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孔氧化硅的磁熱雙效復合材料和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及基礎研究
【學位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B33;O631
【部分圖文】:
介孔材料MCM-41結構
圖 1-2 介孔氧化硅形成機理示意圖:(a)液晶模板機理;(b)協(xié)同組裝機理gure 1-2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soporous silica: (a)Liquid-Crystal Templating Mechanism(b)Cooperative Formation Mechanism除上述介孔材料合成導向機理外,Davis 等提出了“膠棒組裝”機理[22]。余承觀/宏觀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膠體相分離合成機理,日本科學家 Kuroda 等提出理,上述機理經(jīng)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斷補充,能對介孔材料的制備與研究起到一
圖 1-3 磁性納米二氧化硅材料的分類示意圖Figure 1-3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gnetic nano silica materials磁性介孔復合材料的合成一般有 3 種方法,分別是溶膠-凝膠法[50-52]、后灌注法[5354]、納米澆鑄法[55-58]。溶膠-凝膠法主要通過在磁性離子外包裹介孔殼層,得到核-殼結構的磁性介孔材料。后灌注法是將磁性納米粒子引入至事先已經(jīng)合成好的介孔孔道內或者向介孔材料注入磁性納米粒子的前驅體,前驅體通過在孔道內原位轉化為所需的磁性納米粒子。納米澆鑄法是將客體前驅物和磁性納米粒子混合,填充至硬模板劑孔道中然后原位轉化為含有磁性納米粒子的復合物,最后去除模板劑,得到磁性介孔復合材料采用以上方法,可合成球狀、棒狀等不同形貌的磁性介孔材料[59, 60]。Deng 等提出了表面活性劑直接介入的溶膠-凝膠法合成磁性介孔氧化硅微球,所得微球具有典型核-殼結構和均勻規(guī)則的球形狀,其形貌圖如圖 1-4,并且磁性介孔氧化硅球易分散于水溶液中,有利于在藥物傳輸方面的應用[59]。Zhang 等利用油酸穩(wěn)定的磁性納米粒子為核,成功的合成了具有有序介觀結構的磁性納米氧化硅復合微球[61]。Sanche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勛;楊晶晶;邵樂;李嬌嬌;趙衛(wèi)峰;馬愛潔;張改;陳衛(wèi)星;;一種高離子電導率復合聚合物電解質的簡易熱處理制備[J];中國科學:化學;年期
2 費睿愷;;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的優(yōu)勢與應用淺析[J];科技展望;2016年23期
3 步愛秀;譚勇;;鋰離子電池中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進展[J];遼寧化工;2015年04期
4 譚斌;馬先果;黃心藍;楊克潤;鄧正華;;PEO-LiClO_4-Li_4Ti_5O_(12)復合聚合物電解質性能研究[J];電源技術;2013年01期
5 李楠楠;張忠兵;衛(wèi)慧凱;王宇新;衛(wèi)國強;;固體聚合物電解質水電解膜電極的制備方法[J];綠色科技;2013年05期
6 王風彥;屈年瑞;王洪超;;堿性聚合物電解質的應用進展及其改性研究[J];廣州化工;2012年07期
7 谷芝元;魯?shù)罉s;許明;唐慧;;堿性固體聚合物電解質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8 黃琳琳;景義軍;;鋅鎳電池用堿性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進展[J];電源技術;2009年09期
9 魏文英;尹燕華;;固體聚合物電解質技術的應用[J];河北化工;2008年03期
10 程弈星;;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曉彬;通過固體核磁共振研究環(huán)糊精—高分子/鋰鹽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的離子導電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
2 鮑俊杰;全固態(tài)鋰電池用聚氨酯基固態(tài)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3 熊煥明;聚合物—納米粒子復合電解質[D];吉林大學;2004年
4 杜洪彥;二次鋰電池納米復合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表征及其離子導電機理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5 王占良;鋰離子電池用聚合物電解質應用基礎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6 王嚴杰;Li_(1.3)Al_(0.3)Ti_(1.7)(PO_4)_3作主相和填料相的PEO基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李雪莉;聚合物電解質隔膜及鋰負極性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邱瑋麗;無機-有機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與應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李朝暉;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微孔復合聚合物電解質的電化學性能研究[D];湘潭大學;2005年
10 操建華;鋰離子電池中聚合物電解質多孔膜的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楠;PEO基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工藝及性能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8年
2 許裕忠;支化固態(tài)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及鋰離子電池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8年
3 張曉娜;基于介孔氧化硅的磁熱雙效復合材料和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及基礎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4 高明昊;鋰離子電池用TPU基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研究[D];安徽大學;2018年
5 孫仁詣;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PAA/PEO)基聚合物電解質膜的制備和改性[D];安徽大學;2018年
6 陳博;全固態(tài)鋰電池用新型聚環(huán)氧乙烷基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7 劉曉晨;新型聚碳酸酯聚合物電解質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7年
8 何為盛;新型聚碳酸酯電解質制備及在高性能固態(tài)鋰電池中的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7年
9 崔艷艷;高性能鋰電池聚合物電解質的原位制備與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7年
10 鄧培林;基于(氟磺酰)(五氟乙基磺酰)亞胺陰離子的固態(tài)聚合物電解質的制備、表征及性質[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882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8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