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共振增強單晶硅太陽電池吸收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等離子共振增強單晶硅太陽電池吸收的研究 出處:《太陽能學報》2014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等離子共振 增強電場 載流子產(chǎn)生率 短路電流
【摘要】:以硅-銀為例建立理論模型,計算產(chǎn)生共振時電池內(nèi)的電場分布,推導載流子產(chǎn)生率與電場強度的關系,結(jié)合穩(wěn)態(tài)輸運方程求解光生電流,分析等離子共振引起的增強電場對電池各區(qū)域電流的影響,并將計算結(jié)果與無粒子添加的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共振條件下發(fā)射極載流子濃度增加、短路電流增大。而總體電流密度提高是銀納米粒子附近光子吸收增強載流子產(chǎn)生率增大的結(jié)果。
[Abstract]:Taking silicon-silver as an example, a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in the cell when resonance is gen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rier generation rate and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s deduced, and the photogenerated current is solved by combining the steady-state transport equation. The effect of the enhanced electric field caused by plasmon resonance on the current in each region of the cell is analyzed,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particle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arrier concentration of emitter increases under the resonant condition. The increase of short circuit current and the increase of total current density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crease of photon absorption enhancement carrier production rate near silver nanoparticles.
【作者單位】: 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936002) 江蘇省333科研計劃(BRA2011134)
【分類號】:TM914.4
【正文快照】: 0引言在綠色能源應用領域,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shù)地位顯著,但受表面反射和內(nèi)部復合等因素的影響,其較低的光電轉(zhuǎn)換效率使大規(guī)模開發(fā)與利用受到限制[1]。改變電池的表面微結(jié)構(gòu)如鍍膜或添加納米粒子陣列,可有效降低表面反射[2]。若在半導體材料表面添加金屬納米粒子,當光頻率滿足一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韓濤;孟凡英;張松;汪建強;程雪梅;;銀納米顆粒減反射特性的理論研究[J];物理學報;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建新;;哈特曼像差自動測量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J];半導體技術(shù);2009年04期
2 鄔明慧;安志勇;高t@含;趙偉星;;印刷電路板檢測系統(tǒng)光學設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3 徐穎欣;李醒飛;朱嘉;;遠心鏡頭在回轉(zhuǎn)體測量系統(tǒng)中的應用[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0年01期
4 朱輝;李華;常何民;;一種空爆體坐標測量精度的理論分析[J];測試技術(shù)學報;2012年03期
5 侯峙云;洪文學;趙兵;韓華;;紅外空心傳能光纖聚焦系統(tǒng)的設計與優(yōu)化[J];燕山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6 梁鳳超;;臨界角法激光直寫聚焦伺服系統(tǒng)靜態(tài)特性研究[J];電光與控制;2011年05期
7 時光煜;李明月;孫輝輝;;旋轉(zhuǎn)折射光楔對控制模型在機載光電探測設備中的應用分析[J];電光與控制;2011年12期
8 劉欣;劉春華;潘枝峰;羅京平;;機載復雜紅外光學系統(tǒng)無熱化補償方法研究[J];電光與控制;2012年07期
9 武旭華;肖韶榮;張仙玲;;“工程光學”教學改革初探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年S1期
10 張燕;;基于愛里圓測定法的微孔徑測試方法應用研究[J];電氣自動化;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家興;劉洪山;王建;代秋芳;;基于Authorware的工程光學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制作[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黎新;黃國亮;李強;陳圣依;;鉆石多面體幾何結(jié)構(gòu)特征的頻譜分析及應用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賈大功;趙振;馬彩繽;張紅霞;張以謨;;基于ARM的嵌入式光纖端面檢測儀的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呂且妮;崔宇明;蔡懷宇;王強;;“工程光學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建立[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周廣梅;郭峰;李宏升;;潤滑油膜厚度測量彩色光干涉圖像的復現(xiàn)[A];2011年全國青年摩擦學與表面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蔣凌穎;張冬仙;鄭曉東;林逸群;毛小蘭;聞春敖;;自組裝光柵光譜儀實驗[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及協(xié)作委員會2009年全體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呂且妮;崔宇明;蔡懷宇;王強;;“工程光學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建立[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及協(xié)作委員會2010年全體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謝家興;劉洪山;王建;代秋芳;;基于Authorware的工程光學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制作[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及協(xié)作委員會2010年全體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劉文超;范宜燕;王選擇;;貼片機自動對準系統(tǒng)的硬件設計[A];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設計與傳動學會、武漢機械設計與傳動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C];2008年
10 何平安;何中圣;;薄板厚度高精度檢測方法研究[A];第十七屆十三省(市)光學學術(shù)年會暨“五省一市光學聯(lián)合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承;日盲型紫外探測和直升機著艦光電助降技術(shù)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鑫;數(shù)字圖像盲取證技術(shù)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3 雷波;直線邊緣光學精密測量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龍江;曲面激光直寫中若干關鍵技術(shù)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劉欽曉;波前編碼成像系統(tǒng)解碼算法理論研究及其應用[D];浙江大學;2010年
6 孫鳴捷;微型投影顯示系統(tǒng)中混合光源照明技術(shù)和激光散斑消除技術(shù)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齊海兵;可調(diào)諧光纖法布里—珀羅濾波器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胡毅;關節(jié)式坐標測量機熱變形誤差建模及修正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王濤;基于液晶空間光調(diào)制器的彩色全息顯示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10 周德春;酸溶法光纖材料與傳像束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自然;大型板類零件孔形位尺寸檢測系統(tǒng)[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趙蘭蘭;EDFA增益斜率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D];江南大學;2010年
3 趙羲;小天體撞擊探測光學成像仿真技術(shù)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
4 張萬禎;流式圖像赤潮監(jiān)測儀光學系統(tǒng)設計[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上官王聘;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陣列光束整形系統(tǒng)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孫洋東;相控陣激光雷達波控技術(shù)的研究與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尹曉虎;激光雷達液晶相控陣波控數(shù)據(jù)優(yōu)化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8 邢樂;He-Ne激光器頻率穩(wěn)定度測量技術(shù)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王媛媛;離焦模糊圖像處理的研究與應用[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馬賀敏;基于輔助光源的煤倉圖像預處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洪昕;杜丹丹;裘祖榮;張國雄;;半殼結(jié)構(gòu)金納米膜的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效應[J];物理學報;2007年12期
2 王凱;楊光;龍華;李玉華;戴能利;陸培祥;;金納米顆粒的有序制備及其光學特性[J];物理學報;2008年06期
3 黃茜;王京;曹麗冉;孫建;張曉丹;耿衛(wèi)東;熊紹珍;趙穎;;納米Ag材料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引起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研究[J];物理學報;2009年03期
4 劉永生;楊文華;朱艷燕;陳靜;楊正龍;楊金煥;;新型空間硅太陽電池納米減反射膜系的優(yōu)化設計[J];物理學報;2009年07期
5 郭偉杰;張媛;李強;張石峰;;銀納米顆粒半徑對其消光光譜影響的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本文編號:14233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42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