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波段自動增益控制電路設計
本文關鍵詞:Ka波段自動增益控制電路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由于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接收機所收到的信號強度并不是固定的,而具有很大的動態(tài)范圍,因此接收機收到的信號具有不穩(wěn)定性,需要采用一種電路來維持信號的穩(wěn)定性。這種電路就是自動增益控制電路(Automatic Gain Control,簡稱AGC)。本文首先介紹了射頻理論相關知識,包括射頻器件特性和寬帶設計。利用寬帶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對于整個系統(tǒng)的各部分電路進行改進。通過分析反饋控制系統(tǒng)的相關理論知識和自動增益控制電路的基本結構及性能指標,進一步對課題進行研究。自動增益控制電路主要包括可控增益放大器、峰值檢測電路、比較器、控制信號產(chǎn)生電路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自動增益控制電路的性能指標,例如動態(tài)范圍、響應時間等。課題采用SMIC 0.18μm RF CMOS工藝進行電路設計,供電電壓為1.8V。工作頻率在27.5GHz~31.3GHz之間,中心頻率為29.4GHz。在電路設計中由于庫工藝的限制,采用微帶線來提供性能較好的電感。自動增益控制電路的可控動態(tài)范圍在-20dB~20dB之間。經(jīng)過對各部分電路的理論分析和電路設計,選擇最優(yōu)的電路結構,采用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對于輸入信號進行濾波;可控增益放大器選擇Gilbert結構,并采用擴展帶寬技術實現(xiàn);峰值檢測電路采用MOS管構成的電流鏡結構;利用三極管電壓與電流的指數(shù)關系構成控制電壓產(chǎn)生電路,將這些電路分別調(diào)試后進行整體仿真,基本滿足課題的要求。本文在Cadence環(huán)境下進行電路的設計,利用Cadence的Spectre RF工具進行仿真電路。再使用Virtuoso Layout Editor工具進行電路的版圖設計,版圖整體面積為1.15mm2。最后提取寄生參數(shù)后對電路進行后端仿真,后端仿真后輸出的穩(wěn)定電壓偏差在十幾毫伏左右。
【關鍵詞】:自動增益控制電路 可控增益放大器 Ka波段 接收機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722
【目錄】:
- 致謝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6
- 1.1 微波頻率劃分及特性10-12
- 1.2 自動增益控制系統(tǒng)基礎概念12-13
- 1.3 自動增益控制系統(tǒng)發(fā)展史及現(xiàn)狀13-14
- 1.4 課題內(nèi)容及結構14-16
- 2 射頻無源器件及帶寬擴展基礎16-32
- 2.1 射頻集成元件的特性16-22
- 2.1.1 射頻無源器件特性16-20
- 2.1.2 微帶線特性20-22
- 2.2 寬帶設計22-30
- 2.2.1 寬帶拓撲電路結構22-27
- 2.2.3 利用零點增加帶寬27-30
- 2.3 本章總結30-32
- 3 自動增益控制系統(tǒng)理論32-48
- 3.1 反饋控制理論32-36
- 3.1.1 反饋控制系統(tǒng)結構32-33
- 3.1.2 反饋控制系統(tǒng)的線性分析33-35
- 3.1.3 反饋控制系統(tǒng)的指標35-36
- 3.2 自動增益控制原理及結構分析36-46
- 3.2.1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工作原理36-39
- 3.2.2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的性能指標39-40
- 3.2.3 可變增益放大電路基礎40-46
- 3.3 本章總結46-48
- 4 自動增益控制系統(tǒng)電路設計48-76
- 4.1 可控增益放大器設計及仿真48-54
- 4.1.1 VGA設計48-49
- 4.1.2 VGA仿真49-54
- 4.2 峰值檢測器設計及仿真54-59
- 4.2.1 峰值檢測器的設計54-58
- 4.2.2 峰值檢測器的仿真58-59
- 4.3 控制電壓產(chǎn)生回路電路及仿真59-64
- 4.3.1 比較器設計59-60
- 4.3.2 控制電路產(chǎn)生電路設計60-62
- 4.3.3 電路仿真結果62-64
- 4.5 輸入帶通濾波器的設計及仿真64-72
- 4.5.1 帶通濾波器設計64-69
- 4.5.2 帶通濾波器仿真69-72
- 4.6 整體電路設計72-75
- 4.6.1 輸出阻抗匹配72-73
- 4.6.2 整體電路仿真結果73-75
- 4.7 本章總結75-76
- 5 版圖設計與后端仿真76-82
- 5.1 相關元件版圖76-77
- 5.2 整體版圖77-79
- 5.3 電路后仿79-80
- 5.4 本章總結80-82
- 6 結論82-84
- 參考文獻84-88
