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硅的無掩模反應離子刻蝕法制備及光學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黑硅的無掩模反應離子刻蝕法制備及光學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無掩模反應離子刻蝕法制備了黑硅。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及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研究了黑硅的微結構和光學特性。結果表明,黑硅微結構高度為2.0~3.5μm,徑向尺寸90~400nm,間距200~610nm。在400~1 000nm光譜范圍內黑硅吸收率為94%,是單晶硅的1.5倍;在1 200~1 700nm光譜范圍吸收率為55%~60%,是B摻雜單晶硅的20倍。制備的黑硅的光學帶隙為0.600 6eV,吸收光譜明顯向紅外方向偏移。
【作者單位】: 重慶光電技術研究所;
【分類號】:TN305.7
【正文快照】: 0引言硅的禁帶寬度為1.12eV,能量小于禁帶寬度的光子無法將電子從價帶激發(fā)到導帶,導致硅基光電器件在紅外波段沒有響應。Mazur等利用飛秒激光與硅材料相互作用制備了黑硅[1],它對近紫外-近紅外波段的光(0.25~2.5μm)吸收率高,反射率低[2-3],可應用于低成本硅基近紅外光電探測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耀志,黃飆;反應離子刻蝕的機理及其實驗研究方法[J];真空科學與技術;1988年03期
2 金鐘元,韓階平,馬俊如;磁場對反應離子刻蝕速率影響的研究[J];半導體學報;1989年02期
3 ;二氧化硅反應離子刻蝕中氟的作用[J];微電子學;1994年06期
4 賴國燕,范平;磁增強反應離子刻蝕系統(tǒng)中的發(fā)射光譜診斷技術[J];真空科學與技術;1996年05期
5 胡恒升,張敏;反應離子刻蝕工藝中的充電效應[J];電子學報;2000年11期
6 郝慧娟,張玉林,盧文娟;二氧化硅的反應離子刻蝕[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備;2005年07期
7 朱泳,閆桂珍,王成偉,楊振川,范杰,周健,王陽元;用深反應離子刻蝕和介質填充技術制造具有高深寬比的超深電隔離槽(英文)[J];半導體學報;2005年01期
8 喬大勇;苑偉政;虞益挺;謝建兵;;二氧化硅反應離子刻蝕中的微負載效應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術;2006年02期
9 來五星;廖廣蘭;史鐵林;楊叔子;;反應離子刻蝕加工工藝技術的研究[J];半導體技術;2006年06期
10 陳家榮;王玉琦;;平行板反應離子刻蝕系統(tǒng)均勻磁場的數(shù)值計算[J];真空;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赤;李偉華;周再發(fā);;反應離子刻蝕的模型及仿真[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2 彭冬生;金柯;;硅襯底微球反應離子刻蝕技術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3 賴國燕;;一種新型的干法刻蝕技術——磁增強反應離子刻蝕[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下冊)[C];1995年
4 王卓;孫大亮;胡季帆;許效紅;王棟;王民;王弘;王春雷;陳煥矗;房昌水;劉訓春;魏珂;;Bi_2Ti_2O_7薄膜的反應離子刻蝕及原子力顯微鏡研究[A];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張希珍;張丹;張海明;呂趙鴻;張大明;孫偉;;有機摻鉺波導放大器的最新進展[A];全國第十二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三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虞江;計算機控制的反應離子刻蝕系統(tǒng)及刻蝕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2 朱赤;反應離子刻蝕的計算機仿真[D];東南大學;2006年
3 何小鋒;反應離子刻蝕設備的方案設計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4 虞國平;反應離子刻蝕在穿透硅通孔封裝技術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金鵬程;FBAR制備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6 王思軼;反應離子刻蝕輔助的單納米粒子水平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794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17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