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納米顆粒懸浮液減緩超級電容器自放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4 22:22
基于雙電層機制的超級電容器(SC)具有超長的使用壽命和高度的可靠性,已成為周期性能量存儲的重要儲能器件。然而,由于快速自放電(self-discharge,SDC)過程導致的能量損失是超級電容器仍然面臨一大挑戰(zhàn)。目前研究表明,超級電容器自放電機理有法拉第電荷轉移,擴散控制的法拉第過程,以及泄漏電流等幾種。不同電極材料和電解質SC系統(tǒng)可能會遇到不同的SDC機制。本論文提出使用高介電材料鈦酸鋇(BaTiO3)納米顆粒作為電流變材料分散在離子液體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鹽(EMIMBF4)作為電解液減緩超級電容器自放電。電流變材料是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關于電流變材料,大部分電流變液是由固體顆粒分散在非極性液體中制得的懸浮液,電流變液體中的固體顆粒材料稱為電流變材料。電流變液體中的固體顆粒材料(電流變材料)一般為有機半導體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電流變液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質。作為分散相的應該是具有電流變活性的固體顆粒材料(電流變材料),作為分散介質的應該是絕緣油或其它的非導電型的液體。電流變液在...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雙電層機理:(a)Helmholtz模型,(b)Gouy-Chapman模型,(c)Stern模型(Q:雙層厚度上的電勢;X:距電極表面的距離)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引言15長等優(yōu)點,繼而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并對其開展廣泛細致的研究。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的優(yōu)點包括:額定功率高,循環(huán)壽命和效率高,可在寬溫度范圍內運行,對環(huán)境的關注度低,幾乎不需要維護或安全性高。電容器的能量和電壓的關系如下:E=122(1.5.3.1)E是超級電容器的能量,C是超級電容器的電容,V是超級電容器的電壓。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和電壓的平方成正比,電壓的削減嚴重影響電容器的質量,使得與電池的競爭性減校到現(xiàn)在為止,科研工作者已研究出減緩超級電容器的多種方法。例如,ZixingWang等人使用基于通過硅—氧鍵和熱塑性聚氨酯(BISE)與EMIMBF4離子液體交聯(lián)的膨潤土,設計使用BISE固態(tài)電解液慢自放電的超級電容器,解決超級電容器的自放電過快問題[13]。如圖1.5.3.1。(a)(b)圖1.5.3.1(a)液體電解質和固態(tài)BISE電解質的示意圖;(b)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和BISE固態(tài)超級電容器的開路電勢衰減[13]實驗結果表示,使用BISE固態(tài)電解液的超級電容器和使用離子液體的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相比,具有顯著的低自放電狀態(tài),放電60h后,電壓只下降了28.9%,而使用離子液體的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放電12h后電壓就下降40.1%。LibinChen[16]等人使用兩種方式來阻止兩電極間電解液的移動。(1)使用Nafion117離子交換膜作為電容器的隔膜,以阻擋活性電解液的移動,(2)使用CuSO4特殊活性物質在充電過程中電化學反應發(fā)生時可轉換成不可溶物質沉積在電極表面。兩種減緩超級電容器自放電的方式機理如圖: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引言16(a)(b)(c)(d)圖1.5.3.2(a)使用離子交換膜作為隔離器;(b)使用特殊電解質在充電過程中轉化成不可溶物質;(c)以恒電流10mA的電流充至0.8V裝置2和3的自放電曲線;(d)以恒電流10mA的電流充至0.8V裝置2和4的自放電曲線。第一種方式電解液中含有兩種電解質,氫醌(hydroquinone,HQ),對苯醌(p-benzoquinone,BQ),兩種電解質的反應如式:HQ=BQ+2++2(1.5.3.2)使用Nafion117離子交換膜的電容器只能允許H+的移動,而抑制氧化物的移動,電壓以0.8V降到0.3V好是4686s,是不使用離子交換膜傳統(tǒng)電容器放電時間(1462s)的3倍。使用方式(2)的電容器電壓從0.8V降到0.3V耗時7727s,明顯抑制自放電。TeteTevi等人提出在電極上覆蓋一層薄的絕緣層,這種絕緣層用聚苯醚(PPO)材料制成[14],可以減少在雙電層電容器中的泄漏電流,從而減緩超級電容器的自放電。在超級電容器中電解液雙電層機理如圖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隔膜對雙電層電容器和混合型電池-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的影響(英文)[J]. 孫現(xiàn)眾,張熊,黃博,馬衍偉. 物理化學學報. 2014(03)
