宇峰;毫米波單片功率放大器片內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胡海;基于SIW的W波段毫米波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劉軍泰;EHF頻段功率合成技術[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劉子奕;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5 姜浦;毫米波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6 周磊;V和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孫明;8毫米波段功率合成技術[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8 劉曉;毫米波空間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9 王雷;毫米波固態(tài)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陳俊陶;8毫米頻段固態(tài)功率合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W波段功率合成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0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6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