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電氣論文 >

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制備和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07:49
【摘要】:近些年來直接醇類燃料電池作為綠色能源受到廣泛的關注。直接醇類燃料電池的研究存在很多難題,比如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陽極電催化劑的研發(fā)。由于具有優(yōu)異的電催化活性和穩(wěn)定性,鈀基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質(zhì)研究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興趣。本論文中,通過化學法制備獲得鈀金/碳殼及含鈀多金屬氧酸鹽/石墨烯復合納米材料。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紅外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及拉曼光譜等表征手段,對復合材料的形貌及元素組成進行分析。通過循環(huán)伏安法和計時電流法,將復合材料在堿性電解質(zhì)中對甲醇、乙醇、乙二醇及丙三醇進行電化學性能測試并篩選出電化學性能較好的復合材料。在鈀金/碳殼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中,通過調(diào)節(jié)鈀在碳殼上的位置以及金屬質(zhì)量比對電化學性質(zhì)進行優(yōu)化,所得復合材料對甲醇等有機小分子的氧化反應具有較好的電催化活性和穩(wěn)定性。在有關含鈀多金屬氧酸鹽/石墨烯的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中,共獲得兩種復合材料。其中含鈀和硒的多金屬氧酸鹽與石墨烯復合獲得的復合材料對甲醇等四種醇的電催化氧化活性和穩(wěn)定性均優(yōu)于商業(yè)10%Pd/C催化劑;而另一種含鈀和碲的多金屬氧酸鹽與石墨烯組成的復合材料對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氧化也具有較好的電催化性能。實驗結果表明,鈀金/碳殼及含鈀多金屬氧酸鹽/石墨烯復合材料在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應用中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圖文】:

流程圖,鈀納米粒子,流程圖,石墨


鈀納米復合材料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沒有載體的情況下,鈀納米粒子容易聚集,分散性差,所以催化氧化活性。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導電性,所以常被用作載體[54-56]。因為烯片層之間存在著強大的范德華力,所以它難以直接在溶液中進行合成。(GO),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極性電解質(zhì),特別是水中,但它的電導率小于石墨制它在催化劑材料中的應用。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GO 可以部分被還原成 rGO良好的導電性,而且還能保持在極性電解質(zhì)中的分散性[57]。將鈀納米粒體結合形成鈀納米復合材料,能夠提高鈀納米粒子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性能。如 Iqbal 等人[57]將介孔花狀 Pd 納米粒子負載在還原氧化石墨烯片層上,形化氧化劑。由圖 1.2 可知,液相合成還原氧化石墨烯(rGO),再用嵌段共性 rGO 表面,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幫助鈀納米顆粒與 rGO 表面進行連接,良好的接觸。rGO 的表面積大,傳輸電子快,,能夠加快整個催化反應的速學性能測試,這種新的介孔 Pd-rGO 復合材料具有優(yōu)異的催化氧化活性和酸性電解質(zhì)中對甲酸的催化性能良好。

透射電鏡,納米線,透射電鏡,倍數(shù)


圖 1.3 CNB 的掃描電鏡圖(A),透射電鏡圖(B)和高角環(huán)形暗場-元素分布面掃描圖(CHuang 等人[59]合成 Pd 納米線,如圖 1.4 所示,平均直徑為 7.8 nm。將 Pd體復合,形成 Pd/C 納米復合材料。經(jīng)過電化學測試可知,Pd/C 復合材料化電流密度是 Pt/C 的 3 倍以上,說明通過控制鈀納米材料的結構及與載體,可以達到比鉑納米催化劑更好的催化性能。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O643.36;TM91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艷華;;多金屬氧酸鹽納米材料的研究進展[J];化工管理;2015年01期

2 王蕾;顧曉敏;葉丹丹;;開放式化學實驗設計——多金屬氧酸鹽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J];考試周刊;2015年A3期

