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力作用下煤結構破斷CO釋放規(guī)律及自燃預測指標修正方法
本文選題:次生CO + 煤結構; 參考:《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04期
【摘要】:為有效區(qū)分采煤過程中機械力作用下煤機械破斷CO的產生規(guī)律和釋放量,利用自制粉碎實驗裝置開展煤機械破斷實驗,實驗從煤樣質量、電機轉速和粉碎氣氛3個方面進行.結果表明:CO體積分數(shù)上升速率、出現(xiàn)時間及絕對產生量隨煤樣質量、電機轉速增加而增加,空氣氣氛下煤樣CO體積分數(shù)平均上升速率高于氮氣氣氛下煤樣.在4min粉碎時間內,機械力破斷煤結構產生CO絕對產生量與煤樣量呈線性關系.基于實驗結果,建立工作面落煤模型,并推導出落煤過程中因機械力破斷煤結構產生CO體積分數(shù)計算公式,計算結果可作為預測指標修正值對煤自燃預測預報結果進行修正.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CO in coal mechanical breaking under the action of mechanical force during coal mining, the coal mechanical break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self-made pulverizing experimental device.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coal sample quality, motor speed and comminuting atmosphe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ing rate of volume fraction of carbon monoxide, the time of emergence and the absolute yield increase with the mass of coal sample and the speed of motor. The average increase rate of volume fraction of CO in coal sample in air atmospher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oal sampl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During the 4min crushing time, the absolute CO production from mechanical breaking coal structure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coal sample quantity.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al cav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CO volume fraction due to mechanical breaking coal structure is deduc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can be used as the correction index to modify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作者單位】: 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重慶大學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361205,51304069,51574111) 河南省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計劃項目(132300410121)
【分類號】:TD75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明河;;五虎山煤礦1201工作面CO濃度超限原因分析及治理[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4年03期
2 賈海林;余明高;徐永亮;;礦井CO氣體成因類型及機理辨識分析[J];煤炭學報;2013年10期
3 王新宇;鄔劍明;吳玉國;;神東礦區(qū)工作面CO來源分析及超限控制措施[J];煤礦安全;2013年08期
4 李耀明;;預報煤炭自燃的CO指標氣體臨界值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張海軍;;W1714綜采工作面CO氣體來源分析[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0年S1期
6 郭立穩(wěn);王月紅;張九零;高俊斌;;低階煙煤對CO的吸附特性及影響因素[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7 郭立穩(wěn);肖藏巖;劉永新;;煤孔隙結構對煤層中CO擴散的影響[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8 余明高,賈海林,潘榮錕;烏達礦區(qū)煤自燃預測標志氣體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9 何啟林,戴廣龍,王德明;Critical Value of CO of Forecast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03年02期
10 楊廣文,艾興;大雁二礦250綜采工作面CO來源的分析及治理[J];煤礦安全;2003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翟小偉;煤氧化過程CO產生機理及安全指標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蔣志剛;靈武礦區(qū)采煤工作面CO產生機理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令起;趙歡歡;趙陽;孫昕彤;胡立新;李慧;;林南倉煤礦低溫氧化釋放CO的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3期
2 余明高;解俊杰;賈海林;;機械力作用下煤結構破斷CO釋放規(guī)律及自燃預測指標修正方法[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04期
3 于海秋;;串草圪旦礦工作面CO異常涌出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7年02期
4 朱紅青;常明然;王浩然;蔡永博;;煤層原生CO氣體存在性研究[J];煤炭技術;2017年04期
5 余明高;袁壯;褚廷湘;郭品坤;鄭凱;;不同自燃性煤氧化階段的表征差異[J];重慶大學學報;2017年02期
6 孫仁遠;唐貴云;龔大建;姚世峰;杜殿發(fā);;頁巖儲層中氣體多機理耦合滲流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34期
7 梁運濤;王連聰;羅海珠;;煤粉碎過程中低溫氧化對CO生成量的影響規(guī)律[J];煤炭科學技術;2016年10期
8 余明高;袁壯;褚廷湘;郭品坤;鄭凱;;不同自燃傾向性煤自燃氧化特性試驗研究[J];火災科學;2016年03期
9 Xianliang Meng;Mingqiang Gao;Ruizhi Chu;Guoguang Wu;Qiang Fang;;Multiple linear equation of pore structure and coal oxygen diffusion on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process of lignite[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6年06期
