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安全工程論文 >

從社會脆弱性到社會生態(tài)韌性:災害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式轉型

發(fā)布時間:2018-05-08 22:33

  本文選題:社會生態(tài)韌性 + 生態(tài)韌性 ; 參考:《思想戰(zhàn)線》2015年06期


【摘要】:社會生態(tài)韌性已超越社會脆弱性,成為災害、危機和風險研究領域中最令人注目的范式,它主要有社區(qū)能力說、恢復能力說、適應能力說、應對能力說、學習能力說、4R說、廣義與狹義說和綜合層面說等典型定義。社會生態(tài)韌性與生態(tài)韌性在研究主體、影響來源、實際操作和影響范圍等層面有許多交集的地方,而在韌性類型、學習能力、維持能力、應對能力、平衡能力和組織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一范式主要有適用于災前評估及災后應對研究、有利于災害正向表達和為災害治理提供新典范等優(yōu)勢,并有利于彌補國內相關研究缺乏的現(xiàn)狀。
[Abstract]: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has gone beyond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striking paradigm in the field of disaster, crisis and risk research. It mainly includes community capacity, resilience, coping, learning and learning.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level theory and other typical definitions. There are many intersections between 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subject, source of influence, actual operation and scope of influence, but in the types of resilience, learning ability, maintenance ability, coping ability, etc.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balance 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his paradigm mainly applies to pre-disaster assessment and post-disaster response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disasters and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elps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大學南方災難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5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生態(tài)災難、永續(xù)發(fā)展及特大城市霧霾治理”階段性成果(15Y26)
【分類號】:X4;C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周利敏;;社會建構主義與災害治理:一項自然災害的社會學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2 陶鵬;童星;;風險的體制性衰減: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3 楊慧;;社會脆弱性分析:災難社會工作的重要面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利敏;;永續(xù)社區(qū)減災:國際減災最新趨向及實踐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曦影;;災難社會工作的角色評估:“三個階段”的理論維度與實踐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譚祖雪;周炎炎;鄧擁軍;;我國災害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周利敏;;公私協(xié)力:非協(xié)調約束下公私災害救助困境的破解[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鄧寧華;;社會工作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的介入[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鐘濤;朱帥;盧慧雅;萬強;;汶川大地震受傷人員個案服務之危機介入模式[J];改革與開放;2010年22期

6 周利敏;;從經(jīng)典災害社會學、社會脆弱性到社會建構主義——西方災害社會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比較啟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7 費梅蘋;;災后安置社區(qū)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反思——都江堰市“勤儉人家”社會工作服務經(jīng)驗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朱希峰;;資源運作:災后社區(qū)社會工作的重要技術[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張和清;;災難的社會根源與災害社會工作[J];開放時代;2011年10期

10 裴諭新;;性、婦女充權與集體療傷——關于四川地震災區(qū)刺繡小組的個案研究[J];開放時代;2011年10期



本文編號:18633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633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ca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