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萘硫烷和聯(lián)苯硫烷側鏈取代苯并二噻吩的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給體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學位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M914.4
【部分圖文】:
??池器件結構,如圖1.2所示’。這種雙層異質結電池和單層電池在光電轉化機理??上有根本的區(qū)別:在雙層異質結太陽能電池中,活性層激發(fā)而產生的激子并不需??要擴散到活性層與電極界面處發(fā)生解離,而是在給受體材料的界面處將空穴和電??子分別傳輸到給體材料的HOMO1能級和受體材料的LUMO能級,這種轉化機制??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結構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1%,相??比單層電池有了極大的提升。然而,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壽命很短,導致其傳??輸距離有限,因此只有在界面兩側約5-14nm范圍內的激子能夠順利到達界面處??實現(xiàn)激子分離,而超出此范圍的激子并不能到達界面處發(fā)生激子分離產生光電流。??I?負極?I??茈酰亞胺???鈦答銅????ITO???????圖1.2雙層太陽能電池器件結構示意圖??1995?年
??池器件結構,如圖1.2所示’。這種雙層異質結電池和單層電池在光電轉化機理??上有根本的區(qū)別:在雙層異質結太陽能電池中,活性層激發(fā)而產生的激子并不需??要擴散到活性層與電極界面處發(fā)生解離,而是在給受體材料的界面處將空穴和電??子分別傳輸到給體材料的HOMO1能級和受體材料的LUMO能級,這種轉化機制??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結構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1%,相??比單層電池有了極大的提升。然而,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壽命很短,導致其傳??輸距離有限,因此只有在界面兩側約5-14nm范圍內的激子能夠順利到達界面處??實現(xiàn)激子分離,而超出此范圍的激子并不能到達界面處發(fā)生激子分離產生光電流。??I?負極?I??茈酰亞胺???鈦答銅????ITO???????圖1.2雙層太陽能電池器件結構示意圖??1995?年
?活性層/Ca/Al,反型器件的結構通常為:ITO/金屬氧化物/活性層/PEDOT:PSS/Ag,??器件結構如圖1.4所示。兩類電池的活性層均為本體異質結結構,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正型電池以ITO為陽極材料,PEDOT:?PSS為空穴傳輸層材料,鈣、鋁??等低功函數金屬為陰極材料;而反型電池以ITO為陰極材料,氧化鋅等金屬氧化??物為電子傳輸層材料,金、銀等高功函數的金屬為陽極材料。??■?I?A1?I?I?Ag?I??界面層?PEDOT:PSS??活性層?活性層??PEDQT:PSS?I?金屬氧化物???ITO玻璃???ITO玻璃???圖1.4太陽能電池正型器件和反型器件結構示意圖??1.2.3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參數及材料設計理念??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PCE)指的是電池的最大輸出功率與入射光光??照強度的百分比,PCE=?(Focx&xFF)?/Pin,其中,Foe為開路電壓,Ac??為短路電流密度,FF為填充因子。由公式可知,PCE取決于太陽能電池的三個??參數,B卩:K0C,Jsc以及FF。而這三個參數與給體材料的電化學、光物理等性??質密切相關[21^:??1)化學能級:給受體材料需有匹配的HOMO能級和LUMO能級。Foc主要??取決于給體材料HOMO能級和受體材料LUMO能級之間的能級差(圖1.5),??即廠oc〇^E〇imo-Eh〇mo;能量損失(Ei〇ss)通常取決于給體材料的光學帶隙和電池??的開路電壓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棟一,曹維孝,馮新德;含氮給體引發(fā)劑的結構效應[J];科學通報;1989年01期
2 任靜琨;劉偉鵬;李戰(zhàn)峰;孫欽軍;王華;史方;郝玉英;;新型三元聚合物給體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J];材料導報;2017年17期
3 魯延紅;耿志遠;;雙給體染料影響敏化太陽能電池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3期
4 趙蔡斌;王占領;周科;葛紅光;張強;靳玲俠;王文亮;尹世偉;;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給體材料光伏性質理論研究[J];化學學報;2016年03期
5 李在房;彭強;和平;王艷玲;侯秋飛;李本林;田文晶;;可溶液加工給體-受體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進展[J];有機化學;2012年05期
6 劉勇濤;張洪濤;孫延娜;萬相見;陳永勝;;己基取代噻吩為橋的“受體-給體-受體”型小分子作為非富勒烯太陽電池受體的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1期
7 陳艷;李欣;密保秀;高志強;;基于磷光材料的低給體比例有機太陽能電池[J];中國科學:化學;2014年07期
8 羊彥衡;王文韻;;金屬卟吩的給體性質[J];物理化學學報;1985年06期
9 任駒;鄭建邦;趙建林;;給體-受體型有機太陽電池光敏層的優(yōu)化設計[J];物理學報;2007年05期
10 龐來興;;氫給體—抑制UV自由基聚合氧阻聚[J];涂料技術與文摘;201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輝;苯并噻二唑為中心吸電子單元的光伏給體材料的合成與性能[D];大連理工大學;2018年
2 凡群平;高效聚合物給體光伏材料的結構修飾與器件性能研究[D];蘇州大學;2018年
3 陳紅余;ET類正組元導電分子晶體及相關負離子工程[D];山東大學;2006年
4 賴天奇;卟啉類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7年
5 劉欣;有機小分子給體和受體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6 李淼淼;高效率有機小分子光伏給體材料的設計與器件優(yōu)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6年
7 Shamsa Bibi;含硫小分子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給體材料的分子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8 汲長艷;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苯駢三氮唑類小分子光伏給體的設計合成與性質[D];大連理工大學;2017年
9 闞媛媛;醇溶性陰極界面聚合物和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合成與光電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10 李雙寶;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含硫雜環(huán)類給體材料在給/受體界面處電荷轉移性質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靖楨;新型含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給體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寧波大學;2018年
2 黃公岳;基于萘硫烷和聯(lián)苯硫烷側鏈取代苯并二噻吩的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給體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學;2018年
3 汪倩;基于并噻吩聚合物給體的合成及在有機太陽電池中的應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8年
4 楊奪;三苯胺—共軛橋—繞丹寧類小分子給體材料的合成及其構效關系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8年
5 葉陳男;基于苯并二噻吩為核的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合成與器件表征[D];蘇州大學;2018年
6 徐卓;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給體材料的合成與光伏性能研究[D];蘇州大學;2018年
7 陳顯杰;新型有機光伏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年
8 汪濤;基于新型氟代吡嗪類給體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8年
9 余盼盼;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有機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制備及其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10 王正;新型九元并苯給體單元活性材料設計、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45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284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