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輔助噴霧干燥—焙燒法制備納米級富鋰三元材料
本文關鍵詞:高分子輔助噴霧干燥—焙燒法制備納米級富鋰三元材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人們?nèi)粘I钏降闹鸩教岣?智能消費電子類產(chǎn)品(如:手機、平板電腦、數(shù)碼相機等)日益盛行,但因其儲能電池能量密度低、續(xù)航時間短等問題,很難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需求,因此,探索和開發(fā)具有更高比能量密度及長循環(huán)壽命鋰離子電池顯得極為迫切。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克容量大小直接決定著電池比能量密度的高低,富鋰錳基正極材料x Li2MnO3?(1-x)LiMO2(M=Ni,Co,Mn)因其高比容量(250mAh/g)、高熱穩(wěn)定性且綠色環(huán)保等優(yōu)點,引起了各國科研工作者們的廣泛研究興趣。然而,前期研究表明,該材料電池首次充放電庫倫效率低、倍率性能差、循環(huán)過程容量、電壓衰減快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未來商業(yè)化實用性進程。本論文采用簡便高效的高分子聚合物輔助噴霧干燥法,制備及組裝以鎳鈷錳三元富鋰材料為正極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分別考察了鎳/鈷/錳/鋰四組分摩爾比例、高分子聚合物添加量、沉淀反應時間、噴霧方式、焙燒溫度等因素對電池充放電性能的影響。此外,基于上述優(yōu)化條件,進一步開展富鋰三元材料倍率性能提升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改善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所得相關結(jié)論如下:首先,對鎳鈷錳三元富鋰材料LixNi0.15Co0.15Mn0.7O2中不同鋰摩爾含量(x=1.1-1.8)電池性能進行了對比考察。結(jié)果顯示,當鎳鈷錳三元富鋰材料中鋰摩爾含量為1.4時,該材料具有最高比容量和最佳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1C電流密度下穩(wěn)定循環(huán)70圈且容量保持率高達132.2%,70圈放電比容量為177.7mAh/g)。此外,恒定鋰摩爾量為1.4,分別對富鋰三元材料中不同鎳/鈷/錳摩爾比材料電池性能進行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和Li1.4Ni0.2Co0.15Mn0.7O2具有最高的比容量和最佳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首圈放電比容量為134mAh/g(1C),前幾圈容量穩(wěn)定增長,至第16圈其放電比容量為202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126.9%;Li1.4Ni0.2Co0.15Mn0.7O2首圈放電比容量為206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74%。通過分析不同圈數(shù)的放電曲線,發(fā)現(xiàn)材料放電平臺均隨著循環(huán)緩慢衰減,其中Li1.4Ni0.2Co0.15Mn0.7O2電壓衰減最為嚴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首圈放電中值電壓為3.6V,1C電流密度循環(huán)100圈,其中值電壓保持率為86%;Li1.4Ni0.2Co0.15Mn0.7O2首圈放電中值電壓為3.5V,1C電流密度循環(huán)100圈,其中值電壓保持率為74%。其次,以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為制備目標,系統(tǒng)考察相關制備工藝條件:高分子聚合物種類及其用量、溶液pH值、原料加料方式、前驅(qū)體合成反應時間和焙燒溫度等,對材料結(jié)構、形貌以及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添加適量瓜爾豆膠、羧甲基纖維素和羥乙基纖維素(HEC)能有效的分散前軀體溶液,可改善材料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SEM表征發(fā)現(xiàn),加入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HEC明顯降低顆粒的團聚,BET結(jié)果顯示加入HEC可增大LNCM的比表面積,阻抗EIS測試表明HEC加入可以降低Li+在體相擴散阻抗和電化學阻抗。充放電測試顯示加入HEC可顯著改善LNCM的倍率性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0.1C循環(huán)50圈,10%HEC-LNCM容量保持率為93%,而未加入HEC制備的LNCM容量保持率為53%;0.5C循環(huán)168圈,HEC-LNCM比容量達201.9mAh/g,而LNCM第168圈僅有113.3mAh/g;1C循環(huán)100圈,第100圈,HEC-LNCM容量達210mAh/g,而LNCM僅為159mAh/g;2C循環(huán)50圈,HEC-LNCM容量達174Ah/g,而LNCM僅為146mAh/g。最后在最佳合成條件基礎上,研究了元素摻雜(Al、Na、K、Mg、Y)和Li4Mn5O12包覆對HEC-LNCM性能的影響。電化學測試顯示,Na、Y摻雜具有正面效應,可改善HEC-LNCM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可能是Na、Y摻雜可穩(wěn)定材料結(jié)構。Li1.4Ni0.15Co0.15Mn0.70O2在0.5C倍率下首圈放電比容量為220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79.5%,而摻雜0.5%Na的,其首圈放電比容量為215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99.5%。Li4Mn5O12包覆可改善材料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和保持較高的克容量,性能改善可能是因為Li4Mn5O12包覆層的物理阻隔作用可緩解電解液對LNCM的腐蝕以及對過渡金屬離子的溶解。Li4Mn5O12包覆的材料0.5C倍率下首圈放電比容量為136mAh/g,前幾圈容量穩(wěn)定增長,至第10圈容量達200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140%,未包覆的首圈為198mAh/g,100圈容量保持率為80.3%。
