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電力論文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插層水滑石復合電解質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4-27 22:12
【摘要】: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以其生產(chǎn)成本低、制備工藝簡單、環(huán)保無污染以及理論轉化效率高等優(yōu)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經(jīng)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研究,己經(jīng)取得很大的突破,離實用化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然而,液態(tài)電解質電池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電池的工作穩(wěn)定性差,封裝困難等問題。傳統(tǒng)的液態(tài)電解質DSSC技術成熟,光電轉換效率較高,但同時存在著易揮發(fā)、易泄露、難封裝等缺點。面對液態(tài)電解質電池存在的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二維插層水滑石凝膠復合電解質,利用水滑石(LDH)的特殊層狀結構,形成碘離子運動的快速通道,通過層間納米通道的量子限域效應,顯著地提高凝膠電解質的電化學性能和DSSC的光電性能。首先,本文采用液相沉積法制備了LDH,并對其進行了XRD和SEM測試。然后分別配制了含水滑石質量分數(shù)為0wt%、3wt%、5wt、7wt%的準固態(tài)復合電解質,并對其做了電化學交流阻抗和離子擴散系數(shù)的測試。最后,將其組裝成電池,并測試了它們的光電性能。實驗結果顯示,含有5wt%水滑石的復合凝膠電解質組裝的DSSC,其光電性能最好。在標準光強下,測得其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2.05%,比不加入水滑石時提高了2倍。其次,本文還研究了水滑石一系列的插層化合物,通過改變水滑石的層間距離,來研究其復合電解質的電化學性能和對應電池的光電性能。為此,我們采用離子交換的方法合成了硬脂酸柱撐水滑石(LDH-St)和十二烷基硫酸柱撐水滑石(LDH-DS),并對其做了XRD測試,其層間距離由原來的0.78nm,分別擴充到了2.54nm和3.69nm。然后我們分別配制了含LDH-0wt%、LDH-5wt%、LDH-DS-5wt%、LDH-St-5wt%的準固態(tài)復合電解質,并測試了其電化學性能和電池的光電性能。結果表明,層間距離最大的LDH-St組裝的電池光電性能最好,其轉化效率達到了3.44%。DSSC光電性能提高的原因也被詳細分析。
[Abstract]: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low production cost, simple preparation proc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ollution-free, and high theoret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great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and the distance from practicality is getting closer and nearer.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improvements to be made in liquid electrolyte batteries, such as poor stability, difficult packaging a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liquid electrolyte DSSC technology is matur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high,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easy to volatilize, easy to leak, difficult to seal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intercalated hydrotalcite gel composite electrolyte is proposed to form a fast channel of iodine ion movement by using the special layered structure of hydrotalcite (LDH).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el electrolytes and the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DSSC were improved by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of interlayer nano-channels. Firstly, LDH, was prepared by liquid phase deposition and tested by XRD and SEM. Then the quasisolid composite electrolytes containing 0 wt%, 3 wt%, 5 wt% and 7 wt% hydrotalcite were prepare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d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re measured. Finally, they are assembled into batteries and their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are tes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gel electrolyte containing 5 wt% hydrotalcite has the best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Under the standard light intensity, th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2.05%, which is 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hydrotalcite. Secondly, a series of hydrotalc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changing the interlayer distance of hydrotalcit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hydrotalcite composite electrolyte and the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battery are studied. Therefore, stearic acid pillared hydrotalcite (LDH-St) and dodecyl sulfate pillared hydrotalcite (LDH-DS) were synthesized by ion exchange method and tested by XRD. It has been expanded to 2.54nm and 3.69 nm respectively. Then the quasi-solid composite electrolyte containing LDH-0wt%,LDH-5wt%,LDH-DS-5wt%,LDH-St-5wt% was prepared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ll assembled by LDH-St with the largest interlayer distance has the bes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 and the reason why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3.44%.DSSC is improved is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M91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紅丹;柏永清;王甫麗;劉樸;王克;;水滑石類化合物的結構及其制備方法[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2 嚴巖;劉崗;劉斌;;水滑石形成機理與形貌控制的研究現(xiàn)狀[J];絕緣材料;2006年06期

