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經濟增長來源和技術擴散效應研究
[Abstract]:The variation trend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sources of growth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angchun and Jilin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echnology level in other regions,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technology has memory effec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various regions not only comes from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region and abroad, but also depends on its own R & D and innovation. Jilin Province should choose the path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technology endowment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Jilin Province.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adopt various ways to rais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other regions. The eastern region should rely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 resources and border location conditions,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advantage industr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mainly by capital-embodi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quickly realize the upgrading of technological level.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商學院;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JY007)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項目(NCET-12-081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JA790012)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1B036);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B44)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2011ZZ037)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ZZ1101)
【分類號】:F127;F12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鄭京海;胡鞍鋼;;中國改革時期省際生產率增長變化的實證分析(1979—2001年)[J];經濟學(季刊);2005年01期
2 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3年08期
3 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qū)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年01期
4 舒元;才國偉;;我國省際技術進步及其空間擴散分析[J];經濟研究;2007年06期
5 姚洋;非國有經濟成分對我國工業(yè)企業(yè)技術效率的影響[J];經濟研究;1998年12期
6 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及其增長的規(guī)律——由東亞增長模式的爭論談起[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年10期
7 馬秀穎;馬敏娜;王志濤;;基于多元化視角的吉林省工業(yè)化進程測度分析——兼論吉林省縣域“三化”協(xié)調發(fā)展[J];稅務與經濟;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傳春;張雅靜;;安徽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李剛;賈威;潘浩敏;;地區(qū)差異、收斂路徑和經濟政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葛和平;曹家和;;我國吸引跨國公司研發(fā)(R&D)投資的策略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8期
4 楊秀艷;;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2期
5 何穎;齊亞偉;;中國區(qū)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演化與政府調控[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產率單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增長[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陳文江;周亞平;;西部問題與“東部主義”——一種基于“依附理論”的分析視角[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張連城;韓蓓;;北京地區(qū)與全國總體經濟增長階段性特點的比較分析[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周曉唯;張平;;區(qū)域經濟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06期
10 李俊;徐晉濤;;省際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趨勢的分析——一種非參數方法的應用[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積累與技術進步——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檢驗[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胡凱;吳清;;制度質量與省際資本流動[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史晉川;林錦;王婷;;跨國采購合約、供應商準則與勞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種反思[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沈琴琴;張艷華;郭宇強;;人力資本對城鄉(xiāng)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陳濤;李廉水;;江蘇省不同區(qū)域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收入差距分析——以無錫市、泰州市、連云港市三個典型城市為例[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文雁兵;張旭昆;;制度變遷、政府行為與經濟空間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會基礎設施”的C-P-I空間模型[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肖志光;;中國保險市場地區(qū)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機:監(jiān)管與發(fā)展——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09[C];2009年
8 段譽;;中國基本養(yǎng)老保險參保率的地區(qū)差異分析[A];保險、金融與經濟周期——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10[C];2010年
9 賴景生;;新時期西部農村貧困特征與反貧困對策[A];成渝地區(qū)城鄉(xiāng)統(tǒng)籌與區(qū)域合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冷雪峰;于英川;;利用索洛模型對中國汽車工業(yè)技術進步的實證分析[A];中國運籌學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塞梅;老撾工業(yè)化進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王思薇;中國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崔傳斌;我國煙草農業(yè)生產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何力武;轉移支付、一體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5 馮菲;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分析[D];南開大學;2010年
6 魏下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與人力資本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艷;中國服務業(yè)FDI的技術溢出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張宏霞;中國地方政府投資效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9 郭明偉;我國交通運輸業(yè)要素投入和生產率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唐志軍;地方政府競爭下中國之“謎”的若干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鍵;蘿卜生產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產率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哲麗;FDI對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慧聰;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技術進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張小芬;高技術產業(yè)出口對其行業(yè)生產率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童芳;FDI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間收入差距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6 何新城;中國裝備制造業(yè)FDI技術溢出實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宋委倩;諸城市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黃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益鳴;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區(qū)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10 張夏;我國區(qū)域技術進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文舉;周輝;;新型工業(yè)化、城市化聯(lián)動與經濟生態(tài)化發(fā)展研究——基于湖南的相關實證[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年01期
