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安全工程論文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的突水水源判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15 00:23

  本文選題:礦井水害 + 突水水源; 參考:《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礦井水害是礦井生產(chǎn)過程中較常見的地質(zhì)災害之一。快速有效地判別突水水源是預防礦井水害的關鍵所在。選取袁店二礦59個水樣資料(常量離子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進行處理,得出主成分得分;以主成分得分為自變量,水源類別為因變量建立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運用該回歸模型對59個水樣資料進行類型判別,得出綜合判別準確率達到86.4%;并通過實例對判別模型進行了驗證。研究結(jié)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與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相結(jié)合的方法在水源判別上具有可行性,不僅消除了常量離子之間的內(nèi)在影響,而且使判別結(jié)果具有一定的準確率,在突水水源判別問題上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為礦井防治水提供有效依據(jù)。
[Abstract]:Mine water hazard is one of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ine production.The key to prevent mine water damage is to distinguish water inrush sourc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Taking 59 water samples from Yuandian No. 2 Mine as data (constant ion content),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get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taking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water source category as dependent variable, a number of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re established.The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discriminate 59 water sampl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iscriminant accuracy is up to 86.4, and the discriminant model is verified by an exampl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is feasible in water source discrimination, which not only eliminates the internal influence of constant ions, but also makes the discriminant results have certain accuracy.A new method is provided to distinguish the water source of water inrush,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basis for mine water prevention.
【作者單位】: 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huán)境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74008)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08085QE89)共同資助
【分類號】:TD7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亞娟;崔寧;王丹;;礦井突水水源Logistic識別及混合模型[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11期

2 劉偉韜;廖尚輝;劉士亮;劉歡;;主成分logistic回歸分析在底板突水預測中的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8期

3 溫廷新;張波;邵良杉;;礦井突水水源識別預測研究——以新莊孜礦為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02期

4 魯金濤;李夕兵;宮鳳強;王希然;柳皎;;基于主成分分析與Fisher判別分析法的礦井突水水源識別方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年07期

5 王心義;徐濤;黃丹;;距離判別法在相似礦區(qū)突水水源識別中的應用[J];煤炭學報;2011年08期

6 李燕;徐志敏;劉勇;;礦井突水水源判別方法概述[J];煤炭技術(shù);2010年11期

7 張春雷;錢家忠;趙衛(wèi)東;馬雷;;Bayes方法在礦井突水水源判別中的應用[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0年04期

8 錢家忠;呂純;趙衛(wèi)東;潘婧;;Elman與BP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礦井水源判別中的應用[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年01期

9 陳紅江;李夕兵;劉愛華;;礦井突水水源判別的多組逐步Bayes判別方法研究[J];巖土力學;2009年12期

10 李再興;張鳳鳴;龐良;韓國童;;有關礦井突水水源判別方法的探討[J];地下水;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宇軍;徐超;樊林林;劉江敏;;綜合探測方法在井下水害識別中的應用分析[J];能源與環(huán)保;2017年07期

2 馬杰;張潔如;張海濤;;深層灰?guī)r含水層水化學特征及多元統(tǒng)計分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7年04期

3 朱宏軍;;袁大灘煤礦礦井突水水源判別模型研究[J];內(nèi)蒙古煤炭經(jīng)濟;2017年13期

4 張好;姚多喜;魯海峰;薛涼;朱寧寧;;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的突水水源判別研究[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7年02期

5 溫廷新;孫雪;田洪斌;孔祥博;;基于PCA_Fuzzy_RF模型的煤層底板突水預測[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7年03期

6 李博;王建國;李靜文;;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景氣預測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17年10期

7 陳陸望;許冬清;殷曉曦;謝文蘋;曾文;;華北隱伏型煤礦區(qū)地下水化學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以宿縣礦區(qū)主要突水含水層為例[J];煤炭學報;2017年04期

8 樊振麗;;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的礦井突水水源定量化判別方法[J];煤礦開采;2017年02期

9 陰靜慧;李文平;郭啟明;林玉祥;孫尚尚;;濟寧二號煤礦十采區(qū)隔水煤柱安全性評價[J];煤炭技術(shù);2017年04期

10 段瑞琪;董艷輝;王禮恒;;基于離子質(zhì)量守恒的礦井涌水構(gòu)成分析[J];煤炭技術(shù);2017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廷新;張波;邵良杉;;礦井突水水源識別預測研究——以新莊孜礦為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02期