本文編號:3516865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雙電層機理:(a)Helmholtz模型,(b)Gouy-Chapman模型,(c)Stern模型(Q:雙層厚度上的電勢;X:距電極表面的距離)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引言15長等優(yōu)點,繼而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并對其開展廣泛細致的研究。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的優(yōu)點包括:額定功率高,循環(huán)壽命和效率高,可在寬溫度范圍內運行,對環(huán)境的關注度低,幾乎不需要維護或安全性高。電容器的能量和電壓的關系如下:E=122(1.5.3.1)E是超級電容器的能量,C是超級電容器的電容,V是超級電容器的電壓。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和電壓的平方成正比,電壓的削減嚴重影響電容器的質量,使得與電池的競爭性減校到現(xiàn)在為止,科研工作者已研究出減緩超級電容器的多種方法。例如,ZixingWang等人使用基于通過硅—氧鍵和熱塑性聚氨酯(BISE)與EMIMBF4離子液體交聯(lián)的膨潤土,設計使用BISE固態(tài)電解液慢自放電的超級電容器,解決超級電容器的自放電過快問題[13]。如圖1.5.3.1。(a)(b)圖1.5.3.1(a)液體電解質和固態(tài)BISE電解質的示意圖;(b)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和BISE固態(tài)超級電容器的開路電勢衰減[13]實驗結果表示,使用BISE固態(tài)電解液的超級電容器和使用離子液體的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相比,具有顯著的低自放電狀態(tài),放電60h后,電壓只下降了28.9%,而使用離子液體的傳統(tǒng)超級電容器放電12h后電壓就下降40.1%。LibinChen[16]等人使用兩種方式來阻止兩電極間電解液的移動。(1)使用Nafion117離子交換膜作為電容器的隔膜,以阻擋活性電解液的移動,(2)使用CuSO4特殊活性物質在充電過程中電化學反應發(fā)生時可轉換成不可溶物質沉積在電極表面。兩種減緩超級電容器自放電的方式機理如圖: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引言16(a)(b)(c)(d)圖1.5.3.2(a)使用離子交換膜作為隔離器;(b)使用特殊電解質在充電過程中轉化成不可溶物質;(c)以恒電流10mA的電流充至0.8V裝置2和3的自放電曲線;(d)以恒電流10mA的電流充至0.8V裝置2和4的自放電曲線。第一種方式電解液中含有兩種電解質,氫醌(hydroquinone,HQ),對苯醌(p-benzoquinone,BQ),兩種電解質的反應如式:HQ=BQ+2++2(1.5.3.2)使用Nafion117離子交換膜的電容器只能允許H+的移動,而抑制氧化物的移動,電壓以0.8V降到0.3V好是4686s,是不使用離子交換膜傳統(tǒng)電容器放電時間(1462s)的3倍。使用方式(2)的電容器電壓從0.8V降到0.3V耗時7727s,明顯抑制自放電。TeteTevi等人提出在電極上覆蓋一層薄的絕緣層,這種絕緣層用聚苯醚(PPO)材料制成[14],可以減少在雙電層電容器中的泄漏電流,從而減緩超級電容器的自放電。在超級電容器中電解液雙電層機理如圖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隔膜對雙電層電容器和混合型電池-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的影響(英文)[J]. 孫現(xiàn)眾,張熊,黃博,馬衍偉. 物理化學學報. 2014(03)
本文編號:3516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5168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