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發(fā)射前端的小型化及電磁兼容設計
本文選題:微波板 + 場路聯(lián)合仿真; 參考:《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7年06期
【摘要】:介紹了一種基于微波板(HL972)工藝的發(fā)射前端,利用場路聯(lián)合仿真分析了本振鏈路,使本振鏈路具有足夠的輸出功率和良好的諧波抑制.利用全波仿真工具(HFSS)研究了信號路徑的損耗、電磁輻射和器件之間的耦合問題.仿真數(shù)據(jù)顯示,基片集成波導(SIW)帶通濾波器帶內插損低于3dB,回波損耗大于15dB.另外,混頻器的RF端口與壓控振蕩器(VCO)的輸出端口最大耦合為-56dB.這表示兩者之間有很好的隔離度.最后研究了射頻電路板的電磁兼容設計.
[Abstract]:A transmitting front end based on microwave board HL972)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he local oscillator link is analyzed by field circuit simulation. The local oscillator link has sufficient output power and good harmonic suppression. The loss of signal path, th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devices are studied by full wave simulation tool (HFSS). The simulation data show that the band insertion loss of the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SIW) bandpass filter is less than 3 dB and the echo loss is more than 15 dB. In addition, the maximum coupling between RF port of mixer and VCO output port of VCO is -56 dB.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a good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Finally,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design of RF circuit board is studied.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系統(tǒng)封裝與集成研發(fā)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fā)中心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八六三”計劃)(2015AA016904)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3ZX02502)
【分類號】:TN03;TN40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文英;電磁兼容設計[J];職業(yè)技術;2004年03期
2 黃文廣;孟志平;;醫(yī)用控溫毯的電磁兼容設計[J];醫(yī)療裝備;2013年03期
3 張學淵;某型號產(chǎn)品電磁兼容設計[J];電子產(chǎn)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1999年04期
4 姜旨蕓,張兵;電磁兼容設計技術的應用與探討──某信號發(fā)生器的設計特例[J];電子質量;2001年03期
5 毛洪濤;產(chǎn)品電磁兼容設計和生產(chǎn)可靠性探討[J];電子質量;2001年03期
6 毛洪濤;產(chǎn)品電磁兼容設計和生產(chǎn)可靠性探討[J];電子質量;2002年07期
7 毛洪濤;電磁兼容設計和整改流程[J];電子質量;2005年04期
8 潘林;;電子設備電磁兼容設計與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9 楊道田;;提高產(chǎn)品質量,精心進行電磁兼容設計[J];中國無線電;2007年04期
10 姜漫;;大型光電設備的電磁兼容設計[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瑞云;楊彥提;;電子產(chǎn)品研制過程中整機的電磁兼容設計[A];2000電子產(chǎn)品防護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易春;肖猛;;小型機電產(chǎn)品的電磁兼容設計[A];2010第十五屆可靠性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白同云;倪建平;劉以農(nóng);張亞利;;分層與綜合設計法——電磁兼容設計的新方法[A];第十四屆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毛洪濤;;電磁兼容設計和整改流程[A];2005第二屆電子信息系統(tǒng)質量與可靠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大平;張杭;趙新明;;電磁兼容設計中的濾波方法[A];第一屆電器裝備及其智能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劉曉輝;;電磁兼容設計應用與實踐[A];《IT時代周刊》2013年度論文集[C];2013年
7 莫世禹;;通信及控制系統(tǒng)設備中的電磁兼容設計方法[A];第五屆電子產(chǎn)品防護技術研討會論文集(續(xù))[C];2006年
8 程冰;李彬;;高穩(wěn)低相噪小型恒溫晶振的電磁兼容設計[A];2009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廖原;馮恩信;;小型化放大組件電磁兼容設計[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1年
10 呂英華;于學萍;黃永明;張宏欣;;電磁兼容設計的最優(yōu)化方法[A];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葛欣宏;光電系統(tǒng)的電磁兼容設計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華勝;通訊設備電磁兼容設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沙彥明;電子產(chǎn)品電磁兼容設計要素分析及測試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3 梁玉杰;工業(yè)環(huán)境中電源電磁兼容設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馬興勝;雷達固態(tài)發(fā)射機電磁兼容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5 王寶安;轉臺的電磁兼容設計與實踐[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6 朱躍生;車載通信系統(tǒng)廣義總線的電磁兼容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7 甘露;綜合通信車電磁兼容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惠洋;機載電子對抗系統(tǒng)電磁兼容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梁振宇;隔離變送器電磁兼容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羅運霞;高密度互連板電磁兼容設計[D];山東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82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8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