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冰橋接狀態(tài)對融冰閃絡時間分布及閃絡概率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 融冰 橋接冰棱 未橋接冰棱 閃絡 絕緣子 覆冰形貌 出處:《高電壓技術(shù)》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揭示覆冰狀態(tài)對融冰及其閃絡過程的影響,結(jié)合現(xiàn)場覆冰形貌觀測,提取出4種典型覆冰形態(tài),包括未橋接冰棱、橋接冰柱及其兩種雙層組合方式,并對各典型覆冰形貌下的閃絡特性開展試驗研究,分析了融冰過程中冰棱尖端水滴噴射對電場分布的影響。從融冰耐壓時間分布特性和恒壓耐受時閃絡概率分布的角度,研究了不同覆冰形態(tài)下覆冰水電導率、冰棱長度、空隙與冰棱長度的不同組合對融冰閃絡特性的影響。覆冰水電導率與冰棱長度通過改變?nèi)诒^程中剩余冰層電阻來影響覆冰閃絡過程。試驗中發(fā)現(xiàn),電導率由150μS/cm上升至750μS/cm,閃絡電壓下降了33%;冰棱長度由6 cm下降至4 cm,閃絡電壓降低了10%?障杜c冰棱長度的不同組合對融冰閃絡影響顯著,其中冰柱模型由于內(nèi)部電弧燒蝕會造成冰棱融斷而難以發(fā)生閃絡。在冰棱-冰柱的雙層組合模型中,由于冰柱融化需要汲取額外的能量,冰棱-冰柱模型的最低閃絡電壓較冰棱-冰棱模型提高了14%。研究表明,未橋接冰棱在融冰液滴噴射過程中,其冰尖處易出現(xiàn)電場集中,與橋接冰柱相比,可在更低的耐受電壓下誘發(fā)融冰閃絡。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icing state on melting ice and its flashover process, four typical ice forms were extracted, including unbridged ice edge, bridged ice column and two double layer combination methods. The flashover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ical icing surface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influence of water droplet spray at the edge of the ice on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during ice melting is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melting ice and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flashover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tolerance, The conductivity of ice covered water and the length of ice edge under different ice forms wer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void and ice edge length on the flashover characteristics of melting ice. The ice water conductivity and the length of ice edge affect the ice flashover process by changing the resistor of ice layer in the course of ice melting.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creased from 150 渭 S / cm to 750 渭 S / cm, the flashover voltage decreased 33%, the length of the ice edge decreased from 6 cm to 4 cm, and the flashover voltage decreased by 10%. The ice column model is difficult to flashover due to the melting of ice edges caused by internal arc ablation. In the two-layer combination model of ice prisms and ice columns, extra energy is needed for ice column melting. The minimum flashover voltage of the ice prismatic ice column model is increased by 14%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ice edg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at the ice tip of the unbridged ice edge is easy to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melting ice droplet spray, compared with the bridged ice column. It can induce melting ice flashover at lower withstand voltage.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shù)系;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山西電力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077081;51177081)~~
【分類號】:TM7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俊;蔣興良;張志勁;胡建林;舒立春;;交流電場對絕緣子覆冰形成的影響機理[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8年05期
2 黃道春;胡毅;萬啟發(fā);劉云鵬;阮江軍;姚濤;徐濤;高嵩;;絕緣子冰閃特性和提高冰閃電壓措施研究綜述[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0年05期
3 馬俊;蔣興良;張志勁;胡建林;舒立春;;帶電覆冰過程對盤形懸式絕緣子覆冰及電場特性的影響[J];高電壓技術(shù);2010年08期
4 賈志東;李智寧;蘇華鋒;鄧禹;關志成;;110kV玻璃絕緣子串交流覆冰的閃絡特性[J];高電壓技術(shù);2011年05期
5 舒立春;張仕q;蔣興良;胡琴;尚宇;邱宗奎;;覆冰圓柱形絕緣子的交流閃絡特性與放電過程[J];高電壓技術(shù);2011年07期
6 于昕哲;周軍;劉博;宿志一;;全尺寸超、特高壓交流絕緣子串的覆冰閃絡特性[J];高電壓技術(shù);2013年06期
7 賈志東;江灝;鄧禹;關志成;王天正;王康寧;;復合絕緣子冰凌生長特性及其影響因素[J];高電壓技術(shù);2014年02期
8 魏長喜;;110kV線路覆冰防范措施及對策[J];四川電力技術(shù);2010年03期
9 楊慶;司馬文霞;孫才新;武坤;袁濤;;覆冰絕緣子交直流閃絡場路模型的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年06期
10 余德芬;舒立春;司馬文霞;孫才新;張建輝;M.Farzaneh;;直流電壓下冰棱尖端放電實驗研究(英文)[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興良;孫利朋;黃斌;盧杰;盛道偉;;交流電場對復合絕緣子覆冰過程的影響[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9年04期