3 潘海濤;袁玉蘋;;插層改性水滑石的制備及結構研究[J];硅谷;2011年23期

4 朱小梅;鄒秀晶;王振旅;賈明君;李雪梅;沈良之;張文祥;;偏鎢酸銨柱撐水滑石上鄰苯二酚與甲醇的O-甲基化反應[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5 潘海濤;袁玉蘋;;鈦酸酯表面改性水滑石的研究[J];硅谷;2011年22期

6 吳健松;肖應凱;汪劍宇;文麗容;;水滑石晶體生長機理[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2年04期

7 陳君;張勤勇;宋影偉;單大勇;韓恩厚;;水滑石類化合物及其在腐蝕防護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5期

8 海玉;智科端;張亞剛;何潤霞;劉全生;;水滑石類復合氧化物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9 孫照偉;徐小強;胡科;王冰;謝園;黃中子;;水滑石類化合物吸附磷的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10 田雪;康廣亮;柏春明;;實時合成水滑石分離模擬放射性核素釷的研究[J];安徽化工;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譚琦;劉新海;李一波;劉玉林;;水滑石類化合物的應用研究進展[A];2014年中國非金屬礦科技與市場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4年

2 張文會;何靜;錢振義;段雪;;鎳鈦水滑石的制備和表征[A];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張慧;鄒亢;郭少環(huán);段雪;;大粒徑磁性水滑石的結構、形貌及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4 舒心;張文會;高繁星;何靜;;鎳鈦水滑石的合成及表征[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5 倪哲明;姚萍;胥倩;王巧巧;;鈣鋁水滑石的主客體作用力[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6 孫智勇;靳蘭;衛(wèi)敏;段雪;;染料小分子插層水滑石的制備及可控性熒光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蘇繼新;王仲鵬;聶玉倫;牟真;蔣政;郝鄭平;;鑭摻雜水滑石材料的熱分解過程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稀土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陶玉妃;楊菁;朱建華;;水滑石改性二氧化硅:苯酚吸附新材料[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1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9 吳曉妮;;水滑石類化合物在催化領域中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陸軍;閆東鵬;段雪;;水滑石客體層間排布的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理論化學方法和應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唐曉偉;藥物效力“導航儀”說了算[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明;水滑石拓撲轉變與雙金屬催化材料的結構調(diào)控及性能強化[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2 滕旭;基于水滑石納米材料增敏的過氧亞硝酸體系化學發(fā)光行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3 趙曉非;水滑石向復合金屬氧化物的轉晶機制及相關產(chǎn)物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1年

4 譚琦;納米水滑石的機械力化學/晶化法合成及其應用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5 楊淼森;中空水滑石納米結構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6 杜隆超;聚合物/水滑石類層狀雙氫氧化物復合材料的制備和結構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7 薛繼龍;水滑石材料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劉芳;水滑石納米材料催化化學發(fā)光及其分析應用[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9 劉曉磊;環(huán)糊精插層水滑石的組裝及其包合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10 楊冬梅;水滑石及煅燒水滑石清除造紙白水中陰離子垃圾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春娟;鎳鈷鋁三元水滑石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2 熊亮;水性聚氨酯/水滑石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李旭;水滑石類層狀化合物的制備、微分析及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薛曉宇;復合型插層水滑石熱穩(wěn)定劑制備及穩(wěn)定PVC熱機理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5 王彥彥;Pt納米晶/水滑石催化劑制備及其對α,β-不飽和醛加氫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6 張笑宇;銅基水滑石催化劑的制備及其苯酚羥基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7 童哲源;層狀復合金屬氫氧化物在中性介質中電催化氧析出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8 李忠澤;高比表面積水滑石材料的宏量制備及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9 榮婉琪;水滑石及其插層材料對Co(Ⅱ)高選擇性傳感的研究及其應用[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10 張曼琳;水滑石—碳量子點復合物的吸附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

本文編號:24673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24673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02e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