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角色和影響力
本文關鍵詞:中國經(jīng)濟崛起和中美經(jīng)貿關系:美國國會的認知與反應,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復旦大學》 2009年
淺析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角色和影響力
馬愷
【摘要】: 本文以美中經(jīng)濟安全評估委員會為考察對象,結合相關的材料,試圖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USCC在美國對華經(jīng)貿的國內政策形成機制和修訂機制中角色和作用,評估其影響,回答“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是什么,干什么,影響如何? 本文將結合該美國國會的相關立法,該委員會提交給美國國會的報告和政策建議對其進行剖析,并根據(jù)其在國會立法方面的實際效果和美國有代表性的媒體上對該委員會相關的報道,對該委員會的國會的立法和以及其社會影響做出相關的評估和分析,本文國會的立法對該委員會的政策建議進行評估,并對針對其在中美關系中的較色和作用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引言部分梳理了國內相關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紹美中經(jīng)濟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基本情況和其成員的基本構成并簡單分析其背景;第二章結合美中經(jīng)濟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年度報告分析美國國會的對華經(jīng)濟政策議程;第三章則著重介紹美中經(jīng)濟安全評估委員會在國會的活動和實際影響,分析其在國會政治中的角色;第四章結合美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媒體分析美中經(jīng)濟安全評估委員會在公共輿論上的影響力;最后,本文根據(jù)上文的結論提出與之打交道的對策。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D77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哲;劉建華;;中國經(jīng)濟崛起和中美經(jīng)貿關系:美國國會的認知與反應[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吳心伯;;中美經(jīng)貿關系的新格局及其對雙邊關系的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成帥華,倪世雄;美國對外貿易逆差:107屆國會和布什政府對華經(jīng)濟政策走勢分析[J];國際觀察;2001年05期
4 邱美榮,倪世雄;文化與政治——淺析中美關系中的人權問題[J];國際觀察;2002年01期
5 吳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J];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01期
6 張焱宇;美國企業(yè)研究所[J];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11期
7 胡煒;;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的對華研究[J];國際資料信息;2007年01期
8 顧國平;;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委員的個人背景對2006年度報告的負面影響[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傅高義;美國人看美國、中國與世界[J];美國研究;2001年02期
10 王緝思,徐輝;中美危機行為比較分析[J];美國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向東;宋曉霞;;中美關系中美國國會的作用分析[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2 張東海;;美國“學術專項撥款”的發(fā)展與大學內部說客的興起[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趙平;;跨國公司的政治行為及對策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2年02期
4 戚驥;;美國參議院對華關系指數(shù)初探[J];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07期
5 羅芬;;關于美國基金會的研究綜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陳鈺;牛苗苗;;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的探索[J];大家;2012年02期
7 麥新轉;;臺灣高校校名音譯研究[J];大家;2012年03期
8 戚驥;;從“人民幣升值問題”透視美國參議院與中美經(jīng)濟關系[J];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6年06期
9 曹筱陽;;中美安全合作淺析[J];當代亞太;2007年07期
10 張光;刁大明;袁婷;;美國國會議員訪臺現(xiàn)象研究(1997~2008)[J];當代亞太;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郜爾彬;;論“人道主義干涉”的合法性[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于立深;;論我國行政決策民主機制的形成和發(fā)展[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刁大明;美國聯(lián)邦政府撥款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孝松;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決策機制和形成因素[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強;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蔡強;美國對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負效應[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艷秀;美國貿易保護的動因與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劉雪鳳;知識產權全球治理視角下NGO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李傳利;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締結、運用及終止[D];南京大學;2011年
9 賈春陽;論“疆獨”問題與美國的政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高弟;朝核問題與中美關系[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娜;中國對美院外游說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時丕森;地方政府接受人大監(jiān)督創(chuàng)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董新輝;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章璇;國際貿易協(xié)定遵守的監(jiān)督與評估:美國的機制與實踐[D];東華大學;2010年
5 侯魯男;羅斯福對華經(jīng)濟政策(1931-1945)[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海騰;WTO爭端解決機制與中美貿易摩擦[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段彬;淺析中俄經(jīng)濟轉軌及其對外關系[D];河南大學;2011年
8 孫波;二戰(zhàn)后美國政府規(guī)制下利益集團的合法性重塑[D];河南大學;2011年
9 郭志娟;中國學者眼中的美國[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10 曲恩道;美國南中國海政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心伯;;中美經(jīng)貿關系的新格局及其對雙邊關系的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孫哲;美國國會中國問題委員會評析 兼論我國的外交對策[J];國際觀察;2003年01期
3 錢皓;;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與冷戰(zhàn)后的“中國威脅論”[J];國際論壇;2006年06期
4 張焱宇;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J];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08期