2 邵德軍;尹項根;陳慶前;童光毅;張哲;鄭毅;侯慧;;2008年冰雪災害對我國南方地區(qū)電網(wǎng)的影響分析[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9年05期
3 肖正直;晏致濤;李正良;汪之松;黃漢杰;;八分裂輸電導線結(jié)冰風洞及氣動力特性試驗[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9年05期
4 韓豐;李暉;王智冬;劉建琴;王樂;;法國電網(wǎng)發(fā)展分析以及對我國的啟示[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9年08期
5 黃道春;胡毅;萬啟發(fā);劉云鵬;阮江軍;姚濤;徐濤;高嵩;;絕緣子冰閃特性和提高冰閃電壓措施研究綜述[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0年05期
6 陳鵬云;王羽;文習山;藍磊;王成智;甘艷;張露;詹帆;付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我國電網(wǎng)損毀性影響概述[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0年10期
7 董玉冰;M.Farzaneh;張建輝;;覆冰絕緣子表面電弧傳播的臨界條件[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0年10期
8 胡琴;舒立春;蔣興良;孫才新;袁前飛;楊占剛;;大氣參數(shù)對導線交流起暈電壓的影響及校正[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0年11期
9 舒立春;尚宇;蔣興良;胡琴;袁前飛;胡建林;張志勁;;低氣壓下XP 160型絕緣子覆冰交直流閃絡特性比較[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1年11期
10 潘斌;張勇軍;黃慧;;多因子電網(wǎng)冰災風險評估建模[J];電網(wǎng)技術(shù);2012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剛;覆冰在絕緣子上的形成機理及其防范措施[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巢亞鋒;分裂導線和多串并聯(lián)絕緣子覆冰模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3 陳吉;交流電場對導線覆冰及其電暈起始特性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光;懸式瓷絕緣子覆冰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1年
2 張仕q;光滑圓柱絕緣子覆冰閃絡研究與電場計算[D];重慶大學;2011年
3 林巍;覆冰輸電導線氣動力特性風洞試驗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黃斌;交流電場對復合絕緣子覆冰過程及放電特性影響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5 劉操蘭;大跨越輸電線路導線舞動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6 周文杰;移相電容器絕緣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7 周仿榮;復合絕緣子直流覆冰試驗方法[D];重慶大學;2009年
8 蔣一平;瓷和玻璃絕緣子交流覆冰試驗方法[D];重慶大學;2009年
9 楊劍藍;盤形懸式絕緣子直流覆冰試驗方法[D];重慶大學;2009年
10 王曉峰;復合絕緣子交流覆冰試驗方法[D];重慶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成俊奇;丁立健;;絕緣子表面電場分布的數(shù)值仿真[J];電瓷避雷器;2009年06期
2 趙永生;王富榮;趙德奎;張鵬遠;;我國南方地區(qū)電網(wǎng)覆冰事故分析及應對措施研究[J];電力勘測設計;2009年01期
3 易輝;;500kV輸電線路采用倒V型絕緣子串的試驗研究[J];電力設備;2006年03期
4 李鵬;范建斌;宿志一;張榮;;750kV交流輸電線路覆冰區(qū)絕緣設計[J];電力設備;2007年03期
5 胡毅;胡建勛;劉庭;;我國南方地區(qū)電網(wǎng)大范圍覆冰災害的特點分析與防治措施[J];電力設備;2008年06期
6 易輝;查宜萍;何慧雯;;防覆冰涂覆材料的應用分析與研究[J];電力設備;2008年06期
7 黃強;王家紅;歐名勇;;2005年湖南電網(wǎng)冰災事故分析及其應對措施[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5年24期
8 舒印彪;劉澤洪;袁駿;陳葛松;高理迎;;2005年國家電網(wǎng)公司特高壓輸電論證工作綜述[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6年05期
9 李鵬;范建斌;李武峰;宿志一;;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覆冰閃絡特性[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6年17期
10 舒立春;賴向平;蔣興良;余德芬;馮杰;胡琴;張建輝;M.Farzaneh;;直流正極性下冰柱 冰板電極中電暈放電量的分析[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7年2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慶;覆冰絕緣子沿面電場特性和放電模型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2 馬俊;電場對輸電線路絕緣子覆冰及放電特性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繼和;尚忠;;我國洪水的三種類型[J];水利天地;2007年03期
2 陳玉珊;;各種短路手段在融冰工作中的應用[J];華中電力;2008年04期
3 蘇盛;劉勤;蔡德福;段獻忠;;基于圖論的短路融冰方案快速制定方法[J];高電壓技術(shù);2009年03期
4 高升;林祥坤;;再論220kV線路融冰方案的改進策略[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9年04期
5 牛文娟;張婧;蔣春芳;;桂林電網(wǎng)線路融冰方案研究[J];廣西電力;2009年05期
6 陳智;;江西省電網(wǎng)直流融冰計算研究[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0年02期
7 王斌;;輸電線路短路融冰方案編制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電力;2010年05期
8 吳端華;何東;;輸電線路直流融冰的臨界電流和融冰時間分析[J];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學報;2010年05期
9 章偉勇;趙壽生;毛航旗;吳良建;;500kV雙龍變直流融冰系統(tǒng)施工中相關問題的處理[J];浙江電力;2010年12期
10 覃暉;鄧帥;黃偉;張婧;;南方電網(wǎng)輸電線路融冰措施綜述[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0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蘇盛;劉勤;蔡德福;段獻忠;;基于圖論的短路融冰方案快速制定方法[A];中國高等學校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第二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中冊)[C];2008年
2 張f,
本文編號:15378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53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