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類生物納米界面的粘附接觸
本文關鍵詞: 幾類 生物 納米 面的 粘附 接觸 出處:《浙江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粘附接觸力學作為固體力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在自然界的演化以及人類發(fā)展進程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機械結(jié)構的接觸咬合、輪軌接觸、動植物的攀爬、功能涂層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粘附接觸問題在介觀和微觀尺度上尤為重要,特別是微觀尺度上,物體的比表面積顯著增大,界面的接觸粘附往往較體積力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如細胞粘附、納米顆粒的藥物運輸?shù)壬锛{米系統(tǒng)。本文針對幾類典型生物納米界面的粘附接觸問題,以球形顆粒與彈性基底的接觸模型以及分子鍵介導的界面粘附模型兩個方面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對于經(jīng)典的剛性小球與柔性基底接觸的Johnson-Kendall-Roberts(JKR)模型,當小球尺寸減小到數(shù)百納米甚至幾納米時,納米顆粒與彈性固體表面的粘附能趨近于環(huán)境熱漲落的特征能量kBT(kB為波爾茲曼常數(shù),T為絕對溫度),受熱波動的影響,納米顆粒與表面粘附將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隨機性。我們基于經(jīng)典的Kramers理論,將納米顆粒與固體表面的粘附狀態(tài)演化視為廣義擴散過程,并用粘附狀態(tài)的概率密度分布來表征隨機的粘附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我們探討了雙納米顆粒隨機粘附的彈性耦合,并提出了調(diào)控納米顆粒粘附壽命的力學方法。對于分子鍵介導的生物界面粘附,我們建立了相關的內(nèi)聚力模型,研究了受體-配體連接的生物界面受到單調(diào)加載、循環(huán)加載等不同條件下的力學響應。通過預測界面間分子鍵狀態(tài)的時空分布演化,我們發(fā)現(xiàn)界面分離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率相關性,能量耗散在中間加載速率上取極大值。在加載速率較大的循環(huán)加載中,界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遲滯效應,遲滯效應在連續(xù)多次的循環(huán)加載中累積并逐漸飽和。這一內(nèi)聚力模型有助于理解外力作用下細胞與胞外基質(zhì)的粘附和脫粘,以及細胞粘附介導的細胞遷移。我們在分子鍵介導的內(nèi)聚力模型基礎上建立了跨尺度的膜-基底剝離模型,分子鍵狀態(tài)在整個界面范圍進行時空演化,并形成合力作用于膜上,從而與膜的拉伸以及彎曲變形耦合。由于分子鍵特征能量與環(huán)境中熱噪聲能量尺度接近,熱漲落的作用使得多個分子鍵發(fā)生解離,即使在低于傳統(tǒng)理論預測的臨界拉力下,界面剝離也將發(fā)生。這一理論模型還闡明了外力、膜彎曲剛度和分子鍵特征能量等因素對于膜剝離速率和剝離作用區(qū)尺寸的定量影響。本文還研究了整合素-纖粘蛋白復合介導的界面力學問題。這一問題中,界面的動力學過程除了整合素-纖粘蛋白的解離和重連之外,還包括纖粘蛋白的折疊和解折疊,并且與界面的彈性變形相互耦合。我們運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擬了這一耦合系統(tǒng)的界面分離過程。由于逆鎖鍵解離和纖粘蛋白解折疊的協(xié)同與競爭,該復合界面呈現(xiàn)出很強的率敏感性。界面應力的空間不均勻?qū)е鲁叽缧、模量效應和形狀效應。纖粘蛋白解折疊可以有效降低局部應力的機制可用于調(diào)控界面應力分布并控制界面失效模式。我們建立了液體圍繞下剛性小球與彈性基底接觸的固-液復合粘附接觸模型。接觸界面周邊的液橋內(nèi)將產(chǎn)生拉普拉斯壓差,并改變球與基底接觸面的粘附能。液體的存在將導致粘附強度在JKR和DMT兩個經(jīng)典結(jié)果之間光滑過渡,強度本身呈現(xiàn)負一次方的尺度律。同時,在球和基底的準靜態(tài)分離-靠近過程中將發(fā)生固-液復合粘附與完全濕接觸的相互轉(zhuǎn)化,并存在明顯的遲滯效應。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B383.1;O64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彭齡,許嘉龍,鄧永瑞;關于鈦合金中界面相[J];上海鋼研;1989年05期
2 段慧玲,王建祥,黃筑平,黃紅波;具有非均勻界面相的顆粒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彈性靜力學問題的解析解[J];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2005年03期
3 陳富利;蔣持平;;含非均勻界面相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熱傳導性能預測的遞推公式[J];復合材料學報;2009年04期
4 趙磊;劉協(xié)權;倪新華;鐘國輝;孫濤;;含界面相復合材料的柔度預報[J];機械工程師;2010年06期
5 ;鈦合金的界面相[J];稀有金屬;1979年02期
6 林永新;胡躍君;;鈦合金界面相的電子顯微鏡研究[J];金屬熱處理;1988年11期
7 鄧永瑞,邱東耀;Ti-5Al-2Mo-3Zr合金中的界面相[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1989年01期
8 周洋;周萬城;羅發(fā);朱冬梅;;SiC_f/SiC復合材料BN界面相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3年13期
