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空間非彈道式目標跟蹤修正變結構濾波
本文關鍵詞: 非彈道式 臨近空間 機動模式 修正變結構交互式多模型 出處:《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X-51A和HTV-2為代表的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器采用非彈道式機動飛行方式,飛行速度快而且其加速度不規(guī)則,難以精確估計其運動狀態(tài)。針對臨近空間目標4種典型的非彈道式機動模式,設計了一種修正變結構交互式多模型(modified variable structure 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MVSIMM)算法。該算法采用當前統(tǒng)計模型作為中心模型,左右兩邊采用勻速轉彎模型,相比傳統(tǒng)變結構多模型算法,提高了模型切換速度,實現(xiàn)更加實時,可以更高精度跟蹤臨近空間目標飛行器。仿真結果表明,針對4種非彈道式機動模式,修正變結構交互式多模型算法效果優(yōu)于固定結構多模型濾波方法。
[Abstract]:The near space hypersonic vehicle, represented by X-51A and HTV-2, uses non-ballistic maneuvering flight mode,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 flying speed and irregular acceler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estimate the state of motion accurately. A modified variable structure 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 MVSIMM (modified variable structure interacting multiple) algorithm is designed for four typical non-ballistic maneuvering modes of nearby space targets. The current statistical model is used as the central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variable structure multi-model algorithm, the model switching speed is improved, the speed of model switching is more real time, and the tracking accuracy of near space target vehicle is high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For four kinds of non-ballistic maneuvering modes, the modified variable structure interactive multi-model algorithm is better than the fixed-structure multi-model filtering method.
【作者單位】: 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174203)資助課題
【分類號】:E926.4;TN7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坤菊;王春陽;;臨近空間與空間作戰(zhàn)[J];飛航導彈;2009年03期
2 景曉龍;張建偉;黃樹彩;;臨近空間發(fā)展現(xiàn)狀與關鍵技術研究[J];航天制造技術;2011年02期
3 孫鵬;楊建軍;;臨近空間裝備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應用前景[J];飛航導彈;2010年11期
4 戴靜;程建;郭銳;;臨近空間高超聲速武器防御及關鍵技術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郭崗;申卯興;;臨近空間軍事應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飛航導彈;2012年02期
6 李海林;吳德偉;;臨近空間乘波體飛行器彈跳瞬間特性研究[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12年03期
7 李怡勇;李小將;楊凡德;;臨近空間裝備發(fā)展若干問題研究[J];裝備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8 畢建忠;趙志峰;;臨近空間在軍事通信中的應用分析與研究[J];山西電子技術;2013年06期
9 李小將;李志德;楊健;安宜貴;;臨近空間裝備體系概念及關鍵問題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陳昌孝;何明浩;李成龍;馬萬里;;基于臨近空間的預警系統(tǒng)建設研究[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偉芳;鄭劍;劉靖;石于中;;臨近空間稀薄與近連續(xù)流動數(shù)值計算方法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吳健;;臨近空間天氣及其應用需求[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熊超超;;臨近空間軍事應用與探測方法簡介[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4 劉園園;吳維;張靜;賀可海;;臨近空間大氣環(huán)境特性及探測技術概論[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2航空與航天氣象技術研究與應用[C];2013年
5 胡雄;龔建村;孫東松;艾勇;徐輕塵;肖存英;吳小成;涂翠;閆召愛;;臨近空間環(huán)境野外科學考察活動介紹[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五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研討會摘要集[C];2013年
6 蔡明輝;韓建偉;張振龍;封國強;;臨近空間大氣中子環(huán)境及其輻射效應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胡雄;龔建村;竇賢康;孫東松;艾勇;陳洪濱;杜利明;龔順生;;臨近空間大氣探測示范站介紹[A];第十二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孟祥;潘t,
本文編號:15428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4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