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評價與優(yōu)化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3-11-22 19:04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迅速增長。由于我國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開發(fā)強度高,只有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交通才能夠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從可達性角度出發(fā),考慮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對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進行建模評價和優(yōu)化。本文首先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關于可達性的研究,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將可達性定義為利用某種交通系統(tǒng),從給定地點出發(fā),到達活動地點或獲取機會的難易程度。本文系統(tǒng)地分析可達性的特征,包括空間屬性、時間屬性及社會經濟屬性。歸納總結影響可達性的四類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因素、交通系統(tǒng)因素、時空因素和個體因素。在分析多種可達性評價方法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城市交通可達性綜合評價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創(chuàng)新點總結如下:(1)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中乘客的出行數據,從地鐵客流OD(Origin-Destination)數據、公交刷卡數據和出租車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軌跡數據中提取乘客出行數據,并根據起訖點的經緯度坐標計算得到出行位移。對每種出行方式的實際位移數據,分別采用極大似然估計對候選模型進行參數擬合,最終采用赤池信...
【文章頁數】:14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人類移動性
1.3.2 交通可達性
1.3.3 多模式出行
1.3.4 國內外研究小結
1.4 研究內容
1.5 論文組織結構
2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
2.1 可達性概念
2.1.1 可達性定義
2.1.2 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
2.1.3 可達性的特征
2.1.4 可達性的適用性
2.1.5 可達性與機動性
2.2 可達性影響因素
2.2.1 土地利用因素
2.2.2 交通系統(tǒng)因素
2.2.3 時空因素
2.2.4 個體因素
2.3 可達性評價模型
2.3.1 距離度量法
2.3.2 空間阻隔模型
2.3.3 重力模型法
2.3.4 累積機會法
2.3.5 效用模型
2.3.6 時空約束模型
2.3.7 兩步移動搜索法
2.3.8 可達性評價模型的比較
2.4 城市交通可達性綜合評價建模
2.5 本章小結
3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移動特性
3.1 引言
3.2 數據簡介
3.2.1 地鐵刷卡交易數據
3.2.2 公交刷卡交易數據
3.2.3 出租車GPS數據
3.3 數據處理
3.3.1 出行定義
3.3.2 出行度量
3.3.3 數據篩選
3.4 模型的比較和選擇
3.5 乘客移動特性
3.5.1 地鐵乘客移動特性
3.5.2 公交乘客移動特性
3.5.3 出租車乘客移動特性
3.5.4 多種公共交通方式乘客移動特性
3.6 本章小結
4 基于網格的出租車可達性評價
4.1 引言
4.2 數據簡介
4.2.1 研究區(qū)域
4.2.2 出租車軌跡數據
4.2.3 出租車GPS數據預處理
4.2.4 北京市興趣點數據
4.3 基于網格的累積機會法
4.4 機會指標的空間分布
4.5 基于網格的可達性
4.6 出租車可達性之間的相關性
4.7 本章小結
5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評價
5.1 引言
5.2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兩階段可達性評價方法
5.2.1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網絡建模
5.2.2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站點可達性評價方法
5.2.3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網絡可達性評價方法
5.3 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可達性
5.4 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可達性
5.5 城市軌道交通可達性比較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基于可達性的支線公交建模與優(yōu)化
6.1 引言
6.2 支線公交服務區(qū)域
6.3 支線公交運營模式建模
6.3.1 固定站點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2 招手即停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3 需求響應環(huán)形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4 需求響應往返分離支線公交建模
6.4 數值分析
6.4.1 固定站點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可達性分析
6.4.2 不固定站點支線公交出行時間分析
6.5 仿真分析
6.5.1 基于仿真的支線公交可達性評價
6.5.2 不同方向乘客比例對支線公交可達性的影響
6.6 本章小結
7 總結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結論
7.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7.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及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學位論文數據集
本文編號:3865969
【文章頁數】:14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人類移動性
1.3.2 交通可達性
1.3.3 多模式出行
1.3.4 國內外研究小結
1.4 研究內容
1.5 論文組織結構
2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
2.1 可達性概念
2.1.1 可達性定義
2.1.2 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
2.1.3 可達性的特征
2.1.4 可達性的適用性
2.1.5 可達性與機動性
2.2 可達性影響因素
2.2.1 土地利用因素
2.2.2 交通系統(tǒng)因素
2.2.3 時空因素
2.2.4 個體因素
2.3 可達性評價模型
2.3.1 距離度量法
2.3.2 空間阻隔模型
2.3.3 重力模型法
2.3.4 累積機會法
2.3.5 效用模型
2.3.6 時空約束模型
2.3.7 兩步移動搜索法
2.3.8 可達性評價模型的比較
2.4 城市交通可達性綜合評價建模
2.5 本章小結
3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移動特性
3.1 引言
3.2 數據簡介
3.2.1 地鐵刷卡交易數據
3.2.2 公交刷卡交易數據
3.2.3 出租車GPS數據
3.3 數據處理
3.3.1 出行定義
3.3.2 出行度量
3.3.3 數據篩選
3.4 模型的比較和選擇
3.5 乘客移動特性
3.5.1 地鐵乘客移動特性
3.5.2 公交乘客移動特性
3.5.3 出租車乘客移動特性
3.5.4 多種公共交通方式乘客移動特性
3.6 本章小結
4 基于網格的出租車可達性評價
4.1 引言
4.2 數據簡介
4.2.1 研究區(qū)域
4.2.2 出租車軌跡數據
4.2.3 出租車GPS數據預處理
4.2.4 北京市興趣點數據
4.3 基于網格的累積機會法
4.4 機會指標的空間分布
4.5 基于網格的可達性
4.6 出租車可達性之間的相關性
4.7 本章小結
5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可達性評價
5.1 引言
5.2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兩階段可達性評價方法
5.2.1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網絡建模
5.2.2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站點可達性評價方法
5.2.3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網絡可達性評價方法
5.3 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可達性
5.4 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可達性
5.5 城市軌道交通可達性比較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基于可達性的支線公交建模與優(yōu)化
6.1 引言
6.2 支線公交服務區(qū)域
6.3 支線公交運營模式建模
6.3.1 固定站點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2 招手即停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3 需求響應環(huán)形線路支線公交建模
6.3.4 需求響應往返分離支線公交建模
6.4 數值分析
6.4.1 固定站點固定線路支線公交可達性分析
6.4.2 不固定站點支線公交出行時間分析
6.5 仿真分析
6.5.1 基于仿真的支線公交可達性評價
6.5.2 不同方向乘客比例對支線公交可達性的影響
6.6 本章小結
7 總結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結論
7.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7.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及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學位論文數據集
本文編號:38659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86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