【關鍵詞】:鋰離子電池 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 噴霧干燥 高分子 元素摻雜 Li4Mn5O12包覆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M91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緒論13-34
- 1.1 引言13-14
- 1.2 鋰離子電池概述14-15
- 1.2.1 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簡史14
- 1.2.2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與特性14-15
- 1.3 常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介紹15-22
- 1.3.1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要求16
- 1.3.2 常見正極材料介紹16-22
- 1.4 層狀富鋰正極材料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研究進展22-31
- 1.4.1 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結(jié)構及特點23-26
- 1.4.2 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制備方法26-28
- 1.4.3 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包覆改性28-29
- 1.4.4 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摻雜改性29-30
- 1.4.5 xLi_2MnO_3·(1-x)Li MO_2(0<x<1,M=Ni,Co,Mn)的其它改性30-31
- 1.5 論文工作的研究意義及主要內(nèi)容31-34
- 1.5.1 論文工作的研究意義31-34
- 第二章 實驗材料與合成方法34-41
- 2.1 實驗原料與化學試劑34-35
- 2.2 實驗儀器與設備35-36
- 2.3 樣品的制備36-39
- 2.3.1 聚乙二醇輔助制備Li_(1+δ)Ni_xCo_yMn_(1-x-y)O_2(0<δ<1,0<x<1,0<y<1,x+y<0.5)36
- 2.3.2 HEC輔助制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正極材料的條件優(yōu)化36-38
- 2.3.3 元素M摻雜的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正極材料的制備38
- 2.3.4 Li_4Mn_5O_(12)包覆的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正極材料的制備38-39
- 2.4 樣品的表征39-40
- 2.4.1 X-射線衍射(XRD)39
- 2.4.2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39
- 2.4.3 熱重/差熱分析39
- 2.4.4 氮氣吸脫附分析(BET)39-40
- 2.4.5 透射電子顯微鏡測試(TEM)40
- 2.5 樣品的電化學性能測試與評估40-41
- 2.5.1 紐扣電池的制備40
- 2.5.2 充放電測試40
- 2.5.3 阻抗測試(EIS)40-41
- 第三章 Li_(1+δ)Ni_xCo_yMn_(1-x-y)O_2(0<δ<1,0<x<1,0<y<1,x+y<0.5)的制備41-50
- 3.1 引言41-42
- 3.2 結(jié)果與討論42-49
- 3.2.1 鋰含量對Li_xNi_(0.15)Co_(0.15)Mn_(0.7)O_2結(jié)構和電化學性能研究42-44
- 3.2.2 鎳鈷錳比例對Li_(1.4)Ni_xCo_yMn_(1-x-y)O_2(0<x+y<0.5)結(jié)構和電化學性能影響44-49
- 3.3 本章小結(jié)49-50
- 第四章 HEC-LNCM的制備條件優(yōu)化50-72
- 4.1 引言50
- 4.2 結(jié)果與討論50-70
- 4.2.1 不同種類高分子的考察50-54
- 4.2.2 考察p H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的性能影響54-56
- 4.2.3 考察加料順序:分步滴加或同時滴加56-58
- 4.2.4 考察草酸用量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58-60
- 4.2.5 考察HEC用量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60-62
- 4.2.6 考察反應時間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62-68
- 4.2.7 考察焙燒溫度對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68-70
- 4.3 本章小結(jié)70-72
- 第五章 不同元素摻雜和氧化物包覆對HEC-LNCM正極材料結(jié)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72-88
- 5.1 引言72-73
- 5.2 結(jié)果與討論73-86
- 5.2.1 鋁摻雜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73-75
- 5.2.2 鎂摻雜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75-77
- 5.2.3 鈉摻雜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77-80
- 5.2.4 鉀摻雜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80-82
- 5.2.5 釔(Y)摻雜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82-84
- 5.2.6 Li_4Mn_5O_(12)包覆對材料Li_(1.4)Ni_(0.15)Co_(0.15)Mn_(0.7)O_2電化學性能的影響84-86
- 5.3 本章小結(jié)86-88
- 總結(jié)與展望88-89
- 參考文獻89-97
- 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97-99
- 致謝99-100
- 附件10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命和;噴霧干燥過程的熱質(zhì)分析及工藝優(yōu)化[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張文孝,姚學勇,王玉德;噴霧干燥現(xiàn)狀及展望[J];食品與機械;2004年06期
