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安全工程論文 >

基于工作面頂板疏放水的含水層水力聯(lián)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25 07:41
【摘要】:為了弄清蒙陜接壤區(qū)深埋煤層某礦井白堊系志丹群與3-1煤層頂板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情況,在首采工作面頂板疏放水過程中,開展了大氣降水、含水層水位和水化學變化等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通過對首采工作面頂板水提前疏放,使切眼附近鉆孔涌水量降至3~5 m3/h,水壓降至1.0 MPa左右,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降落漏斗。在疏放水過程中,志丹群含水層水位基本保持穩(wěn)定,3-1煤層頂板含水層水位則下降明顯;志丹群與3-1煤層頂板含水層水在礦化度、水化學類型等方面差異明顯,且放水過程中水化學特征基本不變,表明志丹群低礦化度水未進入3-1煤層頂板含水層。安定—直羅組地層未發(fā)育溝通上下含水層的導水通道,志丹群與3-1煤層頂板含水層之間水力聯(lián)系較差,為礦井安全生產(chǎn)提供了必要的地質(zhì)保障。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hydraul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retaceous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3-1 coal seam in a deep buried coal mine in the contiguous area of Mongolia and Shaanxi,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drainage from the roof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The study on the water level and water chemistry of the aquifer shows that the water discharge of the borehole near the cutting hole is reduced to 3 ~ 5 m3 / h and the water pressure to about 1. 0 MPa, and a more stable falling funnel is formed through the early drainage of the roof water in the first mining face, and the borehole discharge near the cutting hole is reduced to 3 ~ 5 m3 / h and about 1. 0 MPa. In the process of drainag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aquifer of Zhidan group is basically stable, whil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decreases obviously, whil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oof aquifer of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 aspects of salinity, hydrochemical type, etc.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discharge are basically unchang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low salinity water of Zhidan Group does not enter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The formation of Andian-Zhiluo formation has not developed a channel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aquifers, and the hydraul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the 3-1 coal seam is poor, which provides the necessary geological guarantee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the coal mine.
【作者單位】: 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省煤礦水害防治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2214,41402220)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2014MS003)
【分類號】:TD163;TD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曾建平;;寧夏紅墩子礦區(qū)紅二井田水文地質(zhì)分析及水害預防[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2年05期

2 康永華;采煤方法變革對導水裂縫帶發(fā)育規(guī)律的影響[J];煤炭學報;1998年03期

3 武強;崔芳鵬;趙蘇啟;劉守強;曾一凡;谷亞威;;礦井水害類型劃分及主要特征分析[J];煤炭學報;2013年04期

4 趙俊峰;劉池洋;趙建設(shè);王曉梅;;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直羅組沉積相及其演化[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黃文輝;敖衛(wèi)華;翁成敏;肖秀玲;劉大錳;唐修義;陳萍;趙志根;萬歡;FINKELMAN Bob;;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煤的煤巖特征及成因分析[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0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俊峰;鄂爾多斯盆地直羅—安定期原盆恢復[D];西北大學;2007年

2 侯光才;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地下水系統(tǒng)及其水循環(huán)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俊峰;劉池洋;王曉梅;馬艷萍;黃雷;;呂梁山地區(qū)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討[J];地質(zhì)論評;2009年05期

2 趙俊峰;劉池洋;喻林;王曉梅;;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積和堆積中心遷移及其地質(zhì)意義[J];地質(zhì)學報;2008年04期

3 趙俊峰;劉池洋;梁積偉;王曉梅;喻林;黃雷;劉永濤;;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安定組沉積期原始邊界恢復[J];地質(zhì)學報;2010年04期

4 包正明;;大采高綜采工作面沿空掘巷變形控制原理與應用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1年02期

5 賈立城;劉武生;;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直羅組油氣流體活動特征與鈾成礦作用初探[J];世界核地質(zhì)科學;2012年02期

6 陳建生;王婷;陳茜茜;劉曉艷;;鄂爾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來源爭議問題討論[J];地質(zhì)論評;2013年05期

7 鄧輝;杜芳鵬;;沉積學方法在原盆恢復中的應用[J];地下水;2013年04期

8 雒婉瑩;張瑞;龐振宇;喬宏亮;;定邊4930井區(qū)延9儲層沉積微相研究[J];地下水;2014年02期

9 易超;韓效忠;李西得;張康;陳心路;;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直羅組砂巖巖石學特征與鈾礦化關(guān)系研究[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4年02期

10 秦成;梁慶華;潘磊;張磊;馬殷倉;;基于粗糙集理論的礦井突水水源快速識別[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易德禮;康永華;趙開全;;祁東煤礦高水壓裂隙巖體綜采覆巖破壞規(guī)律研究[A];礦山地質(zhì)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治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C];2009年

2 張玉軍;;綜放采場覆巖破壞特征的FLAC~(3D)數(shù)值模擬研究[A];采礦工程學新論——北京開采所研究生論文集[C];2005年

3 秦玉金;;鄰近層卸壓高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預測模型的研究[A];煤礦重大災害防治技術(shù)與實踐——2008年全國煤礦安全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秦玉金;;上覆巖層卸壓高度影響因素及預測模型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煤炭工業(yè)生產(chǎn)一線青年技術(shù)創(chuàng)新文集[C];2009年

