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耦合器件中子輻照誘發(fā)的位移效應
本文選題:電荷耦合器件 切入點:中子輻照 出處:《發(fā)光學報》2016年01期
【摘要】:為研究電荷耦合器件空間輻照效應、參數(shù)退化機理,對國產(chǎn)64×64像元電荷耦合器件進行了中子輻照位移損傷效應研究。樣品在中子輻照下,暗信號、暗信號非均勻性和電荷轉(zhuǎn)移效率等關鍵性能參數(shù)退化顯著。研究結果表明:暗信號的退化是由于中子輻照產(chǎn)生的體缺陷能級在耗盡層中充當復合-產(chǎn)生中心,增大了熱載流子的產(chǎn)生率所致,而各像素單元暗信號退化的不一致性使暗信號非均勻性增大;電荷轉(zhuǎn)移效率顯著減小則是由于中子輻照在轉(zhuǎn)移溝道中產(chǎn)生的體缺陷不斷捕獲、發(fā)射電子所引起。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飽和輸出電壓的退化可以忽略不計,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位移損傷能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ce irradiation effect and the parameter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the charge coupled device, the neutron irradiation displacement damage effect of the 64 脳 64 pixel charge coupled device made in China was studied. The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such as inhomogeneity of dark signal and charge transfer efficiency degenerate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dark signal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body defect energy level caus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 acts as the recombination-generation center in the depletion layer. The inconsistency of dark signal degradation in each pixel unit increases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dark signal, and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harge transfer efficiency is due to the continuous capture of the body defects produc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 in the transfer channel.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saturation output voltage can be neglected, which shows a good ability to resist displacement damag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特殊環(huán)境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新疆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光電技術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005152)資助項目
【分類號】:TN386.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叢忠超;余學峰;崔江維;鄭齊文;郭旗;孫靜;周航;;半導體器件總劑量輻射效應的熱力學影響[J];發(fā)光學報;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汪波;李豫東;郭旗;劉昌舉;文林;孫靜;瑪麗婭;;0.5μm工藝CMOS有源像素傳感器的總劑量輻射效應[J];發(fā)光學報;2015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豫東;張立國;任建岳;;空間光學遙感器中Flash存儲器的輻射效應與加固[J];光學精密工程;2008年10期
2 李豫東;任建岳;金龍旭;張立國;;SRAM、ROM的總劑量輻射效應及損傷分析[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04期
3 張立國;李豫東;劉則洵;李憲圣;萬志;任建岳;;TDI-CCD總劑量輻射效應及測試[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12期
4 李豫東;汪波;郭旗;瑪麗婭;任建偉;;CCD與CMOS圖像傳感器輻射效應測試系統(tǒng)[J];光學精密工程;2013年11期
5 余學峰;張國強;艾爾肯;郭旗;陸嫵;任迪遠;;Si/SiO_2系統(tǒng)的總劑量輻射損傷及輻射感生界面態(tài)的能級分布[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06年03期
6 汪東,陸嫵,任迪遠,郭旗,何承發(fā);雙極晶體管高溫輻照的劑量率效應研究[J];微電子學;2005年05期
7 何玉娟;恩云飛;師謙;羅宏偉;章曉文;李斌;劉遠;;偏置條件對NMOS器件X射線總劑量效應的影響[J];微電子學;2008年02期
8 何寶平;陳偉;王桂珍;;CMOS器件~(60)Coγ射線、電子和質(zhì)子電離輻射損傷比較[J];物理學報;2006年07期
9 席善斌;陸嫵;鄭玉展;許發(fā)月;周東;李明;王飛;王志寬;楊永暉;;不同基區(qū)摻雜濃度NPN雙極晶體管電離輻照效應[J];原子能科學技術;2010年S1期