3 蔡業(yè)彬;曾亞森;胡智華;李瑞芳;;噴霧干燥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其在中藥制藥中的應用[J];化工裝備技術;2006年02期
4 黃立新;周瑞君;MUJUMDAR A S;;噴霧干燥過程中產(chǎn)品玻璃化溫度轉(zhuǎn)變和質(zhì)量控制[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07年01期
5 柏兆鈺;董金善;;噴霧干燥的節(jié)能分析[J];江蘇化工;2007年02期
6 周學永;高建保;;噴霧干燥粘壁的原因與解決途徑[J];應用化工;2007年06期
7 安鴻翔;周連泉;范智文;孫琦;林小龍;;模擬含硼廢液噴霧干燥試驗[J];輻射防護;2007年05期
8 于才淵;馬晶晶;;噴霧干燥—目標產(chǎn)品的功能化[J];干燥技術與設備;2007年04期
9 黃立新;周瑞君;A.S.Mujumdar;;近年來噴霧干燥技術研究進展和展望[J];干燥技術與設備;2008年01期
10 M.Piatkowski;I.Zbicinski;朱曙光;;火焰噴霧干燥[J];干燥技術與設備;201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優(yōu)杰;徐德生;馮怡;趙立杰;阮克鋒;;利用數(shù)值模擬技術分析中藥噴霧干燥黏壁原因[A];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3年
2 李克林;;噴霧干燥粒料連續(xù)壓制時的單重變化規(guī)律研究[A];2009(重慶)中西部第二屆有色金屬工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黃偉歡;義建軍;;噴霧干燥法制備烯烴聚合催化劑載體[A];中國化工學會2008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殿宇;;空氣相對濕度對噴霧干燥生產(chǎn)的影響[A];第三屆中國奶業(yè)大會論文集(下冊)[C];2012年
5 王志良;單金海;張宇;劉向云;;玻璃化轉(zhuǎn)變對中藥噴霧干燥過程和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影響[A];2008年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八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8年
6 陳元元;王國恒;;離心壓力式噴霧干燥過程數(shù)學模擬研究[A];2004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2)[C];2004年
7 莫玲;李竹青;陳劍;龐婕;樂國偉;施用暉;;噴霧干燥對牛奶蛋白質(zhì)氧化的影響[A];優(yōu)質(zhì)乳品與嬰幼兒健康:挑戰(zhàn)和解決方案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馮怡;劉怡;徐德生;;中藥提取物微囊化防潮技術及其機理研究[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Mohammad Khalid Anwer;Suraj Prakash Agarwal;Asgar Ali;Yasmin Sultana;崔佳麗;劉建珍;游金坤;李鵬;李寶才;;黃腐酸和羥丙基-β-環(huán)糊精對阿司匹林分解的影響比較[A];2010中國腐植酸行業(yè)低碳經(jīng)濟交流大會暨第九屆全國綠色環(huán)保肥料(農(nóng)藥)新技術、新產(chǎn)品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崔云龍;劉杰;姬金紅;;噴霧干燥溫度對Bt制劑質(zhì)量的影響[A];全國生物防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路進寧 林祖聰;關注噴霧干燥技術應用細節(jié)[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于海春;了解可壓性影響因素 合理選用噴霧干燥乳糖[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3 楊楊;QLY型噴霧干燥實驗機研制完成[N];中國石化報;2003年
4 ;噴霧干燥技術在中藥配方顆粒中的應用體會[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5 武漢工業(yè)大學 王志輝;墻地磚生產(chǎn)過程中噴霧干燥的工藝控制[N];中國建材報;2002年
6 徐春容邋白娟;德眾藥業(yè):“德在藥中”的百年企業(yè)[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許建辰;口腔崩解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2 石曉峰;噴霧干燥法制備納米復合含能微球及性能表征[D];中北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曉菲;氨基酸對粉霧劑肺部沉積效率及晶型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5年
2 馬川川;奶粉氣流式噴霧干燥過程中粘壁現(xiàn)象的研究[D];齊魯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彤輝;發(fā)菜細胞多糖耦聯(lián)循環(huán)發(fā)酵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4 陳來蔭;薏米固體飲料的加工工藝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2年
5 李騫;Kefir粒菌相分析與植物乳軒菌發(fā)酵劑的制備[D];天津科技大學;2011年
6 李金龍;雞骨架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與產(chǎn)品研發(fā)[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7 賈超;噴霧干燥系統(tǒng)運行條件對嬰兒配方乳粉品質(zhì)影響的研究[D];黑龍江東方學院;2015年
8 張志豐;亞高溫噴霧干燥實驗設備的開發(fā)[D];黑龍江東方學院;2015年
9 張麗茹;淮山全粉噴霧干燥制備及品質(zhì)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陳鵬;高分子輔助噴霧干燥—焙燒法制備納米級富鋰三元材料[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高分子輔助噴霧干燥—焙燒法制備納米級富鋰三元材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43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