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微通道熱沉優(yōu)化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復合微通道熱沉優(yōu)化設計研究 出處:《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熱沉 復合微通道熱沉 計算流體力學 數值模擬計算 熱阻 “smile”值
【摘要】:近年來,半導體激光器技術迅速發(fā)展,隨著功率的日益增大,集成度的不斷提高,產生的熱流密度也隨之增長,傳統(tǒng)的冷卻器件已無法滿足散熱要求,微通道熱沉作為新型散熱器件應運而生。隨后,由于集成式微通道熱沉散熱能力更突出,熱阻更小且兼容性好而備受關注。但是溫度分布不均勻和熱應變大成為制約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列陣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微通道熱沉在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上的應用為背景,對雙相微通道熱沉進行了三維數值研究,并對影響微通道熱沉散熱以及封裝熱應變的參數做了深入的探討。根據熱沉整體熱阻理論分析,對微通道熱沉的傳熱特性進行了研究,并根據數值研究結果對常規(guī)五層無氧銅微通道熱沉的特征尺寸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將改進后的微通道熱沉的散熱性能和傳統(tǒng)微通道熱沉做了比較。同時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改善微通道熱沉與激光器砷化鎵芯片封裝熱效應的方法,用鎢銅材料作為熱沉材料,運用有限元分析法,對復合微通道熱沉的熱應變進行了數值計算和分析,最后制備出符合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散熱及封裝要求的復合微通道熱沉。上述研究表明:(1)和傳統(tǒng)微通道熱沉相比,改進后的復合微通道熱沉具有更小的水力直徑,更小的熱阻和更好的溫度均勻性,熱阻大約為0.25℃/W,比傳統(tǒng)微通道熱沉降低了30%~50%;(2)復合微通道熱沉具有更小的熱應變,smile值可以控制在1μm以內;(3)復合微通道熱沉各層厚度具有一個最優(yōu)比例,并且最優(yōu)比例受壁面最高溫度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微通道熱沉整體熱膨脹系數的影響;(4)復合微通道熱沉在熱阻和熱應變兩方面,都遠勝于傳統(tǒng)微通道熱沉。本文的研究結果和結論對微通道熱沉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semiconductor laser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 with increasing power and increasing integration ,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 channel heat sink have been studied .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248.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志華;林建忠;;S形微通道流場的混合特性研究[J];科技通報;2009年05期
2 高楊;白竹川;劉婷婷;袁明權;;微通道尺寸對開通道電滲泵性能的影響[J];微納電子技術;2010年11期
3 王琳琳;胡洪萍;;錯流接觸T型微通道內兩相流動數值模擬[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4 王琳琳;胡洪萍;;濕壁面條件下T型微通道內兩相流數值模擬[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10期
5 靳遵龍;張志超;陳曉堂;王永慶;劉敏珊;;微通道散熱器新型通道設計及性能分析[J];低溫與超導;2013年12期
6 何穎;邵寶東;程赫明;;矩形微通道散熱器流道的數值模擬及尺寸優(yōu)化[J];應用數學和力學;2014年03期
7 張凱;林建忠;李志華;;電滲驅動微通道流中的擴散[J];應用數學和力學;2006年05期
8 王昊利;王元;邢麗燕;;微通道內流的微尺度粒子圖像測速技術實驗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9 黃永光;劉世炳;陳濤;宋海英;;基于微通道構型的微流體流動控制研究[J];力學進展;2009年01期
10 陳德良;馮彩玲;秦水介;;石英微通道內測量細胞表面電荷的研究[J];激光技術;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東山;李錦輝;劉趙淼;;關于微通道相關問題研究方法現狀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逄燕;劉趙淼;;溫黏關系對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的影響[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范國軍;逄燕;劉趙淼;;微通道中液體流動和傳熱特性的影響因素概述[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麗昆;逄燕;劉趙淼;;幾何參數對微通道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麗昆;劉趙淼;申峰;;幾何參數對微通道黏性耗散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肖鵬;申峰;劉趙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內流場的數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肖鵬;申峰;劉趙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場的三維數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周繼軍;劉睿;張政;廖文裕;佘漢佃;;微通道傳熱中的兩相間歇流[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夏國棟;柴磊;周明正;楊瑞波;;周期性變截面微通道內液體流動與傳熱的數值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胡國慶;;復雜微通道中的液滴控制(英文)[A];2010年第四屆微納米海峽兩岸科技暨納微米系統(tǒng)與加工制備中的力學問題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記者 陳杰;空調將進入微通道時代[N];科技日報;2008年
2 張亮;美海軍成功為未來武器研制微型散熱器[N];科技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征;超疏水微通道傳遞特性的數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高曉玉;微通道光生物制氫反應器內微生物生長及傳輸特性[D];重慶大學;2010年
3 劉煥玲;微通道換熱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4 劉瑩瑩;網絡化微通道散熱器的設計仿真與溫度控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5 劉秉言;微通道中流動特性的大渦模擬[D];天津大學;2007年
6 趙向陽;光學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傳感器的微通道系統(tǒng)研究及儀器設計[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8年
7 逄燕;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換熱特性的數值模擬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葛浩;新型微通道熱沉的設計和數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9 謝靈丹;微通道內微細顆粒對氣液傳質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10 劉超;裝有縱向渦流產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內的傳熱與流動的實驗和模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92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39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