10 費武雄;陸嫵;任迪遠;鄭玉展;王義元;陳睿;王志寬;楊永暉;李茂順;蘭博;崔江維;趙云;;不同偏置條件下NPN雙極晶體管的電離輻照效應[J];原子能科學技術;201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仲墀;羅振華;;中子輻照對硅晶體電學性能的影響[J];上海金屬.有色分冊;1981年03期
2 吳恩,吳書祥,毛晉昌,秦國剛;中子輻照氫氣生長區(qū)熔硅中一個新的三斜對稱缺陷[J];半導體學報;1986年01期
3 曾慶明;;抗中子輻照器件結構參數(shù)的確定[J];半導體情報;1987年05期
4 周荷秀,路金印,吳有臣,李銳;硅高壓整流器件的中子輻照效應研究[J];微電子學;1988年06期
5 T.F Wrobel,D.C Evans,胡紹武;先進雙極微電路的快速退火[J];微電子學;1984年05期
6 戚盛勇;正電子檢測直拉硅的中子輻照缺陷[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04期
7 沈 華,,朱文章,吳孫桃,謝敬仁,陳儀明;中子輻照的單晶硅參數(shù)研究[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1994年02期
8 尚也淳,張義門,張玉明;中子輻照下的6H-SiCpn結電特性分析[J];半導體學報;2000年07期
9 楊遇春;在反應堆內(nèi)進行硅的“摻雜”[J];稀有金屬;1978年04期
10 杜永昌,張玉峰,秦國剛;低劑量中子輻照氫氣氛和氬氣氛生長區(qū)熔硅的深能級瞬態(tài)譜研究[J];半導體學報;198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興華;李養(yǎng)賢;陳貴鋒;劉麗麗;蔡莉莉;楊帥;李洪濤;;快中子輻照直拉硅的退火機制[A];第十四屆全國分子光譜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劉麗麗;楊帥;陳貴鋒;潘夢宵;馬巧云;李養(yǎng)賢;王寶義;;快中子輻照直拉硅中的空位型缺陷研究[A];第九屆全國正電子譜學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白小燕;林東生;陳偉;郭曉強;王桂珍;楊善潮;李瑞賓;劉巖;金曉明;;兩種典型電子元器件的中子輻照損傷分布研究[A];第十屆全國抗輻射電子學與電磁脈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牛振紅;王永海;劉洪艷;崔帥;李志峰;張力;;基于DSP的計算機中子輻照效應研究[A];第十屆全國抗輻射電子學與電磁脈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祖軍;陳偉;王桂珍;唐本奇;肖志剛;黃紹艷;劉敏波;張勇;劉以農(nóng);;中子輻照超深亞微米NMOSFET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初探[A];第二屆全國核技術及應用研究學術研討會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劉麗麗;馬巧云;陳貴鋒;楊帥;李養(yǎng)賢;;快中子輻照微氮直拉硅中氧沉淀的FTIR研究[A];華北地區(qū)硅酸鹽學會第八屆學術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7 丁有錢;楊志紅;張生棟;崔安智;;~(95)Y亞快化分離裝置的研制[A];第七屆全國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祖軍;唐本奇;張勇;肖志剛;黃紹艷;;中子輻照誘導CCD電荷轉(zhuǎn)移效率降低的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A];2004全國圖像傳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黃文達;李燕;尹端芷;石雙惠;顧嘉輝;田家祺;王振杰;宋海軍;劉靜怡;施德堂;;快中子輻照Hg產(chǎn)生Au同位素[A];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C];1991年
10 楊帥;馬巧云;劉鐵駒;李養(yǎng)賢;李永章;牛勝利;李洪濤;牛萍娟;;快中子輻照CZ-Si的FTIR分析[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祝威;大劑量中子輻照單晶材料的特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2 王鵬飛;中子輻照6H-SiC的缺陷分析與應用[D];天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文元;星系中子輻照量分布函數(shù)[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偉娟;星系中子輻照量分布函數(shù)[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興華;快中子輻照直拉硅輻照缺陷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劉麗麗;快中子輻照摻氮直拉硅中氧沉淀及誘生缺陷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黃麗;中子輻照6H-SiC的缺陷回復及其拉曼光譜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6 陳敬;中子輻照6H-SiC晶體的電學性能及其退火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7 馬巧云;快中子輻照直拉硅中氧沉淀及誘生缺陷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8 楊帥;快中子輻照直拉硅的電學性能及輻照缺陷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9 伍曉勇;國產(chǎn)A508-3鋼中子輻照脆化效應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王云波;Co與Cu摻雜的ZnO以及ZnO單晶的快中子輻照損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74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7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