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紅外光學元件微弱吸收實現微米分辨率的表征
本文選題:中紅外 + 光學元件 ; 參考:《中國激光》2017年07期
【摘要】:正在光電對抗、激光制導、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需求的牽引下,中紅外激光系統(tǒng)的應用日益廣泛,中紅外光學元件的吸收特性備受關注。尤其在中紅外強激光系統(tǒng)中,強光元件的吸收性能直接關系到整個激光系統(tǒng)的可靠性。目前中紅外光學元件的吸收率已降至10-6量級,難以準確表征其二維吸收分布。2016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電學院與合肥知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結合自身優(yōu)勢,分別突破了高品質中紅外激光器技術和微弱光熱信號檢測處理技術,基于光熱測量法合作研發(fā)了中紅外波段的光學元件微弱吸
[Abstract]:Due to the demands of opto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laser guidance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id-infrared laser 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infrared optical element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Especially in the mid-infrared intense laser system, th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trong light el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hole laser system.At present, the absorptivity of mid-infrared optical elements has been reduced to 10-6 order of magnitud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its two-dimensional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In 2016, the Optoelectronic Institut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Hefei Zhicha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ombined their own advantages.The high quality mid-infrared laser technology and the weak photothermal signal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re broken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photothermal measurement method, the weak absorption of optical elements in the mid-infrared band has been developed.
【作者單位】: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合肥知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分類號】:TN2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景智,楊景發(fā),陳永申,趙慶勛,葛大勇;中紅外與短波紅光綜合治療儀的研制[J];紅外;2000年05期
2 何徐;;可調諧中紅外有效源[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1982年09期
3 楊景發(fā),劉玉穎,李同鍇;中紅外與短波紅光綜合治療儀的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J];紅外技術;2002年03期
4 鄧穎;朱啟華;曾小明;王鳳蕊;王逍;張穎;謝旭東;王方;黃征;郭儀;孫立;;超短中紅外激光脈沖的產生及其發(fā)展狀況[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6年08期
5 陳東;劉文清;張玉鈞;劉建國;崔小娟;闞瑞峰;王敏;夏慧;崔益本;;外腔調諧激光泵浦的差頻中紅外寬調諧激光光譜系統(tǒng)[J];量子電子學報;2008年01期
6 肖慶山;英開發(fā)一種新一代的光發(fā)射二極管裝置[J];科技導報;1995年10期
7 張棟,付衛(wèi)星,王淑友;動物實驗中紅外熱成象方法的使用[J];紅外技術;1997年01期
8 崔小娟;劉文清;陳東;張玉鈞;阮俊;王敏;夏慧;何瑩;闞瑞峰;;差頻產生中紅外激光光譜檢測系統(tǒng)研究[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8年02期
9 林學春,李瑞寧,孔宇鵬,張瑛,姚愛云,崔大復,許祖彥,李健;高功率中紅外寬調諧全固態(tài)周期性極化鈮酸鋰光參量振蕩器[J];中國激光;2003年03期
10 傅志中,李曉峰,李在銘;復雜環(huán)境中紅外亞圖像動目標識別跟蹤[J];信號處理;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和方;范有余;馮際田;林鳳英;;在可見光到中紅外5μm波段具有高透過率的玻璃[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陳長水;;利用氣體精細吸收光譜進行單頻中紅外激光波長鎖定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3 陳長水;劉頌豪;;中紅外光源技術和痕量物質檢測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4 劉建國;劉文清;張玉鈞;陳東;闞瑞峰;;差頻中紅外激光光譜技術探測大氣甲醛污染研究[A];2006年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會議文集(B 光學系統(tǒng)設計與制造技術專題)[C];2006年
5 曹振松;Dirk Richter;Petter Weibring;Alan Fried;;基于中紅外差頻光源的高精度二氧化碳同位素探測[A];S8 大氣探測與儀器新技術、新方法[C];2012年
6 魏星斌;彭躍峰;王衛(wèi)民;李德明;;高功率中紅外可調諧光參量振蕩器[A];全國光電子與量子電子學技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7 彭躍峰;;高效率中紅外可調諧激光器[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9年版)[C];2010年
8 錢列加;袁鵬;謝國強;;基于OPCPA過程的高功率可調諧中紅外飛秒激光技術[A];第十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9 盧本強;劉啟明;侯亞男;趙修建;;Dy~(3+)摻雜GeS_2-Ga_2S_3-CsI玻璃中紅外發(fā)光性能研究[A];第七屆全國稀土發(fā)光材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卞進田;聶勁松;孫曉泉;;中紅外激光技術及其進展[A];2006年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會議文集(C 激光技術與應用專題)[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仲海洋;中紅外碲酸鹽激光玻璃中稀土離子的光學躍遷與能量傳遞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2 劉曉東;無序介質的中紅外光子局域化和Z-掃描技術研究[D];燕山大學;2002年
3 夏林中;寬帶連續(xù)可調諧的中紅外激光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張學智;中紅外硅基環(huán)形諧振腔中若干非線性效應及其應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5 陳小明;高功率短脈沖固體激光及其泵浦的中紅外周期極化鈮酸鋰光學參量振蕩器特性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6 孫啟兵;近紅外及中紅外波段激光非線性頻率變換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0年
7 石立超;中紅外空心布拉格光纖及其痕量氣體傳感應用[D];清華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奕辰;基于光學超晶格可用于氣體探測的中紅外光學參量振蕩器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2 周觀香;ZnS:Cr的制備與可調近中紅外發(fā)光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3 郭躍;基于MgO:PPLN晶體的中紅外差頻產生激光光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4 項樂強;硅基中紅外光開關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5 葛琦;水霧的近、中紅外消光性能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秦雪飛;基于PPLN晶體的中紅外差頻激光技術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7 馬芬;載波包絡相位穩(wěn)定的中紅外OPCPA機理與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3年
8 邊莎莎;基于周期性疇極化反轉摻鎂鈮酸鋰晶體的新型中紅外激光器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戴威;基于亞波長直徑氧化鋅線的中紅外快響應探測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鄧穎;超連續(xù)譜注入光參量放大法產生超短中紅外激光脈沖技術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本文編號:1750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5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