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段線性的光伏陣列等效模型
本文選題:建模 + 等效電路; 參考:《電網(wǎng)技術》2014年04期
【摘要】:根據(jù)光伏陣列在系統(tǒng)分析以及仿真實驗等具體應用中的要求,為了對其非線性I-U特性進行簡化等效,提出了一種基于分段線性的等效方法。該方法利用相對簡單的線性模型以及相應的等效電路來描述光伏陣列的I-U特性。通過分段線性化,使光伏非線性關系由多段線性方程來代替。而對于每一段線性方程,用一個等效電路表示。最終提出了一個含多個并聯(lián)支路的光伏電源I-U特性等效電路。利用PSCAD軟件搭建了分段線性等效電路的仿真模型,并將仿真結果與數(shù)學解析計算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分段線性模型能很好地表示光伏陣列的非線性I-U特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hotovoltaic arrays in system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 piecewise linear equivalent method is proposed to simplify the nonlinear I-U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arrays. In this method, a relatively simple linear model and corresponding equivalent circuit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I-U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arrays. By piecewise linearization, the nonlinear relation of photovoltaic is replaced by multistage linear equation. For each linear equation, an equivalent circuit is used. Finally, an I-U characteristic equivalent circuit of photovoltaic power supply with multiple parallel branches i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piecewise linear equivalent circuit is built by using PSCAD softwar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iecewise linear model can well represent the nonlinear I-U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arrays.
【作者單位】: 電網(wǎng)智能化調(diào)度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
【基金】:國家863高技術基金項目(2012AA050213)~~
【分類號】:TM61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曉艷;祁新梅;鄭壽森;王飛;陳達明;;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的建模與分析[J];電網(wǎng)技術;2010年11期
2 焦陽;宋強;劉文華;;光伏電池實用仿真模型及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仿真[J];電網(wǎng)技術;2010年11期
3 劉東冉;陳樹勇;馬敏;王皓懷;侯俊賢;馬世英;;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模型綜述[J];電網(wǎng)技術;2011年08期
4 王曉;羅安;鄧才波;帥智康;孫運賓;肖萍;;基于光伏并網(wǎng)的電能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J];電網(wǎng)技術;2012年04期
5 周林;張林強;廖波;龍崦平;李懷花;杜金其;;單相光伏逆變器控制技術研究[J];電網(wǎng)技術;2012年09期
6 劉琳;陶順;鄭建輝;林焱;肖湘寧;;基于最優(yōu)梯度的滯環(huán)比較光伏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J];電網(wǎng)技術;2012年08期
7 劉云;應康;辛煥海;盧澤漢;甘德強;;基于二次插值法的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控制策略[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2年21期
8 黃建明;吳春華;徐坤;付立;;基于等效負載阻抗擾動的分布式MPPT方法研究[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2年24期
9 賈利鋒;史志鴻;高金輝;;一種可靠的光伏組件主參數(shù)估算方法[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3年08期
10 蘇建徽,余世杰,趙為,吳敏達,沈玉梁,何慧若;硅太陽電池工程用數(shù)學模型[J];太陽能學報;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康模;陳長纓;于志剛;劉興華;劉小沖;趙俊;;太陽電池的負載匹配理論與負載變換技術[J];半導體光電;2009年02期
2 施敏;王強;孫玲;;ITO/Si/Al結構太陽電池pn結光電特性仿真研究[J];半導體光電;2010年04期
3 洪岳;陳長纓;王康模;鄧椺;傅倩;;基于電流單參量控制的MPPT系統(tǒng)的設計[J];半導體光電;2011年01期
4 楊文燮;胡仁杰;盧志偉;;光伏模擬器的設計及仿真驗證[J];半導體光電;2012年03期
5 李志敏;甘家梁;徐翠琴;談懷江;;光伏并網(wǎng)的控制策略與最大功率點跟蹤的仿真分析[J];變頻器世界;2012年05期
6 王鑫磊;張皓;李振華;;光伏最大功率跟蹤的分析與改進[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齊志遠;王生鐵;;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蓄電池變電流快速充電的研究[J];蓄電池;2008年04期
8 肖俊明;杜迎虎;李燕斌;祝海明;劉鵬程;;光伏系統(tǒng)蓄電池二階段快速充電法的研究[J];蓄電池;2012年01期
9 辜渝嘉;金小軍;趙翔宇;金仲和;;皮衛(wèi)星在軌能量平衡仿真及實驗[J];傳感技術學報;2010年06期
10 王玉龍;褚金奎;趙開春;張娜;姚弘軼;;仿生微納導航系統(tǒng)的光電薄膜仿真分析[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07年07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衛(wèi)東;薛峰;徐泰山;方勇杰;李碧君;;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對電網(wǎng)的影響及相關需求分析[J];水電自動化與大壩監(jiān)測;2009年04期
2 汪海寧,蘇建徽,張國榮,茆美琴,丁明;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及無功補償?shù)慕y(tǒng)一控制[J];電工技術學報;2005年09期
3 吳春華;張翼;崔開涌;陳國呈;陳衛(wèi)民;肖鵬;;一種單級式三相升壓型并網(wǎng)逆變器的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2期
4 劉邦銀;段善旭;劉飛;徐鵬威;;基于改進擾動觀察法的光伏陣列最大功率點跟蹤[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6期
5 卞海紅;徐青山;高山;雪田和人;一柳勝宏;;考慮隨機陰影影響的光伏陣列失配運行特性[J];電工技術學報;2010年06期
6 陳阿蓮;馮麗娜;杜春水;張承慧;;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陣列建模[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3期
7 趙晶;趙爭鳴;周德佳;;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電氣應用;2007年10期
8 王軍;王鶴;楊宏;張伶;;太陽電池熱斑現(xiàn)象的研究[J];電源技術應用;2008年04期
9 尹淞;郝繼紅;;我國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應用綜述[J];電力技術;2009年03期
10 張友軍,陳道煉;新穎的可控諧振阻尼LC輸出濾波器[J];電力電子技術;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萍;張建成;;光伏電池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方法的對比研究及改進[J];電網(wǎng)與清潔能源;2011年02期
