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模式逆變器的主動式孤島檢測研究
本文關鍵詞:雙模式逆變器的主動式孤島檢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微電網 雙模式逆變器 孤島檢測 主動頻率偏移
【摘要】:新能源的不斷開發(fā)和利用使得分布式發(fā)電取得了迅猛的發(fā)展,大量的分布式發(fā)電接入電網給電網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微電網技術的研究和發(fā)展可有效解決分布式發(fā)電帶來的問題,其相對于傳統(tǒng)大電網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可控性,是目前各國電力發(fā)展研究的熱點。雙模式逆變器作為微電網電力電子接口裝置,除了滿足兩種模式的正常運行還需要保證切換過程的平滑性。因而對切換過程中所需要的主動式孤島檢測研究已成為電力發(fā)展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雙模式逆變器的拓撲結構,根據(jù)系統(tǒng)實際應用的不同情況,構建了獨立控制模式和并網控制模式的數(shù)學模型,并設計了相應的控制器。同時為減少切換過程對電網側電流和負載端電壓帶來的沖擊,加入了電壓環(huán)以實現(xiàn)模式的平滑轉換。此環(huán)還可以減少并網模式下的電網波動對輸出電流的影響。針對孤島效應的產生機理及其危害,分析并選擇了孤島檢測的評價指標,對盲區(qū)的描述采用了f0 normQ?C的坐標平面方法。對經典的主動式孤島檢測方案原理及優(yōu)缺點進行了對比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一種改進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法孤島檢測方案,該方案將帶正反饋的主動頻移法和優(yōu)化電流擾動法相結合,并加入了符號函數(shù)。此改進方案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主動頻率偏移法使得檢測盲區(qū)減小、對電能質量的影響降低,并加快了不同負載性質情況下的檢測速度。搭建MATLAB仿真模型,驗證了所述控制理論的合理性。在仿真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以TMS320F2812DSP為控制芯片的實驗方案,搭建了小型硬件系統(tǒng)電路。
【關鍵詞】:微電網 雙模式逆變器 孤島檢測 主動頻率偏移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M464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18
- 1.1 課題的研究背景10-12
- 1.2 孤島檢測的概念和研究意義12-14
- 1.2.1 孤島效應的產生機理12-13
- 1.2.2 孤島效應的危害13-14
- 1.2.3 孤島檢測的研究意義14
- 1.3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14-16
- 1.3.1 雙模式逆變器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14-15
- 1.3.2 孤島檢測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15-16
- 1.4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16-18
- 第二章 雙模式逆變器的控制策略18-36
- 2.1 雙模式逆變器數(shù)學模型的構建18-21
- 2.1.1 雙模式逆變器的主電路選擇分析18-20
- 2.1.2 雙模式逆變器的濾波器設計20-21
- 2.2 雙模式逆變器的獨立控制器設計21-25
- 2.2.1 雙模式逆變器的獨立模型分析21-22
- 2.2.2 雙模式逆變器的獨立控制器設計22-23
- 2.2.3 雙模式逆變器的獨立運行仿真驗證23-25
- 2.3 雙模式逆變器的并網控制器設計25-30
- 2.3.1 雙模式逆變器的并網模型分析26-27
- 2.3.2 雙模式逆變器的并網控制器設計27-29
- 2.3.3 雙模式逆變器的并網運行仿真驗證29-30
- 2.4 雙模式逆變器運行模式的平滑切換30-34
- 2.4.1 雙模式逆變器模式切換過程的問題分析30
- 2.4.2 雙模式逆變器無縫切換控制的實現(xiàn)30-32
- 2.4.3 雙模式逆變器的模式切換仿真驗證32-34
- 2.5 本章小結34-36
- 第三章 孤島檢測技術的研究36-50
- 3.1 孤島檢測原理分析36-38
- 3.1.1 計劃孤島和非計劃孤島的劃分36-37
- 3.1.2 孤島檢測的測試原理37-38
- 3.1.3 孤島檢測測試電路中品質因數(shù)的選擇38
- 3.2 孤島檢測檢測的有效性指標38-42
- 3.2.1 孤島檢測的時間標準39-40
- 3.2.2 檢測盲區(qū)的評估方式及選擇40-42
- 3.2.3 主動式孤島檢測對電能質量的影響42
- 3.3 經典的主動式孤島檢測方案及其評估42-44
- 3.3.1 主動式孤島檢測方案43-44
- 3.3.2 主動式孤島檢測方案評估44
- 3.4 傳統(tǒng)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檢測算法44-49
- 3.4.1 傳統(tǒng)的主動式頻率偏移算法的原理44-45
- 3.4.2 傳統(tǒng)的主動式頻率偏移算法的盲區(qū)描述45-48
- 3.4.3 傳統(tǒng)的主動式頻率偏移對電能質量的影響48-49
- 3.5 本章小結49-50
- 第四章 改進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檢測算法50-66
- 4.1 帶正反饋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檢測算法50-51
- 4.2 優(yōu)化電流擾動檢測算法51-53
- 4.3 改進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檢測算法53-59
- 4.3.1 改進的主動式頻率偏移檢測算法方案53-54
- 4.3.2 改進算法的盲區(qū)描述54-56
- 4.3.3 改進算法對電能質量的影響56-58
- 4.3.4 擾動系數(shù)的討論58
- 4.3.5 考慮實際應用問題的擾動方程58-59
- 4.4 仿真實驗59-64
- 4.4.1 傳統(tǒng)AFD與改進AFD的仿真實驗比較60-61
- 4.4.2 不同負載性質下的改進AFD的仿真實驗61-64
- 4.5 本章小結64-66
- 第五章 系統(tǒng)實驗方案設計66-74
- 5.1 實驗方案的設計66
- 5.2 硬件設計66-69
- 5.2.1 主控芯片的選擇66-67
- 5.2.2 逆變電路設計67-68
- 5.2.3 驅動電路設計68
- 5.2.4 采樣電路設計68-69
- 5.2.5 過零點檢測電路設計69
- 5.3 軟件設計69-71
- 5.3.1 主程序設計69-70
- 5.3.2 中斷子程序設計70-71
- 5.3.3 數(shù)字SPWM波形的產生71
- 5.3.4 數(shù)字PI控制的實現(xiàn)71
- 5.4 實驗結果分析71-73
- 5.5 本章小結73-74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74-76
- 6.1 總結74
- 6.2 展望74-76
- 參考文獻76-80
- 致謝80-8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82-84
- 附錄84-8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路平;風電·光電中的逆變器選擇[J];太陽能;2003年05期
