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能量穿過大氣層的傳輸過程
本文關鍵詞:激光能量穿過大氣層的傳輸過程 出處:《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激光光學 大氣吸收系數 激光熱暈效應 大氣折射率分布 激光能量傳輸
【摘要】:空間太陽能電站(SSPS)方案之一是采用激光束實現天-地能量傳輸。研究激光能量傳輸的可行性,需要對激光束穿過大氣層的過程進行分析。理論分析并數據模擬了激光在大氣層中傳輸的過程,分析了大氣在不同高度處對激光的作用,計算了不同高度處的激光光強和分布,同時分析了相應的大氣溫度和折射率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利用激光實現大氣層垂直方向上的能量傳輸,需要控制激光的功率密度在一定范圍,以減小能量的損失,同時避免對大氣產生明顯影響。在一定傳輸功率下,可以通過增加光束口徑來減小激光的功率密度。
[Abstract]:One of the schemes of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SSPS is to use laser beam to realize space-earth energy transmission. The feasibility of laser energy transmission is studie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aser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atmospher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ata simulation of laser transmission in the atmosphere, analysis of the atmosphere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n the role of the laser. The laser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refractive index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laser is used to transmit energ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atmosphe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laser power density in a certain range to reduce the loss of energy and avoid the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atmosphere. Under a certain transmission power, the laser power density can b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aperture of the laser beam.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378020)
【分類號】:TN241
【正文快照】: 1引言 激光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源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傳輸功率和傳輸距離在不斷增加,應用方向不斷擴展。其中一個方向是用于衛(wèi)星與和地面間的能量傳輸,這種能量傳輸的特點是傳輸距離遠,傳輸功率高。目前可行的能量傳輸方式有微波傳輸和激光傳輸[1]。相比于微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正方;216《常用激光大氣傳輸特性分析》[J];激光雜志;1995年05期
2 黃印博;王英儉;;激光大氣傳輸數值模擬中對計算參量的選取[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7年01期
3 張玉發(fā);李雙剛;孫曉泉;;激光大氣傳輸透射原理及應用[J];光電技術應用;2007年03期
4 沈珊雄,蔡佩佩,張涵生,鄭一善;激光大氣傳輸中雙水分子的吸收衰減研究[J];中國激光;1986年09期
5 蔡佩佩,沈珊雄,張涵生,鄭一善;激光大氣傳輸中水分子吸收衰減的譜線參數研究[J];量子電子學;1987年01期
6 張?zhí)鞓洌讖V玉,鄭紹唐,,杜祥琬;強激光大氣傳輸中拉曼散射的數值計算[J];強激光與粒子束;1994年04期
7 雷廣玉;高能激光大氣傳輸非線性問題的數值計算[J];計算物理;1995年03期
8 龔知本;激光大氣傳輸研究若干問題進展[J];量子電子學報;1998年02期
9 雷廣玉,張?zhí)鞓?駐區(qū)效應對激光大氣傳輸的影響[J];強激光與粒子束;1999年02期
10 甘新基;郭勁;王兵;付有余;;1.06μm激光在對流層傳輸中的衰減預測[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張?zhí)鞓?雷廣玉;;跨音速效應對激光大氣傳輸的影響[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9)[C];1999年
2 張?zhí)鞓?雷廣玉;杜祥琬;;非線性光學相位共軛補償激光大氣傳輸束畸變[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3 張玉發(fā);李雙剛;孫曉泉;;激光大氣傳輸透射原理及應用[A];2007年先進激光技術發(fā)展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陰俊燕;尹福昌;陳明;于浩;;影響激光大氣傳輸因素分析[A];2008年激光探測、制導與對抗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張合勇;王挺峰;趙帥;邵俊峰;郭勁;;大氣中CO_2激光傳輸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雷廣玉;;非自適應坐標在激光大氣傳輸中的應用[A];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物理氣體動力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交流會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儲修祥;;激光通過中繼鏡傳輸與直接聚焦傳輸的作用范圍比較[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靜;呂品;;固體激光大氣傳輸參數定量反演與分析軟件設計與實現[A];2014第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論文集(上)[C];2014年
9 許海波;王光瑞;;陣發(fā)湍流與激光大氣傳輸[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2)[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武光;光電對抗中的激光大氣傳輸仿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2 李賓中;多束激光的并合、傳輸變換與照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白林;激光大氣傳輸理論研究及應用[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2 唐天宇;激光大氣傳輸數值模擬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許祖兵;激光大氣傳輸特性分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4 冷月;激光大氣傳輸光波相位檢測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5 楊光強;對流層大氣湍流中激光波束擴展和漂移特性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6 李麗芳;大氣氣溶膠粒子散射對激光大氣傳輸影響的研究[D];中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154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1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