2 陳耀;陳鈺;;中國工業(yè)區(qū)域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3 龔映梅;顧幼瑾;;云南省縣域經濟新型工業(yè)化發(fā)展水平評價與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9年02期
4 于刃剛;配第——克拉克定理評述[J];經濟學動態(tài);1996年08期
5 孟連,王小魯;對中國經濟增長統(tǒng)計數據可信度的估計[J];經濟研究;2000年10期
6 蔡f ,都陽;中國地區(qū)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fā)戰(zhàn)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年10期
7 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qū)工業(yè)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年06期
8 王緒苓;;淺析拉美和英國工業(yè)化進程的不同特點[J];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03期
9 王雷;;對江西工業(yè)化所處階段的分析與判斷[J];求實;2007年03期
10 楊目,趙先信,鐘凱峰;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效率和可持續(xù)性[J];改革;199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松,安義中;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借鑒意義[J];經濟體制改革;2000年02期
2 張鵬;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yè)問題[J];統(tǒng)計與決策;2005年12期
3 范方志,楊超;企業(yè)、政府與產業(yè)結構升級[J];現代經濟探討;2005年11期
4 彭慧蓉;;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看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制度選擇[J];理論月刊;2006年11期
5 王紫菀;;淺析技術進步與經濟發(fā)展[J];內江科技;2007年07期
6 汪武芽;;淺析FDI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7年03期
7 鄒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娜娜;;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甘肅省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甘肅農業(yè);2010年08期
9 鄭友敬;潘小松;;競爭、開放與技術進步:經濟發(fā)展的動因——對澳大利亞考察的基本結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3年10期
10 馮樹恩;技術進步與經濟發(fā)展[J];學術交流;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鋒;譚清美;周德群;李曉暉;;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和對外開放程度對中國能源消費量的影響[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2 李婭玲;;如何保持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從索洛增長模型的分析[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C];2006年
3 陳宗勝;顧頡;;技術進步與勞動密集技術的選擇[A];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C];1996年
4 梁東黎;;初次分配的要素投入結構視角研究[A];江蘇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智勇;;再論就業(yè)優(yōu)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基于技術進步的視角[A];首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魏楓;;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原因研究:技術進步路徑的視角[A];生產力理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中國生產力學會第15屆年會暨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研討會文集[C];2010年
7 董直慶;王林輝;;勞動力市場需求分化和技能溢價源于技術進步嗎[A];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戰(zhàn)略思維(2011)[C];2011年
8 陳震;尤建新;馬軍杰;盧超;;技術進步對我國碳排放績效影響動態(tài)效應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董西明;董長瑞;安家琦;宮麗華;吳書光;張英;王麗梅;;山東省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因素分析研究[A];決策與管理研究(2007-2008)——山東省軟科學計劃優(yōu)秀成果匯編(第七冊·上)[C];2009年
10 何曉虎;何倫志;;金融發(fā)展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嗎?——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實證研究[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金融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程連升;“高增長、低就業(yè)”現象研究述評[N];甘肅經濟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王玉亮;技術為王[N];河北日報;2011年
3 劉琴;以技術進步和產業(yè)升級推進結構調整[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4 記者 常虹;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N];秦皇島日報;2006年
5 記者 譚江琦;技術進步活躍期來了[N];四川日報;2006年
6 記者 王漪;今年北京重大項目主打“高端高效”[N];北京商報;2009年
7 馬曉芳;以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8 記者 阿芳;依托資源開發(fā)和技術進步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N];錫林郭勒日報;2007年
9 河北省邯鄲市財政局局長 牛金祿;助推技術進步 發(fā)展現代產業(yè)[N];中國財經報;2010年
10 通訊員 謝新華;巨野 技術進步推動傳統(tǒng)產業(yè)“華麗轉身”[N];菏澤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士元;基于技術進步與市場化改革的中國能源效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宋京;開放經濟下的技術進步[D];復旦大學;2004年
3 丁娟;技術跨越:基于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4 盧忠寶;環(huán)境約束下中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趙利;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yè)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余泳澤;我國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7 王瑞涵;技術進步的財政激勵[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8 許春明;知識產權制度與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9 郭建萬;中國金融發(fā)展與技術進步:理論和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李尚驁;內生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賢軍;地方政府與區(qū)域技術進步[D];浙江大學;2004年
2 王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3 陸曉佳;我國技術進步的測度[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7年
4 劉宣希;由“邊干邊學”模型試析中國“邊干邊學”潛力產業(y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5 粟熙;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yè)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學英;制度創(chuàng)新與美國“新經濟”[D];河北大學;2001年
7 裴旭東;中國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廣成;教育投入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9 陶珠;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加速江蘇技術進步的對策研究[D];江蘇大學;2005年
10 朱旭森;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819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8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