5 尹翔碩;進入新經(jīng)濟時期的美國貿易逆差──兼評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1年02期
6 黃仁偉;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經(jīng)濟因素及對我國經(jīng)濟安全的影響[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年02期
7 鄭永平;樹欲靜而風不止——近年來的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J];美國研究;1991年04期
8 周琪;美國人權外交及有關爭論[J];美國研究;1998年01期
9 李彬;絕對獲益、相對獲益與美國對華安全政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2年11期
10 傅夢孜;中美關系中的經(jīng)濟政治學[J];世界知識;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輝;從波斯灣到朝鮮半島:后冷戰(zhàn)時期美國危機管理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銳;;中美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與中美關系[J];國際觀察;2007年05期
2 陳炯;邢悅;;美國國會對臺議案的表決特點——對1990年以來美國國會投票行為的研究[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6年03期
3 劉紅;;美國國會意欲何為?——從《與臺灣關系法》到《加強臺灣安全法案》[J];吉林人大工作;2000年05期
4 王蘭鳳;;美國國會堅持反華政策的原因及對策探究[J];時代人物;2008年10期
5 姜鵬;能經(jīng)受住幾級風浪?[J];世界知識;2004年03期
6 何婧;;論中美關系中的國會因素[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 蔣裕國;中國“入世”對中美關系的影響[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0年09期
8 陳寶森;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器[J];世界知識;2004年03期
9 謝韜;;如何看待美國國會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以1973~2006年期間的中國議案為例[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9年01期
10 ;繞著石頭過河?[J];世界知識;2011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強;;解讀鄧小平發(fā)展中美關系大局思想[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2 楊吉平;;權力轉移與20世紀的英美關系——對中美關系的啟示[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3 冼國明;張岸元;;美國跨國公司與國會對華政治[A];美國新經(jīng)濟周期與中美經(jīng)貿關系——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袁盈;;論中美關系的發(fā)展與鄧小平的對美戰(zhàn)略思想[A];紀念鄧小平(下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倪世雄;潛旭明;;中美關系60年:回顧、啟示、展望[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6 魏紅霞;楊志敏;;中拉關系的發(fā)展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從美國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苗建寅;;抗戰(zhàn)時期宋慶齡對中美關系的推動和發(fā)展[A];宋慶齡與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0年
8 國機;;回顧與展望中美關系——市國際關系學會等紀念《上海公報》發(fā)表30周年[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汪曙申;;從美國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tài)度看其臺海政策[A];第十四屆海峽兩岸關系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于迎麗;;從遏制走向合作:冷戰(zhàn)后的中美不擴散關系[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2 ;[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朱長征;[N];中國證券報;2007年
4 本報評論員 徐立凡;[N];華夏時報;2007年
5 苗迎春;[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4年
6 李健;[N];中國工業(yè)報;2003年
7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 劉永濤;[N];文匯報;2009年
8 記者 侯麗軍 郝亞琳;[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9 約翰·李 悉尼外交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員,華盛頓哈德遜研究所 訪問學者 本報編譯 胡錦洋;[N];世界報;2010年
10 李巍;[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紅艷;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王瑞杰;美國國會與中美知識產權問題研究(1989-2005)[D];復旦大學;2007年
3 邵育群;美國國會與臺灣問題(1979-2002)[D];復旦大學;2003年
4 王巧榮;APEC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5 李莉;冷戰(zhàn)后美國國會對華提案及其表決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周葉菁;美國對華金融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7 宋俊芳;中美關系的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郭永虎;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中的“西藏問題”研究(1987-2007)[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磊;冷戰(zhàn)期間美國國會對隱蔽行動的監(jiān)督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曾軍;中美經(jīng)濟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愷;淺析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角色和影響力[D];復旦大學;2009年
2 趙寧;美國國會對華貿易政策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4年
3 蔡秀梅;美國國會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79-2003[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銘;跨國公司與美國國會對華政策[D];外交學院;2006年
5 張勝勇;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對華認知與中美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伊尹;簡析國會與美國對華貿易政策[D];外交學院;2006年
7 羅玉婷;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國會在美國對臺政策中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8年
8 苗迎春;影響中美經(jīng)貿關系的若干因素[D];武漢大學;2004年
9 紀文宇;論非對稱性相互依賴下的中美關系[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10 袁云初;9·11后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與中美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經(jīng)濟崛起和中美經(jīng)貿關系:美國國會的認知與反應,,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9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9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