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與鉆探在煤礦防治水方面的應用
發(fā)布時間:2021-04-18 01:45
為避免含水層對煤礦安全生產(chǎn)的影響,采用井下直流電法圈定了煤層頂板含水層的富水異常區(qū):A、B、C共3個區(qū)域。其中B異常為本區(qū)最大異常,A異常次之,C異常最小。再利用鉆探方法進一步驗證了在B異常附近有少量出水,A、C異常附近均無出水,符合物探成果。利用物探與鉆探相結(jié)合確定富水異常區(qū)及出水量的方法,為煤礦安全開采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文章來源】:煤炭技術. 2020,39(02)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114工作面4-2煤層頂板上40 m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
4-2煤層頂板上140 m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如圖2所示,為洛河組中粒砂巖含水層的電性反應,區(qū)內(nèi)共圈定較明顯的異常2塊,編號A、B。A異常位于回順一側(cè),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顯示異常規(guī)模較小,未發(fā)現(xiàn)有其他外部影響因素,分析為頂板砂巖含水所致;B異常斜穿114工作面,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顯示異常規(guī)模較大,幅值較強,圖2中顯示該層位異常最強。B異常附近范圍內(nèi)運順巷道局部存在頂板下沉現(xiàn)象,利用液壓支柱作為支撐,頂板壓力較大,巖層裂隙相對發(fā)育,故分析該異常為頂板砂巖裂隙含水所致。分析發(fā)現(xiàn),A異常位于114工作面回順一側(cè),異常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異常強度最強,為局部砂巖含水所致;B異常規(guī)模較大,幅值較強,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異常強度最強,為局部砂巖裂隙含水所致;C異常與巷道走向基本垂直,呈條帶狀分布,由煤層頂板愈向上,異常強度越大,在煤層頂板上80 m附近,強度最大,在煤層頂板上110 m附近,異常消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兩種工程物探法探測頂板富水區(qū)域的可靠性研究[J]. 劉生優(yōu). 煤炭技術. 2016(09)
[2]多種物探及鉆探方法在礦井水害防治中的應用[J]. 賀科. 礦山測量. 2015(03)
[3]照金煤礦綜放工作面頂板突水事故原因分析[J]. 凌志強,鄧軍,馮武林,楊鵬. 煤礦安全. 2014(08)
本文編號:3144553
【文章來源】:煤炭技術. 2020,39(02)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114工作面4-2煤層頂板上40 m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
4-2煤層頂板上140 m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如圖2所示,為洛河組中粒砂巖含水層的電性反應,區(qū)內(nèi)共圈定較明顯的異常2塊,編號A、B。A異常位于回順一側(cè),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顯示異常規(guī)模較小,未發(fā)現(xiàn)有其他外部影響因素,分析為頂板砂巖含水所致;B異常斜穿114工作面,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顯示異常規(guī)模較大,幅值較強,圖2中顯示該層位異常最強。B異常附近范圍內(nèi)運順巷道局部存在頂板下沉現(xiàn)象,利用液壓支柱作為支撐,頂板壓力較大,巖層裂隙相對發(fā)育,故分析該異常為頂板砂巖裂隙含水所致。分析發(fā)現(xiàn),A異常位于114工作面回順一側(cè),異常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異常強度最強,為局部砂巖含水所致;B異常規(guī)模較大,幅值較強,在煤層頂板上140 m附近異常強度最強,為局部砂巖裂隙含水所致;C異常與巷道走向基本垂直,呈條帶狀分布,由煤層頂板愈向上,異常強度越大,在煤層頂板上80 m附近,強度最大,在煤層頂板上110 m附近,異常消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兩種工程物探法探測頂板富水區(qū)域的可靠性研究[J]. 劉生優(yōu). 煤炭技術. 2016(09)
[2]多種物探及鉆探方法在礦井水害防治中的應用[J]. 賀科. 礦山測量. 2015(03)
[3]照金煤礦綜放工作面頂板突水事故原因分析[J]. 凌志強,鄧軍,馮武林,楊鵬. 煤礦安全. 2014(08)
本文編號:31445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1445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