5 楊建立;滕永海;;綜采放頂煤導水裂縫帶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A];全國礦山測量新技術(shù)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滕永海;;綜采放頂煤導水裂縫帶最大高度計算研究[A];2010全國“三下”采煤與土地復墾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康永華;;水體下綜放控水安全開采技術(shù)及其應用[A];綜采放頂煤技術(shù)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綜放開采30周年科技論文集[C];2012年

8 范立民;;陜西省煤礦水害類型及典型水害[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02資源與環(huán)境地球物理勘查理論與方法技術(shù)分會場[C];2013年

9 趙慶彪;;華北型煤田深部開采底板突水機理與區(qū)域治理關(guān)鍵技術(shù)[A];第十屆全國采礦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專題二:安全技術(shù)及工程[C];201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建萍;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積—構(gòu)造演化及天然氣勘探潛力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蔣小偉;盆地含水系統(tǒng)與地下水流動系統(tǒng)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3 王建強;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關(guān)系[D];西北大學;2010年

4 鄧林;地下水補給歷史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長安大學;2011年

5 范鋼偉;淺埋煤層開采與脆弱生態(tài)保護相互響應機理與工程實踐[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6 王正帥;老采空區(qū)殘余沉降非線性預測理論及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7 弓培林;大采高采場圍巖控制理論及應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8 尹增德;采動覆巖破壞特征及其應用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9 楊磊;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延安期原始盆地恢復[D];西北大學;2008年

10 胡戈;綜放開采斷層活化導水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明潔;寧東地區(qū)延安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娟;寧東地區(qū)延安組沉積特征與聚煤規(guī)律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鄭建;牛西礦水文地質(zhì)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1年

4 趙蕾;寧東地區(qū)侏羅系直羅組沉積特征及其水文地質(zhì)意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5 楊貴;綜放開采導水裂隙帶高度及預測方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4年

6 秦玉金;鄰近層卸壓范圍的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4年

7 劉治國;中硬覆巖導水裂縫帶發(fā)育高度與條帶開采尺寸的關(guān)系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4年

8 曹君陟;圍巖動載穩(wěn)定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9 袁景;謝橋煤礦1201(3)工作面覆巖導水裂縫帶高度預測[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5年

10 張玉軍;鐵北煤礦松軟砂巖含水層下綜放開采覆巖破壞及潰砂預測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丕基;中國侏羅、白堊紀古地理輪廓——兼論長江起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3期

2 徐仲元,劉正宏,楊振升;內(nèi)蒙古大青山地區(qū)中生代造山運動及構(gòu)造演化[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3 曹劍鋒,冶雪艷,王福剛,趙林;河南境內(nèi)黃河流域地下水系統(tǒng)劃分與系統(tǒng)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侯光才;林學鈺;蘇小四;王曉勇;劉杰;;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地下水系統(tǒng)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林學鈺;廖資生;蘇小四;錢云平;;黃河流域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對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侯光才;蘇小四;林學鈺;柳富田;易樹平;董維紅;俞發(fā)康;楊隕城;王冬;;鄂爾多斯白堊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體環(huán)境同位素組成及其水循環(huán)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董維紅;蘇小四;侯光才;林學鈺;柳富田;;鄂爾多斯白堊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柳富田;蘇小四;侯光才;林學鈺;易樹平;董維紅;;CFC_S法在鄂爾多斯白堊系地下水盆地淺層地下水年齡研究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付鎖堂,田景春,陳洪德,侯中健,張錦泉,劉文均,楊華,付金華,范正平,石曉英;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積體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鄭榮才,尹世民,彭軍;基準面旋回結(jié)構(gòu)與疊加樣式的沉積動力學分析[J];沉積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閆小雄;鄂爾多斯中生代盆地古物源分析與沉積環(huán)境格局恢復[D];西北大學;2001年

2 梁積偉;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山西組高分辨層序地層及沉積微相研究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3 翁望飛;鄂爾多斯盆地早白堊世原始地層厚度恢復及后期改造對礦產(chǎn)成礦(藏)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5年

4 桂小軍;鄂爾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對油氣賦存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宗嶺;雙頻梯度測量探查井巷漏水水力聯(lián)系[J];物探與化探;1996年05期

2 李文廣;倪淼;;殘采礦井相鄰采區(qū)水力聯(lián)系分析及防治水措施[J];水力采煤與管道運輸;2010年02期

3 沈麗娟;;山西龐龐塔礦地下水化學特征及含水層間水力聯(lián)系分析[J];中國煤炭地質(zhì);2013年02期

4 李云;姜月華;周迅;賈軍元;周權(quán)平;李云峰;;揚-泰-靖地區(qū)地下水系統(tǒng)水力聯(lián)系與硫酸鹽污染特征[J];地球?qū)W報;2014年02期

5 喻希樂;許光泉;;潘北煤礦灰?guī)r間水力聯(lián)系探查連通試驗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shù);2013年10期

6 李軍,徐毅,吳福山;鐵北礦一、二含水層水力聯(lián)系及導水裂隙帶高度的研究[J];東北煤炭技術(shù);1997年01期

7 魏永強,任印國,閆寶珍;聚類法在判別礦井各含水層水力聯(lián)系中的應用[J];江蘇煤炭;2003年03期

8 張強;;紅樹梁井田水文地質(zhì)特點與水力聯(lián)系的探討[J];企業(yè)導報;2011年22期

9 金英春;;博斯騰湖南岸洼地地下水與湖水水力聯(lián)系分析與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13年09期

10 張文,薛忠臻;對龍口礦區(qū)第四系含水層下采煤的認識[J];煤炭科學技術(shù);1999年10期



本文編號:229306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9306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e98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