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彈性、增長匹配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轉型期經濟增長的新解讀
本文選題:體制彈性 + 深水期 ; 參考:《財貿經濟》2014年04期
【摘要】:體制變革已經被證明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但是,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中國在其選擇的體制變革道路上"走"的怎么樣?體制變革是更容易還是變得更難呢?增量式與體制外的變革方式還能不能如之前一樣是我們變革的主旋律呢?本文在分析中國體制變革的理論邏輯基礎上提煉出體制彈性的指標,使用1982-2011年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面板數據捕捉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體制彈性的變化態(tài)勢,發(fā)現中國的體制彈性正在不斷弱化,且原有體制變革方式給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增長空間已經日益狹小,體制變革已然進入"深水期",使得變革的難度越來越大。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且中國具有改革初期的體制彈性,那么各省的理想產出水平至少是2011年的1.499倍。因此,只有加快體制變革,中國的經濟還具有快速增長的可能。
[Abstract]:Institutional change has proved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ut in the past 30 years or so, how has China "walked" on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t has chosen? Is institutional change easier or harder? Can incremental and out-of-system change be the main theme of our change as befor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hina's system change,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index of system elasticity, and uses the panel data of 28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1982 to 2011 to capture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elasticit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foun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Chinese system is weakening, and the growth space brought by the original system reform mode has become narrower and narrower, and the system reform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deep-water period", which makes it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change. Assuming other conditions remain the same and China has institutional flexibilit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provinces' ideal output levels are at least 1.499 times higher than in 2011. Therefore, only by speeding up institutional change, China's economy also has the possibility of rapid growth.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與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路徑研究”(13&ZD029)
【分類號】:F124;F121;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俊雪;郭慶旺;高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效應與地區(qū)間財政支出競爭[J];財貿經濟;2010年11期
2 韓朝華;周曉艷;;國有企業(yè)利潤的主要來源及其社會福利含義[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9年06期
3 喬寶云;范劍勇;彭驥鳴;;政府間轉移支付與地方財政努力[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4 吳敬璉;中國采取了“漸進改革”戰(zhàn)略嗎?[J];經濟學動態(tài);1994年09期
5 樊綱;漸進與激進:制度變革的若干理論問題[J];經濟學動態(tài);1994年09期
6 劉瑞明;;金融壓抑、所有制歧視與增長拖累——國有企業(yè)效率損失再考察[J];經濟學(季刊);2011年02期
7 萬廣華;吳一平;;司法制度、工資激勵與反腐敗:中國案例[J];經濟學(季刊);2012年03期
8 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J];經濟研究;1993年01期
9 林毅夫;蔡f ;李周;;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式道路[J];經濟研究;1993年09期
10 盧中原;胡鞍鋼;;市場化改革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J];經濟研究;1993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林;吳天德;;產業(yè)結構變動與制度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陸德生;紀榮榮;;江澤民民主憲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3 潘艷紅;;論行政壟斷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4 侯作前;周魯耀;王偉;;地方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法分析——兼論地方的經濟調控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5 楊衛(wèi)軍,韋葦;化解村級債務的對策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6 周加來;朱芬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政府與市場行為的博弈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金志云;;雙重激勵下的地方政府間競爭行為的博弈分析——以投資支出競爭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楊善發(fā);;中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淵源、流變與當代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李斌;;從資源控制到資源回饋——基層政權的鄉(xiāng)村資源管理模式之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郭繼;;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模式的立法選擇——以法經濟學和法社會學交叉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間競爭:基于土地出讓反應函數的估算——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驗證(1993-2009)[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何一鳴;羅必良;;中國農地產權管制放松的制度效應:假說及其驗證[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李尚蒲;羅必良;;中央與地方博弈:來自1999-2009年土地審批與違法用地的證據[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積累與技術進步——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檢驗[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5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6 李懷;趙萬里;;“制度人”假說[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7 宋妍;晏鷹;;社區(qū)共享資源自發(fā)供給的異質性效應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8 劉寧;孫秋鵬;;投資宏觀調控過程中的中央與地方博弈行為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9 程宇;;引入“政府型強互惠”假設的不完全資本市場的演化[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10 張震;;民有金融、民間財團和社區(qū)銀行——基于浙江溫州、臺州案例的比較制度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劉明生;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章于芳;后危機時代我國銀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王榮;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風險投資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榮;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化風險投資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趙宏霞;B2C環(huán)境下消費者信任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9 徐連章;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我國海洋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的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杜國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yè)投資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正剛;我國農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漁民視角的相互制漁業(yè)保險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袁昭;城市圈土地結構效率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楊鍵;蘿卜生產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產率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劉園園;環(huán)境法律政策的執(zhí)行機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單海源;新制度主義視角下我國現代學校制度變遷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s,
本文編號:20760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7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