10 佟金婉;吳士良;劉思利;王建行;;綜采工作面采空區(qū)CO濃度異常升高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煤炭技術;201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肖藏巖;溫壓作用下低煤級煤分子結構演化及CO生成機理[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2 沈靜;煤礦井下多源一氧化碳運移規(guī)律及積聚判別條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6年
3 吳玉國;神東礦區(qū)綜采工作面采空區(qū)常溫條件下CO產生與運移規(guī)律研究及應用[D];太原理工大學;2015年
4 李誠玉;煤礦火區(qū)瓦斯爆炸危險性演化規(guī)律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5 賈海林;綜放采場CO涌出特征與自燃危險區(qū)域判定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4年
6 李峰;非間隔式注氮防滅火理論及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強;西川礦含原生CO煤層自燃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2 高東;林南倉礦煤層CO產生機理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3 蔡琪;黃陵二礦煤自燃特性及危險區(qū)域預測[D];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
4 程斌;棗泉煤礦2#煤層開采工作面CO來源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4年
5 張鐸;近距離煤層群開采工作面CO來源及聚集規(guī)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4年
6 夏海斌;靈武礦區(qū)易自燃煤層綜放面采空區(qū)CO運移規(guī)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有生;;新陽煤礦治理CO濃度超限技術[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1年06期
2 翟小偉;馬靈軍;鄧軍;;工作面上隅角CO濃度預測模型的研究與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1年11期
3 陳明河;王正輝;李文慶;;五虎山礦1001工作面自燃治理[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1年05期
4 李耀明;;預報煤炭自燃的CO指標氣體臨界值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5 賈海林;劉占斌;余明高;;CO_2-N_2賦存煤層綜放工作面多參量變化趨勢及相關性[J];煤炭學報;2011年07期
6 鄔劍明;郭惠宇;宋金旺;李淵;;解吸法測定塔山礦煤層原生CO含量的試驗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0年06期
7 郭凱;吳玉國;;大柳塔礦12612-2綜采工作面采空區(qū)氮氣涌出原因分析及控制技術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年12期
8 劉佩;黃漢富;曾金元;;司馬礦綜放工作面CO來源分析及自燃預測預報體系的建立[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9年06期
9 于水軍;張玉貴;余明高;張曉剛;賈海林;;不同還原性煤的低溫氧化氣體解析動力學[J];燃燒科學與技術;2009年04期
10 朱令起;周心權;謝建國;朱迎春;;自然發(fā)火標志氣體實驗分析及優(yōu)化選擇[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戚緒堯;煤中活性基團的氧化及自反應過程[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2 位愛竹;煤炭自燃自由基反應機理的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3 石婷;醛醇催化縮合和煤自燃初期的反應機理研究以及某些酰腙類銅配合物的電子結構計算[D];西北大學;2007年
4 劉仲田;煤對氧分子的吸附機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7年
5 鄧存寶;煤的自燃機理及自燃危險性指數(shù)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年
6 何啟林;煤低溫氧化性與自燃過程的實驗及模擬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尚華;;破斷和偽缺陷二起特例的金相分析[J];鋼管技術;1980年01期
2 J.G Kaufman;米亦農;;破斷韌性試驗[J];工程與試驗;1973年05期
3 梁興國;塑料擠出機螺軸破斷分析[J];材料工程;1993年02期
4 周小寧;;計算大型轉子鍛件強度的新方法[J];汽輪機技術;1985年03期
5 王啟慶;李文平;李小琴;孫如華;;采場上覆整體移動帶堅硬巖層破斷規(guī)律研究[J];金屬礦山;2014年03期
6 高召寧,石平五;急斜煤層開采老頂破斷力學模型分析[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2003年01期
7 黃慶享,祈萬濤,楊春林;采場老頂初次破斷機理與破斷形態(tài)分析[J];西安礦業(yè)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8 石平五;采場直接頂破斷運動的控制[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0年04期
9 黃慶享,李樹剛;淺埋薄基巖煤層頂板破斷及控制[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5年Z1期
10 蔣金泉;張培鵬;聶禮生;李洪;許麗娜;王偉東;;高位硬厚巖層破斷規(guī)律及其動力響應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可鈞;劉保國;;煤礦采場頂板破斷規(guī)律的三維有限元模擬[A];水電與礦業(yè)工程中的巖石力學問題——中國北方巖石力學與工程應用學術會議文集[C];1991年
2 歐陽輝;鄒義懷;;軟巖采場老頂破斷的有限元模擬[A];工程地質勘察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C];1994年
3 張頂立;王慶康;;傾斜長壁工作面老頂巖層破斷規(guī)律的研究[A];巖石力學與工程應用——河北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忠雨;基于聲發(fā)射技術的采場頂板破斷行為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孫雁峰;橋梁索構件損傷破斷及系統(tǒng)可靠度分析[D];湖南大學;2016年
2 段昌晨;厚硬頂板直覆采場覆巖破斷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3 谷愷;巷道錨索破斷機理及彈射防護措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5年
4 張潤兵;楊柳煤礦上覆雙層厚硬火成巖破斷運移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322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3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