2 蔣路平;;風光發(fā)電系統(tǒng)中逆變器的選擇[J];中國建設動態(tài).陽光能源;2005年03期
3 盛立健;張先飛;鄭建勇;;Z源逆變器的研究[J];江蘇電器;2008年02期
4 丁成偉;高鶴;趙吉利;;一種實用的車載逆變器的設計[J];今日電子;2008年03期
5 ;凱翔專業(yè)為逆變器檢測提供解決方案——逆變器負載柜[J];電源技術應用;2009年05期
6 劉耀宏;;逆變器[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0年05期
7 ;您的光伏逆變器還沒檢測?凱翔來給您支招![J];電源技術應用;2010年11期
8 張藝東;;SPWM逆變器調制方式的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力;2011年05期
9 張楊俊;王大偉;閆民華;詹景君;;Z源逆變器[J];電源世界;2011年04期
10 郝麗娟;;全球市場準入并網光伏逆變器研討會在蘇召開[J];認證技術;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牟必駿;;關于輥道電機逆變器容量的計算和選型[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明正峰;鐘彥儒;;用于電機驅動的諧振極ZVT-PWM逆變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屆全國電氣自動化電控系統(tǒng)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郭滎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于海龍;劉鋒;;一種新型便攜式逆變器的分析與設計[A];冶金自動化信息網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郭榮祥;鞏瑞春;袁紅霞;;單相SPWM逆變器重復控制技術的仿真研究[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于海龍;劉鋒;;一種新型便攜式逆變器的分析與設計[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肖嵐;;逆變器綜合課程設計教學平臺的開發(fā)[A];第二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李德華;余望;張志遠;余敬東;;一種新型控制方法在單相逆變器中的應用[A];浙江省電源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暨新能源開發(fā)與電力電子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楊奇;黃文新;胡育文;錢海;;應用于異步起動機的新型L-源逆變器[A];2008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張超華;湯雨;謝少軍;;改進Z源逆變器設計[A];2008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涂露芳;北京大型光伏逆變器基地奠基[N];北京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張子瑞;逆變器行業(yè)逆市擴張[N];中國能源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徐建華;光伏逆變器:“寒冬”中逆勢而上[N];中國質量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徐恒;國產逆變器:市場好競爭力弱[N];中國電子報;2012年
5 張志輝;致力于提供高性能的光伏逆變器[N];中國能源報;2012年
6 CUBN 記者 周洪博;光伏逆變器或提振光伏產業(yè)[N];中國聯(lián)合商報;2012年
7 廣東 付兵彭;簡易方波12V轉220V交流逆變器電路圖[N];電子報;2012年
8 王輝;2012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將破70億美元[N];中國能源報;2012年
9 浙江 吳建龍;簡易逆變器的制作[N];電子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朱怡;逆變器制造商轉向電站開發(fā)[N];中國電力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方平;光伏并網逆變器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大學;2015年
2 蔡春偉;串聯(lián)型高增益Z源逆變器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丁凱;混合多電平逆變器拓撲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莊凱;輸入串聯(lián)輸出并聯(lián)逆變器系統(tǒng)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5 陳金平;多電平直流環(huán)節(jié)逆變器新型拓撲與調制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6 范功誠;混合動力電動車中高性能Z源逆變器控制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7 單慶曉;級聯(lián)型逆變器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3年
8 裴雪軍;PWM逆變器傳導電磁干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佟為明;PWM逆變器特定消諧式諧波抑制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99年
10 王姿雅;多電平二級管鉗位型逆變器電容電壓平衡SVM算法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寶珍;基于Quasi-Z源逆變器的光伏并網/儲能組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2 郝鑫;并網微逆變器的研究與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唐鯤;基于太陽能發(fā)電的UPS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4 姚樂樂;光伏逆變器的并網研究[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5 杜彎;三相T型三電平光伏逆變器技術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6 馬瑜冰;地鐵再生制動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7 王思;Z源逆變器拓撲及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8 李小濤;E公司光伏逆變器產品失敗案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張路;容錯型三相四開關有源電力濾波器控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10 阮永寶;基于PLC的微型逆變器智能光伏并網系統(tǒng)及PLC信道特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8516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85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