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998-2013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
本文關鍵詞: 能源價格 碳排放強度 面板數(shù)據(jù) 出處:《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利用全國31個省市地區(qū)1998-2013年度的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了能源價格、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技術進步、對外貿易對我國整體以及不同區(qū)域的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提升能源價格能夠促進降低碳排放強度,且對能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qū)的影響更為顯著;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和技術進步能夠降低碳排放強度;東部地區(qū)的"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已經到來,經濟發(fā)展帶來了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對外貿易能夠帶來西部地區(qū)碳排放強度的下降,但對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碳排放強度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期實現(xiàn)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目標,兌現(xiàn)對國際社會的碳減排承諾。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ergy pri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3.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as a whole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energy price can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e impact on the energy-rich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more significan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rrived,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the de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Foreign trade can bring about the de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the western region, but it can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chieve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goals, to fulfil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mmitments.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商學院;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山東政法學院商學院;
【分類號】:F124.5
【正文快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但面臨的環(huán)境并降低了消費者對于高耗能產品的需求,使該類行業(yè)的減排壓力也日益明顯。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我國政府要素投入減少,引發(fā)了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的重新配正式宣布了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置?梢,能源價格變化鼓勵了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胡玉瑩;;中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可持續(xù)增長[J];當代財經;2010年02期
2 李根;黃輝;程逸飛;;我國能源價格對能源強度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1980-2011年29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面板數(shù)據(jù)協(xié)整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年02期
3 王素鳳;;華東地區(qū)能源價格與碳強度的協(xié)整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1年12期
4 何凌云;林祥燕;;能源價格變動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機理及效應研究[J];軟科學;2011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周燕;;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對CO_2的影響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年04期
2 張可云;易毅;張文彬;;區(qū)域差距與中國環(huán)境全要素生產率[J];發(fā)展研究;2013年03期
3 郭文慧;吳佩林;王玎;;山東省碳排放效率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的實證研究[J];東岳論叢;2013年05期
4 薛俊寧;;高技術產業(yè)與碳排放強度——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3年07期
5 常征;潘克西;;基于LEAP模型的上海長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J];當代財經;2014年01期
6 楊友孝;陳文良;;廣東省外貿區(qū)域發(fā)展差異與外貿轉型升級的關系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4年01期
7 齊亞偉;;中國區(qū)域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4年03期
8 梅國平;甘敬義;朱清貞;;資源環(huán)境約束下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當代財經;2014年07期
9 吳金平;肖建明;;推進福建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機制激勵研究[J];經濟視角(下);2011年04期
10 林伯強;黃光曉;;梯度發(fā)展模式下中國區(qū)域碳排放的演化趨勢——基于空間分析的視角[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豐;國涓;高鐵梅;;碳減排政策、效率與經濟平衡增長[A];21世紀數(shù)量經濟學(第14卷)[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肖濤;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2 紀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碳博弈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常征;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脈分析[D];復旦大學;2012年
4 朱德進;基于技術差距的中國地區(qū)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5 樊星;中國碳排放測算分析與減排路徑選擇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姚西龍;技術創(chuàng)新對工業(yè)碳強度的影響測度及減排路徑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李根;我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能耗強度變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遠;我國能源與化工產業(yè)的環(huán)境影響及其規(guī)制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楊海艷;從國際貿易角度看碳關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李武;基于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陳藝宏;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變動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5 何明;基于環(huán)境保護投資的可持續(xù)增長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6 杜克銳;要素市場扭曲抑制了我國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嗎?[D];山東大學;2012年
7 遠萌;1997-2010年中國入境旅游碳排放估算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煜;能源消耗、碳排放與經濟可持續(xù)增長[D];南京財經大學;2012年
9 邢世琦;我國省際碳排放強度隨機收斂性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2年
10 劉興海;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減排潛力與減排成本的實證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丹潤;李靜;;環(huán)境約束下的中國省區(qū)效率差異研究:1990—2006[J];財貿研究;2009年01期
2 張雷;;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區(qū)域格局變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李靜;程丹潤;;中國區(qū)域環(huán)境效率差異及演進規(guī)律研究——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的分析[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8年11期
4 王治平;;我國能源價格與能源效率變動關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年03期
5 李詠濤;李峰;;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的庫茲涅茨曲線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02期
6 韓玉軍;陸e,
本文編號:14477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4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