2 余曉江;何洪文;;功率型NiMH動力電池組建模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3 張素君;閆雷兵;趙建軍;;高壓電力計量系統(tǒng)CT短路故障分析與檢測[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0年04期
4 吳紅斌;陶曉峰;;PSCAD/EMTDC在分布式發(fā)電仿真中的應用[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年06期
5 王章權;張超;何湘寧;;基于Pspice模擬行為模型的光伏陣列建模[J];計算機仿真;2007年08期
6 孟進,馬偉明,張磊,趙治華;基于IGBT開關暫態(tài)過程建模的功率變流器電磁干擾頻譜估計[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年20期
7 趙建嬌;杜小巍;趙輝;;降壓式DC-DC變換器的ABM建模[J];科技廣場;2006年08期
8 安偉;趙劍峰;;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最大功率追蹤算法及其仿真[J];低壓電器;2009年04期
9 薛林;姚國興;;蟻群并聯(lián)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J];電測與儀表;2010年08期
10 尹安東;王澤平;趙韓;張炳力;;基于ADVISOR的電動汽車動力性能仿真分析[J];客車技術與研究;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閆正兵;劉興高;吳俊;;內(nèi)部熱耦合空分塔的非平衡級建模[A];PCC2009—第20屆中國過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高憲文;李樹江;柴天佑;張莉;宋海濤;;間歇式化學反應器的建模與自校正控制[A];1997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7年
3 王慶林;劉文;楊清蘭;;科學文獻老化規(guī)律建模研究的現(xiàn)狀及分析[A];1994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常春偉;劉嘉武;鮑存坤;陳幼平;;高速鐵路車——線——橋系統(tǒng)動力分析模型研究[A];第七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朱明武;;傳感器動態(tài)標定技術述評[A];2000全國力學量傳感器及測試、計量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6 姜偉;胡新華;;伺服螺旋機構建模與參數(shù)優(yōu)化設計[A];第二屆全國流體傳動及控制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四卷)[C];2002年
7 葉瓊龍;章新華;夏志軍;;艦艇編隊水聲對抗戰(zhàn)術應用軟件建模研究[A];2005年全國水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蔣序平;;一種面向網(wǎng)絡管理的語義網(wǎng)絡模型[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8年
9 黃典偉;吳智銘;;實時離散事件系統(tǒng)建模[A];1995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10 劉建安;錢正在;于明清;;KJ—11自動駕駛儀的建模與仿真[A];1997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濤;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在海上的應用[N];中國海洋報;2006年
2 記者 任君;國內(nèi)首座太陽能聚光光伏示范電站在我市建成[N];鄂爾多斯日報;2007年
3 鄒宏;韓中庚建模賽場建奇功[N];解放軍報;2004年
4 許圣邋王健;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離我們還有多遠[N];消費日報;2008年
5 黎方益 李之政 曾丁丁;將太陽能電池板裝進玻璃幕墻[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6 本報實習記者 范麗敏;太陽能光伏發(fā)電:何時點亮中國家庭[N];中國貿(mào)易報;2007年
7 陳先龍;Synchro plus SimTraffic 專注城市交通網(wǎng)絡建模[N];中國交通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潘永花;UML已幾近完美[N];網(wǎng)絡世界;2004年
9 趙永新;太陽能:給奧運“增光添熱”[N];人民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朱棟材;扶殘助殘 弘揚人道[N];華夏時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春苗;軍隊士氣模型、影響因素及其激勵機制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干飛;礦產(chǎn)資源消耗演化復雜性模型及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8年
3 曹守華;城市軌道交通乘客交通特性分析及建模[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4 雷利安;濮城南區(qū)沙二上2+3油藏精細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5 胡世廣;具備智能特征的開放式數(shù)控系統(tǒng)構建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6 朱艷偉;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效率提高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7 徐瑞東;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運行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8 茆美琴;風光柴蓄復合發(fā)電及其智能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9 曹太強;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及其控制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10 呂洪波;機器人智能修磨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利明;蟻群并聯(lián)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楊毅男;安多100kWp獨立運行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暫態(tài)穩(wěn)定性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3年
3 陳海;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蓄電池充放電控制策略[D];新疆大學;2010年
4 連瑞娜;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MPPT的模糊PID控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5 陳閩江;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蒙特卡羅序貫仿真和可靠性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6 馬柏平;DCM諧振全橋變換器模型的建立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7 馬奎安;超級電容器儲能系統(tǒng)中雙向DC/DC變流器設計[D];浙江大學;2010年
8 孔曉麗;基于TMS320F2812 DSP的太陽能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設計[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9 謝麗美;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建模及對配電網(wǎng)電壓、網(wǎng)損的影響[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10年
10 焦在強;單級式并網(wǎng)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用逆變器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4年
,本文編號:1868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86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