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開關頻率下三相PWM整流器電流解耦控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 傳遞函數陣 低開關頻率 交叉耦合 PWM整流器 出處:《電機與控制學報》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中高壓大功率PWM整流器中,功率器件工作在較低開關頻率下,這造成了PWM發(fā)波和采樣延時增加,使得控制時dq軸電流分量交叉耦合嚴重,不利于系統(tǒng)控制。為解決這一問題,基于傳遞函數陣模型,定義耦合度函數對系統(tǒng)耦合進行分析。分析表明,隨著開關頻率的降低,系統(tǒng)耦合愈加嚴重,傳統(tǒng)解耦控制已無法適用。結合串聯解耦和狀態(tài)反饋,提出一種新型的解耦控制策略。該策略在不同的開關頻率下,均能有效地消除系統(tǒng)的交叉耦合,實現dq軸電流的獨立控制。同時,解耦后系統(tǒng)得到了簡化,利于控制器設計,提高系統(tǒng)的控制性能。實驗結果驗證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與所提解耦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Abstract]:In the medium-high voltage and high-power PWM rectifier, the power device works at lower switching frequency, which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PWM wave generation and sampling delay, which makes the dq-axis current component cross coupling seriously in the control,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ystem control. Based on the transfer function matrix model, the coupling function is defined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of the syste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switching frequency, the coupling of the syst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traditional decoupling control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A new decoupling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cross-coupling of the system and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control of the dq-axis current at different switching frequenc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coupling system is simplifi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sign of the controll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ecoupling control strategy.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光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海工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C0600906) 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15KJD470003) 淮海工學院校青年基金(Z2014003)
【分類號】:TM4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熙;機器人的最優(yōu)解耦控制[J];機器人;1988年04期
2 王文熙;;最佳解耦控制及其應用[J];安徽工學院學報;1988年01期
3 田玉虎,鮑明,陳懷海,申凡;H_∞理論在雙振動臺解耦控制中的應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許正望;;復雜系統(tǒng)的一種簡單解耦控制方法[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5 劉寶;張中煒;丁永生;;基于生長激素雙向調節(jié)原理的解耦控制[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S1期
6 王永初;;解耦控制的一種新的工程化方法[J];西南電力技術;1985年Z1期
7 姚達同;董良斌;石虹;;簾子布浸膠機生產線張力及張力解耦控制[J];交通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1993年01期
8 戰(zhàn)興群,張炎華,趙克定;靜液驅動二次調節(jié)扭矩加載裝置解耦控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年11期
9 朱書峰,艾劍良;基于解耦控制的飛機飛行的控制方法仿真研究[J];飛機設計;2004年04期
10 趙書軍,遲妍,施洪昌,唐曉東;風洞流場馬赫數補償解耦控制研究[J];實驗流體力學;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裕山;姚郁;王子才;;不確定非線性系統(tǒng)的解耦控制[A];1996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劉寶;張中煒;丁永生;;基于生長激素雙向調節(jié)原理的解耦控制[A];第十七屆全國過路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于海磊;王雷;賈磊;;解耦控制在紙機網前箱系統(tǒng)中的應用[A];第16屆中國過程控制學術年會暨第4屆全國故障診斷與安全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孫玉坤;王博;嵇小輔;黃永紅;;基于模糊神經網絡α階逆系統(tǒng)的發(fā)酵過程多變量解耦控制(英文)[A];200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第八分冊)[控制理論與應用(專刊)][C];2009年
5 劉世偉;張忠懷;楊惠卿;;一種采用預估補償解耦方法的智能解耦控制[A];1994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4年
6 劉世偉;張忠懷;楊惠卿;;一種采用預估補償方法的智能解耦控制[A];1995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C];1995年
7 高建平;陳宗基;;非線性變結構解耦控制及其在飛行器姿態(tài)控制中的應用[A];1996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6年
8 閔娟;黃之初;;多變量解耦控制方法[A];第16屆中國過程控制學術年會暨第4屆全國故障診斷與安全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何關鈺;;受限解耦控制問題的初等變換法[A];1996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6年
10 孫玉坤;王博;丁慎平;;基于模糊神經網絡α階逆系統(tǒng)的發(fā)酵過程多變量解耦控制[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健康;鋁合金脈沖MIG焊過程多信息分析及解耦控制[D];蘭州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帆;不確定性系統(tǒng)的解耦控制與穩(wěn)定裕度分析[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超;基于自抗擾技術的板形板厚解耦控制研究[D];河北聯合大學;2014年
2 翟雯婧;基于補償的飛行器魯棒解耦控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應文博;雙腔加熱爐溫度解耦控制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4 孟慶濤;冷連軋板形板厚智能解耦控制研究[D];遼寧科技大學;2015年
5 周鵬飛;燃煤鍋爐風機系統(tǒng)一種新型解耦控制方式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6 姜春蓮;熱連軋板形板厚智能解耦控制的研究[D];遼寧科技大學;2015年
7 范永凱;基于電機電流解耦控制的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動力性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8 富劍華;液壓活套系統(tǒng)建模與魯棒解耦控制[D];遼寧科技大學;2016年
9 王昆;雙饋感應風力發(fā)電機功率解耦控制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6年
10 徐芳芳;基于粒子群的預測函數解耦控制方法的研究及應用[D];東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998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9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