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墨烯基復合膜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鋰離子電池 切入點:負極材料 出處:《南昌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近年來,可充電鋰離子電池已經(jīng)廣泛應用移動手機、數(shù)碼相機和其它電子產(chǎn)品,并且在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領(lǐng)域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其較低的理論容量和較大的鋰枝晶,石墨作為商業(yè)化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對大型高容量、高功率鋰離子電池需求和期待。為了開發(fā)新一代高性能鋰離子電池,各種負極材料包括新型碳材料(碳管、碳纖維和石墨烯),金屬氧化物(Co Ox和Mn Ox)和金屬硫化物(Mo S_2和Sn S_2)被廣泛研究。很多研究表明,金屬氧化物和金屬硫化物電極材料盡管具有較大的比容量,顯示出優(yōu)秀的儲鋰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顯著的缺點:比如,低的電導率導致其在高倍率下的放電性能很差;鋰離子嵌入脫出過程中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容量迅速的衰減。本論文研究內(nèi)容如下:1. 采用嵌鋰插層結(jié)合液相剝離的方法制備二硫化鉬納米片。剝離的二硫化鉬納米片的結(jié)構(gòu)和形貌采用XRD、XPS、SEM、TEM及AFM方法進行表征。結(jié)果表明此種方法制備的二硫化鉬納米片呈單片層和少數(shù)片層。2.采用靜電噴涂和光波還原技術(shù)制備出Mo S_2/RGO復合材料。將該材料應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與Mo S_2相比,Mo S_2/RGO復合材料展現(xiàn)了較好的電化學性能:高的比容量(在0.1 A g~(-1)電流密度下容量為1242.7 m Ah g~(-1));極好的倍率性能(2.0 A g~(-1)電流密度下容量為533.7 m Ah g~(-1)和5.0 A g~(-1)電流密度下容量為361.6 m Ah g~(-1));較好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0.1 A g~(-1)電流密度下循環(huán)100次后容量為533.7 m Ah g~(-1),2.0 A g~(-1)電流密度下循環(huán)1000次后容量為361.6 m Ah g~(-1))。3.采用靜電紡絲和常壓氣相沉積法制備出Mn O/CNFs@G納米纖維膜。將膜直接用作無粘結(jié)劑的鋰離子電池,展現(xiàn)出極好電化學性能:在電流密度5 A g~(-1)下,1000次循環(huán)后可逆容量為490.7 m Ah g~(-1);即使在大電流密度10 A g~(-1)下5000次循環(huán)后可逆容量為367.4 m Ah g~(-1)且?guī)靷愋蕿?9.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obile phones, digital cameras and other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have shown good prospects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vehicles 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Because of its low theoretical capacity and large lithium dendrite, graphite as a commercial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scale and high capacity. In order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a variety of anode materials including new carbon materials (carbon tubes, Carbon fiber and graphene, metal oxides CoOx and mn Ox) and metal sulphides Mo S2 and Sn S2)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etal oxide and metal sulphide electrode materials, despite their large specific capacity, It shows excellent lithium storage ability, but it also has obvious disadvanta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example, low conductivity leads to poor discharge performance at high rate, large volum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calation and stripping of lithium ion,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1.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crystals were prepared by intercalation of lithium intercalation and liquid phase stripping.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stripped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crystals wer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XRDX, XPS, SEMTEM and AFM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plates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are monolayer and a few layers. 2. The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crystals are prepared by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nd photo-wave reduction techniques. The composites are used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Compared with MOS _ 2 / R _ (2), the composite shows bette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high specific capacity (1242.7 mAh / g ~ (-1) at current density and 533.7 mAh / g ~ (-1)) and 5.0 A at current density. The capacity at current density is 361.6 mAh / g ~ (-1) and good cyclic stability is 0.1 A / g ~ (-1)) at current density, the capacity of 100 cycles is 533.7 m Ah / g ~ (-1) and the capacity after 1000 cycles is 361.6 mAh / g / g ~ (-1)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533.7 m Ah / g / g ~ (-1). Using electrostatic spinning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gas, the capacity is 361.6 m / g / g ~ (-1). The mn O / CNFsG nanofiber membrane was prepared by phase deposition. The membrane was used directly as a binder free lithium ion battery. It show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 000 cycles is 490.7 mAh / g ~ (-1) at current density 5 A / g ~ (-1), and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of 5 000 cycles is 367.4 mAh / g ~ (-1) even at high current density (10 A / g ~ (-1)), and the Coulomb efficiency is 99.8 m 路g ~ (-1).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M912;TB33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紹斌,胡浩權(quán);鋰離子電池[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6期