3 ;新疆理化所合成出具有新穎結構的多金屬氧酸鹽[J];人工晶體學報;2012年06期

4 萬彬;蘇占華;周百斌;;鉬磷多金屬氧酸鹽的結構類型及特點[J];化學工程師;2011年05期

5 鞠金梅,吳瑩,聞荻江;有機-多金屬氧酸鹽雜化材料的研究進展[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王秀麗,蘭陽,王恩波;夾心型多金屬氧酸鹽的電化學性質(zhì)及其對亞硝酸根的電催化還原[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7 庫宗軍,柳士忠;電荷轉移多金屬氧酸鹽的研究進展[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1期

8 遲國祥;王力;;多金屬氧酸鹽的酶學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yè);2019年01期

9 黨利芳;王蕊欣;謝美娜;焦緯洲;;多金屬氧酸鹽及其溶液自聚集行為研究進展[J];應用化學;2018年06期

10 羅明洪;夏克堅;葛文;周光華;;鈀取代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表征及電催化性能[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娜娜;伊思靜;王姣;陳曉;;離子液體中咪唑型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包覆多金屬氧酸鹽構建的發(fā)光軟材料[A];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三分會:軟物質(zhì)與超分子自組裝[C];2017年

2 范大偉;郝京誠;;多金屬氧酸鹽為基礎的磁性無機/有機混合囊泡[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苗愛晶;張宏宇;;聚紫精/多金屬氧酸鹽多層膜制備、表征及電化學行為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聶姍姍;薛崗林;;兩個基于有機染料和多金屬氧酸鹽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合成、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黃玲;楊國昱;;單稀土取代的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與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黃玲;楊國昱;;鏈狀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與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黃玲;楊國昱;;六核銅取代的夾心型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與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黃玲;楊國昱;;四取代三明治單元構建的二維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與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新雄;楊國昱;;基于四核銅夾心單元構建的一維多金屬氧酸鹽的合成與結構[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劉宏文;盧文貫;王小兵;姜隆;魯統(tǒng)部;;由多金屬氧酸鹽和有機堿構筑的多金屬氧酸鹽超分子化合物[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小娟;紫精-多金屬氧酸鹽雜化新材料的制備及其光催化特性的探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2 陶美林;多中心多金屬氧酸鹽在甘油串聯(lián)反應中的催化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3 張雪艷;新型多金屬氧酸鹽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纖維素串聯(lián)轉化中的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4 李建平;多金屬氧酸鹽—雜多藍光敏納米功能材料開發(fā)及在光伏器件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5 付志靜;基于多金屬氧酸鹽的變色—熒光開關及其傳感應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9年

6 鄭培清;Keggin型多金屬氧酸鹽分子基化合物的水熱合成、結構及表征[D];廈門大學;2004年

7 馬慧媛;多金屬氧酸鹽多功能薄膜的制備和表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姜春杰;多金屬氧酸鹽/氧化鋯復合催化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韓占剛;有機胺——多金屬氧酸鹽超分子組裝體的合成、表征和性質(zhì)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宇;多金屬氧酸鹽—二氧化鈦雜化孔材料的制備、表征與光催化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曉紅;多金屬氧酸鹽二氧化鈦復合材料對水中硝酸鹽氮的處理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

2 唐艷萍;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制備和性能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9年

3 楊焱;基于噻吩三氮唑、吡唑配體構筑的多酸功能配合物的結構與性質(zhì)研究[D];渤海大學;2019年

4 李慧杰;雜多鎢氧酸鹽異金屬衍生物的合成、結構及其電化學傳感性能研究[D];河南大學;2019年

5 孟凡雪;{P_6Mo_(18)}型多金屬氧酸鹽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質(zhì)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6 夏聰欣;含稀土元素多金屬氧酸鹽/有機小分子組裝體的構筑及其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7 孫樹成;多金屬氧酸鹽催化性能及穩(wěn)定性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8 姜影;多金屬氧酸鹽的設計合成及其在芳醇氧化反應中的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9 李裴麗;固體多金屬氧酸鹽設計合成及其在催化氧化5-羥甲基糠醛反應中的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10 張小玉;含鉬多金屬氧酸鹽在纖維素轉化中的性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6723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723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6b0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