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電廠配煤方案的顆粒物生成實驗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大型電廠配煤方案的顆粒物生成實驗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煤燃燒 配煤 顆粒物 礦物 交互作用
【摘要】:燃煤電廠常采用混煤燃燒,為降低顆粒物的排放,需選擇合適的配煤方案;趪鴥(nèi)某大型電廠常用的配煤方案,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了顆粒物生成實驗研究。選擇山西煤(SX)、澳洲煤(AZ)、伊泰煤(YT)3種煙煤和1種印尼褐煤(YN),配煤方案為SX∶YN=3∶2,AZ∶YN=3∶2和AZ∶YT=3∶2(質(zhì)量比)。在沉降爐中進行了原煤及混煤的燃燒實驗,實驗溫度均為1 300℃,生成的顆粒物被低壓撞擊器所收集。實驗結(jié)果表明,混煤及原煤燃燒生成的顆粒物具有相似的質(zhì)量粒徑分布;在所研究的條件下,混煤燃燒生成的顆粒物均少于由原煤燃燒顆粒物所得的計算值,不同煤中礦物質(zhì)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導致混煤燃燒顆粒物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所關(guān)注的3種配煤方案中,以混煤SX∶YN=3∶2燃燒生成的顆粒物總量最少,因此為最優(yōu)配煤方案。
【作者單位】: 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沙角C電廠;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關(guān)鍵詞】: 煤燃燒 配煤 顆粒物 礦物 交互作用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資助項目(2013CB228501)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10142110075) 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NCET-11-0192)
【分類號】:TM621
【正文快照】: 頻繁的霧霾天氣引起人們對顆粒物污染更為密切的關(guān)注,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zhì)量標準》(GB 3095—2012)不僅收緊了PM10的排放限值,而且首次將PM2.5納入空氣質(zhì)量標準。因此,顆粒物的排放控制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作為重要的顆粒物排放源,燃煤電廠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減排壓力。常規(guī)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趙永椿;張軍營;魏鳳;陳俊;鄭楚光;;燃煤超細顆粒物團聚促進機制的實驗研究[J];化工學報;2007年11期
2 王鵬;駱仲泱;徐飛;侯全輝;高翔;岑可法;;復合式靜電除塵器脫除電廠排放PM2.5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7年11期
3 ;The effects of coal blending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 combus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30期
4 陳俊,張軍營,魏鳳,黃充,鄭楚光;燃煤超細顆粒物噴霧團聚的模型[J];煤炭學報;2005年05期
5 張宇;吳新;叢俊;楊榮清;馬海艷;;基于γ-Fe_2O_3的高梯度磁場中燃煤可吸入顆粒物脫除實驗[J];煤炭學報;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齊國杰;董勇;崔琳;馬春元;;超細顆粒物增濕團聚技術(shù)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9年05期
2 李林;董勇;崔琳;張立強;馬春元;;荷電水霧脫除超細顆粒物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0年06期
3 趙永椿;張軍營;魏鳳;陳俊;鄭楚光;;燃煤超細顆粒物團聚促進機制的實驗研究[J];化工學報;2007年11期
4 顏金培;楊林軍;張霞;孫露娟;張宇;沈湘林;;潤濕劑促進燃油細顆粒捕集的實驗研究[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5 張光學;劉建忠;周俊虎;岑可法;;燃煤飛灰低頻下聲波團聚的實驗研究[J];化工學報;2009年04期
6 王潔;張光學;劉建忠;周俊虎;岑可法;;種子顆粒對聲波團聚效率的影響[J];化工學報;2011年02期
7 楊振楠;郭慶杰;李金惠;;氣氛與濕度對燃煤飛灰顆粒聲波團聚的影響[J];化工學報;2011年04期
8 耿俊峰;宋士娟;鮑靜靜;楊林軍;;應用潤濕劑促進WFGD系統(tǒng)脫除細顆粒物的性能[J];化工學報;2011年04期
9 李杰;李士雷;李偉;王超;;褐煤O_2/CO_2燃燒PM 10中重金屬分布特性[J];河北化工;2010年11期
10 周永剛;肖鍵;趙虹;;混煤燃燒過程中溫度對顆粒物生成特性影響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趙森林;;燒結(jié)煙氣氨法脫硫技術(shù)研究進展及應用[A];2010年全國能源環(huán)保生產(chǎn)技術(shù)會議文集[C];2010年
2 ZHAO Jian;LIU Shi-xin;;Models for Coal Blending with Inventory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A];第25屆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李二欣;段琳琳;;基于靜電除塵器本體完整性降低PM_(2.5)排放的改造技術(shù)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電除塵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酈祝海;劉含笑;郭峰;余順利;;促進PM_(2.5)凝并技術(shù)及研究進展[A];第十五屆中國電除塵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陶玲;李社鋒;朱文淵;覃慧;宋自新;;燒結(jié)煙氣細顆粒物的控制技術(shù)及研究進展[A];2013年全國冶金能源環(huán)保生產(chǎn)技術(shù)會論文集[C];2013年
6 顏金培;陳立奇;楊林軍;李忠;;聲波與相變耦合促進燃煤細顆粒脫除的實驗研究[A];2014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第六章)[C];2014年
7 顏金培;陳立奇;楊林軍;李忠;;聲波與相變耦合促進燃煤細顆粒脫除的實驗研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光大環(huán)保優(yōu)秀論文集(2014)[C];2014年
8 楊林軍;張文武;沙志強;朱忠益;鮑靜靜;;氨法煙氣脫硫裝置氣溶膠排放特性研究[A];第十七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技術(shù)暨細顆粒物(PM2.5)控制與監(jiān)測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光學;燃煤飛灰氣溶膠聲波團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徐飛;脈沖放電電凝并結(jié)合堿液吸收煙氣多種污染物協(xié)同脫除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郭秋松;溶液霧化法制備鎳鈷精細粉體材料理論與工藝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趙海波;顆粒群平衡模擬的隨機模型與燃煤可吸入顆粒物高效脫除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喬國剛;土壓平衡盾構(gòu)用新型發(fā)泡劑的開發(fā)與泡沫改良土體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6 馬正中;加壓滴管爐研制與實驗[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王潔;聲波團聚及聯(lián)合其他方法脫除燃煤飛灰細顆粒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8 紀明俊;高灰熔點煤燃燒細微顆粒物生成及控制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9 趙磊;脈沖電暈放電煙氣中細微顆粒物協(xié)同氮氧化物脫除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夏季;火電機組配煤摻燒全過程優(yōu)化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林;水霧荷電促進超細顆粒物團聚的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康明;可吸入顆粒物聲波分離的數(shù)值模擬[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3 張凱;超細顆粒物微觀團聚機理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張凱;超細顆粒物微觀團聚機理數(shù)植模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侯葉波;油霧潤滑系統(tǒng)中殘霧的分離和凝聚機理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6 漆海峰;煤粉的流動性對比研究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7 楊振楠;聲場作用下的燃煤飛灰可吸入顆粒的團聚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1年
8 肖鍵;混煤燃燒過程中顆粒物排放特性的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9 劉曉宇;典型固定燃燒源顆粒物排放特征研究[D];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2007年
10 姚海;流化床中煤顆粒熱膨脹破碎特性的實驗研究與定量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s,
本文編號:1043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04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