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納光纖的制備和傳感性質研究
本文關鍵詞:微納光纖的制備和傳感性質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光學微納光纖的制備方法,光學特性研究和應用是當前國際上納米材料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微納光纖有著光學損耗較低,較強的消逝場效應,對模場強束縛,尺寸小,質量輕等優(yōu)良特點,所以它被當作是構建下一代集成微納米體系最基本的單元模塊。微納光纖還可以被進行表面修飾和功能性慘雜,用途得到大大地拓寬,不僅可以充當微納米單元器件之間的聯(lián)結光路,同時又可以作為獨立的單元器件。近年來,人們利用先進的微納加工技術和集成技術,將新型材料的微納光纖用于各種功能化的微納器件和集成系統(tǒng)中,特別是,結合多種科學的交叉,使微納光纖有了更寬廣的應用前景。然而,國內外對微納光纖的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特別在三維精確制備上尚有不足,限制了微納光纖器件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本論文中,一方面,我們使用了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納米光纖,實現(xiàn)了納米光纖可設計化,高集成度,高精度的加工;并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微納器件的定制。另一方面,我們把微納光纖和光纖傳感技術相結合,做成了微米光纖錐磁場傳感器。這傳感器結構較為簡單,靈敏度高,而且還使用了傳感矩陣對其進行額溫度補償。本文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通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納米光纖。此方法可以對微納光纖的參數(shù)(橫截面、粗細、長短、排列等)進行預先軟件設計,并按照設計的方案高效地制備出微納光纖,而且可以是一次性集成地排列,無需再進行手工排列操作。本文利用這種方法制備出可設計、高精度、高集成度的納米光纖,其中,線寬最小的納米光纖可以達到200nm左右,并從SEM表征中可以看出,線寬600nm的納米光纖表面較為平滑,連續(xù)不間斷。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微納器件的定制。通過對制備出來的納米光纖光學性質研究發(fā)現(xiàn),在400nm到800nm之間的透過率達到90%以上;而在532nm綠光透射損耗約為-0.03dB·μm-1。二、光纖微錐和磁流體集成磁場傳感器。通過熔接機放電熔融拉錐的方法在普通光纖上制備微米光纖錐,并給出傳感器制備和封裝的各個步驟和細節(jié)。通過不同直徑大小的微米光纖錐的磁場測試實驗,從靈敏度和探測極限上考慮,發(fā)現(xiàn)直徑為7.8μm,錐長450μm左右的微米光纖錐比較適合作磁場傳感器。我們并對此微米光纖錐進行磁場傳感性質測試發(fā)現(xiàn),磁場強度在0-20Oe段光譜紅移較為緩慢,20-70Oe之間磁場與光譜紅移線性關系較為明顯,PeakA和Peak B在此段對應的靈敏度分別為0.171 nm/Oe和0.084 nm/Oe。當磁場強度大于80Oe時,磁流體已經飽和,PeakA和Peak B不再出現(xiàn)紅移現(xiàn)象。然后,我們對同一個微米光纖錐進行溫度傳感性質研究,發(fā)現(xiàn)溫度從30℃增加到80℃時,PeakA和Peak B的靈敏度分別為-0.587 nm/°C和-0.479 nm/°C,而且實驗結果的線性擬合度非常良好。根據(jù)以上實驗結果,我們通過一個傳感矩陣對其進行溫度補償。
【關鍵詞】:微納光纖 飛秒激光加工 磁場傳感器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383.1;TP21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4
- 1.1 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10-11
- 1.2 微納光纖的優(yōu)勢11-12
- 1.3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2-14
- 第2章 基于飛秒激光加工的納米光纖制備及光學性質14-26
- 2.1 光學納米光纖制備方法簡介14-16
- 2.2 飛秒激光直寫制備納米光纖優(yōu)勢16-18
- 2.3 基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的納米光纖制備18-21
- 2.4 基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納米光纖的光學性能21-25
- 2.4.1 基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納米光纖的透射率21-22
- 2.4.2 基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納米光纖的透射損耗22-25
- 2.5 本章小結25-26
- 第3章 光纖微錐磁場傳感器的制備26-37
- 3.1 光纖微錐磁場傳感器的簡介26-28
- 3.2 光纖微錐磁場傳感器的原理以及傳輸特性28-32
- 3.2.1 微米光纖錐的理論傳輸特性28-30
- 3.2.2 磁流體折射率對溫度和外磁場的響應特性30-32
- 3.3 光纖微錐磁場傳感器實驗制備方法32-36
- 3.4 本章小結36-37
- 第4章 磁流體封裝微米光纖錐的磁場傳感特性37-49
- 4.1 光纖微錐錐腰直徑對傳感性質的影響37-40
- 4.2 磁流體封裝微米光纖錐的磁場傳感特性40-43
- 4.3 磁流體封裝微米光纖錐的溫度補償43-46
- 4.4 高分辨率光譜解調儀設計46-47
- 4.5 本章小結47-49
- 第5章 結論與展望49-51
- 參考文獻51-55
-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55-56
- 致謝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木佳;利用磁場傳感器收集焊接自動跟蹤信號[J];焊管;1995年01期
2 陳曉東;趙毅;馮曉蘭;黃躍;;時間域感應式磁場傳感器研究[J];物探與化探;2013年01期
3 徎康次郎 ,魏汝彥;在電力系統(tǒng)及危險場所使用光纖測量電量[J];煤礦自動化;1986年02期
4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成章;黃慶安;;梳狀諧振式磁場傳感器設計[A];第十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樊程廣;潘孟春;張琦;胡佳飛;辛建光;;干涉型光纖弱磁場傳感器穩(wěn)定性的研究[A];2009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3 鮑丙豪;張金衛(wèi);肖穎;趙洪利;;Bi_4Ge_3O_(12)晶體光纖磁場傳感器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1)[C];2008年
4 劉華瑞;歐陽可青;任天令;曲炳郡;李偉;劉理天;;基于GMR納米薄膜的磁場傳感器研究[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小龍;磁場傳感器可探測車距避免碰撞[N];科技日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牛雪松;金屬感應交流磁場傳感器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2 劉子健;微納光纖的制備和傳感性質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3 趙文明;以三層結構磁電復合材料為核心元件的磁場傳感器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王楊;光纖磁場傳感器信號處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5 胡華東;基于飛秒激光微加工的光纖磁場傳感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6 薛志英;光纖微弱磁場傳感器技術[D];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7 李楊;基于磁電效應的磁場傳感器輸出響應特性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洪琳;干涉型光纖弱磁場傳感器數(shù)學模型和軟解調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9 何煒;基于磁致伸縮復合材料的光纖激光磁場傳感器研究[D];暨南大學;2015年
10 薛青;干涉型光纖磁場傳感器穩(wěn)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微納光纖的制備和傳感性質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93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6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