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微生物燃料電池從尾礦中回收鐵的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采用微生物燃料電池從尾礦中回收鐵的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微生物燃料電池 磁黃鐵礦 鐵回收 產電 浸出機理
【摘要】:近年來,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FuelCell,MFC)技術因可回收污水或固體廢棄物中的化學能,并將其直接轉化為清潔的電能,已成為當前環(huán)境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有關MFC技術的研究日新月異,其應用領域也在快速拓展,MFC已成為具有極大潛在應用價值的污染治理及生物質能轉化技術之一。目前,隨著人們對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高品位、易選礦產資源已日趨減少,剩下的是一些尾礦和低品位礦物,它們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污染,因此,回收尾礦中的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微生物浸出技術在回收利用低品位礦物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是目前傳統(tǒng)的微生物浸出率還比較低,如何進一步提高尾礦中金屬浸出率已成為一大問題。在微生物浸出技術中,如在生物化學反應中加入電化學過程,可能會加快浸出反應的進程,有利于微生物浸礦。本研究以磁黃鐵礦尾礦為例,以FeS為其模擬物,置于雙室MFC的陽極室,同時接種浸礦微生物,將MFC技術和微生物浸出技術結合起來,構建FeS-MFC體系,不僅是微生物浸出技術的創(chuàng)新,而且拓展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應用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1)研究了獲得硫氧化菌母液的馴化方法、FeS-MFC裝置的啟動方法及采用MFC技術浸礦的可行性,并通過研究FeS濃度對電壓產生及鐵離子浸出的影響規(guī)律,尋求適宜的FeS濃度。結果表明,以FeS為能源馴化硫氧化菌,其濃度為25g/L時,有利于浸礦微生物的馴化,陽極室FeS濃度為25g/L時,最高輸出電壓為654.3mV,最大功率密度為1082mW/m2,相應的鐵離子浸出率為36.2%,表明利用MFC技術浸出FeS模型物是可行的。(2)對比研究了對照組、接種微生物母液FeS-MFC組和傳統(tǒng)微生物浸出組電壓和功率密度的變化,研究了FeS-MFC裝置的運行特性。結果表明,接種微生物母液FeS-MFC反應器的穩(wěn)定輸出電壓為690.4mV,功率密度為1343mW/m2,與對照組相比,提高了3倍多,其陽極CV曲線呈現(xiàn)出明顯的氧化還原峰。在浸出過程中馴化微生物母液(含硫氧化菌)可進一步氧化FeS轉化產生的中間產物元素硫,緩解其沉積導致的電極及FeS表面鈍化現(xiàn)象,在促進MFC產電的同時,提高鐵離子的浸出效率,另外發(fā)現(xiàn)微生物催化作用及通路狀態(tài)不僅有利于體系電壓輸出和鐵離子浸出,也可加快鐵離子浸出的速率,開展MFC浸礦技術基礎研究,進一步探索浸出機理和工藝,提高能量回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3)研究了傳統(tǒng)生物浸出組和接種FeS-MFC組硫化亞鐵的電鏡照片和EDX分析,陽極微生物活性分析,并對微生物燃料電池浸出FeS的氧化機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接種微生物母液FeS-MFC反應器中微生物活動較為劇烈,是其電能和浸出率均較高的重要原因,在傳統(tǒng)生物浸出組和接種FeS-MFC組中,硫桿菌微生物可以將元素硫氧化為硫酸鹽,有效的阻止硫化亞鐵礦物表面硫膜形成的鈍化,對于硫化亞鐵礦物的浸出有積極作用,在MFC浸出FeS系統(tǒng)中,FeS的氧化浸出以直接作用機理為主。(4)考察了利用單室MFC技術處理浸出液的研究,探討了在不同pH條件下,產電量的不同和功率密度曲線的變化,并根據最優(yōu)的pH條件處理浸出液,研究了陰極和陽極電勢、電壓的變化,同時對浸出前后鐵離子的變化進行分析,利用電鏡觀察陰極和陽極產生沉淀和電極表面形態(tài),并對沉淀做XPS元素分析。結果表明,pH值4.5較適宜采用單室MFC回收浸出液中的鐵離子,也能產生較高電能,對產生沉淀分布進行分析可知陽極產生的沉淀占總沉淀量的80%以上,陰極沉淀和反應器底部沉淀量較少,陽極表面的沉積物主要是Fe_2O_3,陰極表面沉積物中主要是FeO和Fe_2O_3。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M911.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連靜,祝學遠,李浩然,馮雅麗;直接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前景[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5年22期
2 連靜;馮雅麗;李浩然;杜竹瑋;;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J];過程工程學報;2006年02期
3 連靜;馮雅麗;李浩然;劉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構建及初步研究[J];過程工程學報;2006年03期
4 關毅;張鑫;;微生物燃料電池[J];化學進展;2007年01期
5 楊冰;高海軍;張自強;;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儀器;2007年01期
6 洪義國;郭俊;孫國萍;;產電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電池最新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報;2007年01期
7 詹亞力;張佩佩;閆光緒;郭紹輝;;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前景[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03期
8 丁平;邵海波;劉光洲;段東霞;麻挺;陳嗣俊;王建明;張鑒清;;應用需鹽脫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發(fā)電研究(英文)[J];電化學;2007年02期
9 園丁;;微生物燃料電池:既處理污水又發(fā)電[J];污染防治技術;2007年03期
10 劉登;劉均洪;劉海洲;;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技術;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顧忠澤;吳文果;;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趙峰;;來自廢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電池[A];2010年海峽兩岸環(huán)境與能源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龍;劉紅;孔令才;韓梅;;可利用空間基地有機廢物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預研[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16屆空間生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孫健;;廢水處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研究進展[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2007年
5 趙峰;;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電子傳遞及電極反應研究[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和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7 孔曉英;李連華;李穎;楊改秀;孫永明;;葡萄糖濃度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性能的影響[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8 袁勇;莊莉;周順桂;;盤管式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構建及其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產電菌的選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10 陳禧;王煒;彭香琴;劉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電池結構與材料研究進展[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發(fā)電兩不誤[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2 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曾曉舵 李潔尉 劉靜;微生物燃料電池有很大挖掘空間[N];廣東科技報;2010年
3 蕭瀟;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發(fā)電兩不誤[N];中國煤炭報;2005年
4 記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又推進一步[N];科技日報;2006年
5 紀振宇;微生物燃料電池為汽車節(jié)能環(huán)保提供解決方案[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趙亞平;蝦兵蟹將派上新用場[N];科技日報;2007年
7 張芮;希臘從芝士副產品中回收能源[N];中國石化報;2010年
8 常麗君;高空“超級細菌”可成發(fā)電新能源[N];科技日報;2012年
9 編譯 楊孝文;微生物機器人吃蒼蠅發(fā)電[N];北京科技報;2006年
10 記者 陳勇;美科學家開發(fā)出微生物燃料電池[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杰勛;產電微生物菌種的篩選及其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電池同步脫氮除磷及產電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電池PB/rGO陰極材料及導電膜自清潔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臧國龍;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復雜廢棄物處置及光電催化制氫[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代瑩;銀/鐵—碳基復合體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的性能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年
6 龔小波;微生物燃料電池高效電極與界面設計強化產電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孫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特性及對污染物去除研究[D];東華大學;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的功能拓展及機理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孫彩玉;基于BES污水處理—產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結構解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6年
10 杜月;生物陰極微生物燃料電池特性及其與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鑫;復合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雙核酞菁鈷的結構及性能優(yōu)化[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黃麗巧;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編號:11688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6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