2 劉劍民;王繼仁;何治良;;基于多元混合模型的煤礦礦井突水水源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12期

3 孟磊;丁恩杰;吳立新;;基于礦山物聯(lián)網(wǎng)的礦井突水感知關鍵技術(shù)研究[J];煤炭學報;2013年08期

4 邵良杉;李永利;趙琳琳;;露天采礦爆破振動對民房破壞的SVM預測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09期

5 王靜宇;李翠平;李仲學;;基于主成分聚類分析的煤層底板突水危險性預測[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08期

6 申建軍;劉偉韜;孫延雙;魏佑山;;深部開采巷道滯后突水防治技術(shù)[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8期

7 邵良杉;趙琳琳;;露天采礦爆破振動對民房破壞的旋轉(zhuǎn)森林預測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02期

8 靳德武;劉英鋒;劉再斌;程建遠;;煤礦重大突水災害防治技術(shù)研究新進展[J];煤炭科學技術(shù);2013年01期

9 曲立平;楊威;孫明;鄭文翔;;基于綜合主成分分析法的深部煤層底板采動損傷指數(shù)的主控指標[J];煤礦安全;2013年01期

10 董師師;黃哲學;;隨機森林理論淺析[J];集成技術(shù);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曉曦;許光泉;桂和榮;陳陸望;;系統(tǒng)聚類逐步判別法對皖北礦區(qū)突水水源的分析[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06年02期

2 陳俊環(huán);;水化學資料在煤礦突水水源判別中的應用[J];河北煤炭;2013年02期

3 張樂中;曹海東;;利用水化學特征識別桑樹坪煤礦突水水源[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3年04期

4 子牛;;《用水化學方法快速預測突水水源的研究》成果通過鑒定[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1991年01期

5 白海波;孟巴礦“4·5”突水水源判斷和治理[J];江蘇煤炭;1998年04期

6 佟鳳健,郭愛民,孟新華,朱澤虎;用水化學分析法判別井下突水水源[J];煤礦開采;1999年04期

7 王毅;許光泉;何吉春;施安才;;灰色關聯(lián)分析方法在突水水源判別中的應用[J];地下水;2013年06期

8 劉可勝;;謝橋礦東風井突水水源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7年35期

9 潘婧;錢家忠;馬雷;;基于離差加權(quán)的煤礦突水水源判別模型及應用[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0年01期

10 朱衍利;石磊;李萬業(yè);郭英明;;水化學特征分析法在突水水源判別中的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丁麗云;劉平;金呂鋒;桂和榮;胡友彪;;新集五礦井筒突水水源分析[A];紀念礦井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二十周年暨礦井地質(zhì)發(fā)展戰(zhàn)略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2年

2 李小雪;;水質(zhì)分析在煤礦突水水源判別中的應用[A];煤礦水害防治技術(shù)研究——陜西省煤炭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3)[C];2013年

3 趙振中;;13071采煤工作面突水水源分析與治理技術(shù)[A];中國煤炭資源現(xiàn)狀與勘探開發(fā)利用技術(shù)進展及環(huán)境保護——中國地質(zhì)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炭田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4 汪子勇;孟凡良;;擋水墻的設計與施工[A];全國礦山建設學術(shù)會議論文選集(下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苑瑋 譚效林;為國家挽回價值12—14億元原煤資源[N];中煤地質(zhì)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洲洋;新集一礦突水水源綜合判別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2 張開遠;基于激光誘導熒光的煤礦突水水源識別系統(tǒng)的研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3 王仲陽;鶴壁礦區(qū)利用水化學成分識別突水水源建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4年

4 徐冬冬;鴨口井田地下水化學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5 周春寅;基于地下水三維水化學場的突水水源判別模型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6 李德強;葛泉礦東井突水水源快速判別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7 崔佳星;邢臺礦地下水化學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別模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2年

8 關秋紅;新莊孜井田地下水化學特征及突水水源快速判別模型[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9 楊梅;基于GIS的淮南老礦區(qū)地下水環(huán)境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別模型[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8年

10 張秀云;基于GIS的丁集煤礦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分析及突水水源快速判別[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7517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517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39b3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