- 作者簡歷及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88-92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9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征遠;;空中信息高速公路——Ka波段寬帶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J];中國傳媒科技;2012年13期
2 王琦;王毅凡;;Ka波段通信衛(wèi)星發(fā)展應用現(xiàn)狀[J];衛(wèi)星與網(wǎng)絡;2010年08期
3 ;韓國準備Ka波段衛(wèi)星應用[J];有線電視技術;2000年10期
4 王嘉;林勇;何慶國;;Ka波段介質諧振器的研究[J];半導體技術;2008年10期
5 朱大紅;齊鋒;;Ka波段波導-微帶轉接器的設計[J];微波學報;2008年S1期
6 謝豐奕;;歐洲兩大衛(wèi)星公司拓展Ka波段寬帶市場[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3年15期
7 楊彥炯;王應龍;張鵬飛;栗曦;楊林;;Ka波段緊縮場天線的設計[J];微波學報;2010年S1期
8 鄧智勇;蘇麗;阮云國;;Ka波段旋轉關節(jié)的設計[J];無線電通信技術;2009年02期
9 成躍進;Ka波段通信衛(wèi)星與Ka波段轉發(fā)器技術[J];空間電子技術;2000年02期
10 王維波;王志功;張斌;康耀輝;吳禮群;楊乃彬;;Ka波段低相位噪聲GaAs MHEMT單片壓控振蕩器[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嬋玉;于洋;;Ka波段微帶-波導探針過渡的設計[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8年
2 尹哲;吳景峰;董宇亮;;高穩(wěn)定低相噪Ka波段鎖相頻率源設計[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3 成促進;李敦復;劉發(fā)林;顧振剛;李濤;;Ka波段六端口反射計[A];1987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中)[C];1987年
4 尹建勇;孫厚軍;陳亞萍;呂昕;;Ka波段單脈沖平面和差網(wǎng)絡和天線的研究[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5 龔成;陳克勤;;Ka波段分功率負載實驗研究[A];1989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上)[C];1989年
6 董芳馳;唐小宏;毛睿杰;;Ka波段矩形波導中截面微帶探針過渡的設計與優(yōu)化[A];2007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7年
7 陳建新;喻夢霞;徐軍;羅慎獨;;Ka波段接收前端的研制[A];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3年
8 李桂萍;徐軍;羅慎獨;薛良金;;Ka波段全集成收發(fā)組件研制[A];2005'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第二冊)[C];2006年
9 李翔;徐軍;;Ka波段波導到微帶的對脊鰭線過渡[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10 王記平;文光俊;金海焱;;2W級Ka波段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設計[A];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龐春輝;Ka波段低相噪鎖相倍頻源[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齊美玲;Ka波段自動增益控制電路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梁亮;Ka波段單刀三擲開關的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4 劉偉;Ka波段圓極化單脈沖天線[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林淑鮮;Ka波段寬帶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信道估計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6 李志強;Ka波段功率合成放大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7 吳文濤;Ka波段功率合成放大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崔白彬;Ka波段固態(tài)功率合成放大器的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9 趙晨曦;Ka波段空間功率合成式放大器的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10 周水平;Ka波段五路收發(fā)高頻前端[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Ka波段自動增益控制電路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35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