9 唐紹鋒;梁軍;杜善義;;含界面相的單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三維應力場的二重雙尺度方法[J];復合材料學報;2010年01期
10 賀鵬飛,王浩偉,,吳人潔;界面相多重開裂對纖維強度的影響[J];復合材料學報;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培君;;含黏彈界面相的顆粒增強復合材料動態(tài)有效性質(zhì)[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王成禹;盧子興;;含界面相三維編織復合材料導熱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張振國;陳永強;黃筑平;;含非均勻界面相球形粒子填充復合材料的有效體積模量和有效熱膨脹系數(shù)預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彭孟軍;廖永貴;解孝林;;相容性高分子體系界面相互擴散行為的原子力顯微鏡研究[A];2010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下冊)[C];2010年
5 劉沖;;界面相性態(tài)對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內(nèi)應力傳遞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結(jié)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2000年
6 宋丹;孫秀芬;魏海榮;;Ti—4.5Al—5Mo—1.5Cr合金界面相的電鏡研究[A];第三次中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二)[C];1983年
7 韓軍;袁鴻;;扭轉(zhuǎn)作用下管接頭界面力學性能研究[A];第23屆全國結(jié)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4年
8 金士九;史衛(wèi)華;王霞;張春昕;余云照;;芳綸纖維—環(huán)氧樹脂界面相[A];北京粘接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膠黏劑論文集[C];1992年
9 張欣欣;馮妍卉;田乃媛;徐安軍;;冶金流程工序界面的關鍵技術[A];第七屆全國工業(yè)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徐濤;王建華;傅強;張孝儀;官德斌;;表面處理對PUR-R/GF界面相結(jié)構及力學性能的影響[A];2002年中國工程塑料加工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林驥;幾類生物納米界面的粘附接觸[D];浙江大學;2017年
2 楊仲;考慮界面相的單向復合材料力學性能預報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王曉宏;碳纖維/樹脂單絲復合體系界面力學行為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龍瑩;陶瓷涂層及含纖維陶瓷界面相C/C復合材料的微觀力學性能[D];中南大學;2012年
5 夏克林;匹配分界面與邊界面法(MIB)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12年
6 楊慧;顆粒增強復合材料細觀力學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7 王曉強;基于內(nèi)聚力模型的復合材料拉伸性能細觀有限元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8 唐紹鋒;復合材料熱/力學性能的雙尺度漸近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旭恒;多孔膜支撐的兩互不相溶電解質(zhì)溶液界面上離子轉(zhuǎn)移反應的研究[D];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15年
2 畢家海;柱[5]芳烴的設計合成、界面組裝及外場響應性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李霄;橡膠復合材料導熱性能的空間量化分析及界面相影響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4 李偉偉;既有建筑改造類藝術街區(qū)街道的復合界面評價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呂玲;品牌文化視角下校園APP界面設計探索[D];東南大學;2015年
6 王靜靜;C_F表面涂層及PIP法3D-C_F/SiC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7 張溫馨;激光成形Ti_3Al/TC11連接界面的強韌化工藝及其機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8 薛紅;大環(huán)芳烴功能化界面的構建及其手性響應性能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9 馬增暉;基于用戶潛意識行為的移動終端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鄭州輕工業(yè)學院;2016年
10 孫遜;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SiBCN界面相的工藝與結(jié)構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66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6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