2 ;新型鋰離子電池[J];炭素技術(shù);2002年03期
3 啟明;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J];金屬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4 周園 ,韓金鐸;鋰離子電池: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參加“鋰離子電池與電動車”研討會有感[J];鹽湖研究;2003年02期
5 侯轉(zhuǎn)丹;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狀況與應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07期
6 李洪枚,姜亢;廢舊鋰離子電池對環(huán)境污染的分析與對策[J];上海環(huán)境科學;2004年05期
7 于冶夫;鋰離子電池回收與再生產(chǎn)[J];有色金屬再生與利用;2005年04期
8 席國喜;焦玉字;路邁西;;廢舊鋰離子電池資源化研究現(xiàn)狀[J];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2008年01期
9 ;2009(第四屆)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shù)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國際論壇[J];新材料產(chǎn)業(yè);2009年06期
10 ;2009(第四屆)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shù)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國際論壇[J];新材料產(chǎn)業(yè);2009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名飛;郭永興;李新海;吳顯明;;鋰離子電池氣脹問題探析[A];第十二屆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王宏偉;鄧爽;肖海清;王超;楊宗輝;施亞申;;鋰離子電池誤使用的安全檢測與分析[A];2011年全國失效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劉勇;盤毅;謝凱;蘆偉;;鋰離子電池的存儲性能研究[A];第30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張俊乾;;鋰離子電池中的擴散應力和破壞[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萬玉華;王樹安;;我國鋰離子電池的研究與發(fā)展[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6 張千玉;馬曉華;;二甲苯用作鋰離子電池過充保護添加劑的研究[A];第二十八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千玉;馬曉華;;新型鋰離子電池過充保護添加劑的研究[A];第二十八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朱靜;于申軍;陳志奎;何顯能;周永超;李賀;;水分對鋰離子電池性能的影響研究[A];第二十八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崔少華;楊曉民;;圓型鋰離子電池滲液不良分析[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吳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鋰離子電池功能性添加劑的研究[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7分冊)[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壯;新國標9月實施鋰電池門檻加高[N];中國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導報;2005年
2 劉碧瑪;動力鋰離子電池要抓住發(fā)展機遇[N];科技日報;2007年
3 記者 陳穎;深圳鋰電產(chǎn)量已占全國六成[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4 實習記者 徐恒邋記者 諸玲珍;鋰離子電池安全受關(guān)注 新材料研究是熱點[N];中國電子報;2008年
5 徐恒 諸玲珍;鋰離子電池安全備受關(guān)注[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8年
6 李燕京;鋰離子電池國標年內(nèi)將出臺[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馮健;動力鋰離子電池:安全性制約應用[N];中國電子報;2009年
8 新材料在線首席研究員 李國強;鋰離子電池產(chǎn)業(yè):中日韓三分天下[N];中國電子報;2004年
9 金信;全國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chǎn)基地在津建成[N];中國機電日報;2002年
10 黃新培;業(yè)內(nèi)專家對生產(chǎn)企業(yè)提出三點建議[N];中國機電日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龍;鋰離子電池高性能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劉玉榮;錳基混合型金屬氧化物孿生微納結(jié)構(gòu)的制備、形成機理與儲鋰性能[D];山東大學;2015年
3 易金;鋰離子電池釩基負極材料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張千玉;綠色能源材料鈦酸鋰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5 袁慶豐;鋰離子電池硅基復合負極材料和電池安全性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鋰離子電池材料的合成與相應全電池的組裝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7 楊智博;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硅/鍺電極的設(shè)計與制備[D];蘭州大學;2015年
8 董漢成;衛(wèi)星電源電池健康狀態(tài)診斷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張濤;廢棄鋰離子電池破碎及富鈷產(chǎn)物浮選的基礎(chǔ)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10 張立強;鋰離子電池多物理模型參數(shù)辨識及健康特征提取[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新型石墨烯基復合膜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7年
2 田院;鋰離子電池錳基混合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儲鋰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3 李勇輝;鋰離子電池硅基負極材料改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4 李瑩瑩;鋰離子電池鈦基負極材料的合成與改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5 范鳳松;快充型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7年
6 郭冰;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制備與電化學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7 張濤;失效鋰離子電池破碎特性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1年
8 馬宇宏;鋰離子電池熱安全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王會軍;過渡金屬氧化物和過渡金屬硫化物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任婉;鋰離子電池鎳—錳二元正極材料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00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0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