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目標的調整
本文關鍵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目標的調整 出處:《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鄧小平 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經(jīng)濟目標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就國際來看,朝鮮戰(zhàn)爭、臺灣海峽危機、中蘇邊界沖突等嚴峻的國際形勢,使得中國必須加快工業(yè)化的步伐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和統(tǒng)一;就國內(nèi)來看,我們選擇了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它可以保證我們的發(fā)展速度、發(fā)展效益要比資本主義好,可以趕上和超過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可以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生活。因此,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chǎn)黨各級領導干部始終存在著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的緊迫心情和強烈愿望,這種愿望在1978年以前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計劃和發(fā)展目標過高,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經(jīng)濟運行中的"供給約束型"。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制定階段性經(jīng)濟發(fā)展目標,對于避免和減輕因"急于求成"而導致的經(jīng)濟波動就十分重要。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Korean War,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the borde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sever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made it necessary for China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re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Domestically, we have chosen a socialist system superior to that of capitalism, which can ensure our speed of development,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an capitalism, and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people can get rid of poverty and live a rich life. Therefore, the ruling leading cadres of the CPC at all levels have always had an urgent mood and strong desire to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1978, this desire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excessive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supply-constrained type" i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emancipating the mi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lay down the objective of s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stically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caused by "striving for succes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產(chǎn)業(yè)結構演變中的大國因素研究”(11BJL01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124;A849
【正文快照】: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大國,一方面繼續(xù)面臨著來自外部世界對國家安全和統(tǒng)一的威脅;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的經(jīng)濟落后狀況制約著中國的發(fā)展,在這種情形下,如何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趕上和超過世界發(fā)達國家,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而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趙美嵐;黎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概念的典范創(chuàng)造——以鄧小平“小康”概念的形成過程為分析范本[J];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大剛,劉峰,劉衛(wèi)儒;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3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4 袁銀枝;淺談制度主客體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5 余松;試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阿壩師專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6 王玉瓊;《共產(chǎn)黨宣言》的真實價值[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7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8 鄭文瑜;試論學分制條件下如何加強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9 李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淺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10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王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政協(xié)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jīng)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李曦輝;;科學發(fā)展觀、微觀經(jīng)濟理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黃萍;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7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8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靜;大學生大愛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許春艷;未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樊新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統(tǒng)分結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10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黎康;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方式[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刊編輯部;解放思想 大膽探索[J];廣西農(nóng)村金融研究;1992年05期
2 周正藏;論進一步解放思想[J];科學社會主義;1992年04期
3 徐信科;論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性[J];大慶社會科學;1999年S1期
4 彭紹昌,覃碩學;解放思想的方法論[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5 戴嘉寶;對鄧小平理論精髓的認識[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3期
6 談毅;;不斷解放思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J];南方論刊;2002年03期
7 劉國新;評解放思想“二重性”說[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8 王卿;當前進一步解放思想需要繼續(xù)破除哪些思想障礙?[J];領導之友;1993年01期
9 王正萍;論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統(tǒng)一[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3年02期
10 曹長盛;;發(fā)揚馬克思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紀念馬克思逝世110周年[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權;;真理標準討論對當前新形勢下解放思想的啟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孟繼群;;鄧小平的改革觀——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A];研究領導科學 實現(xiàn)科學領導[C];2008年
3 蔡曉東;潘紹龍;;解放思想的“宣言書”——重讀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的感悟[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潘長久;;解放思想 提高認識 正確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A];思想政治工作論文集[C];2001年
5 吳靜霞;;略論鄧小平的辯證統(tǒng)一思想[A];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孔祥文;;鄧小平理論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葉敦平;;鄧小平同志與實事求是[A];百年偉人光百代——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4年
8 王檜林;;閉幕詞[A];毛澤東鄧小平與現(xiàn)代中國——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與中共永定縣委、永定縣人民政府聯(lián)合召開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術討論會重要講話與論文選集[C];1993年
9 陳勝云;;以人為本: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底蘊[A];上海市社聯(lián)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會議資料匯編[C];2004年
10 祝瑞開;;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思想內(nèi)涵[A];百年偉人光百代——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國權;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tǒng)一思想[N];解放日報;2002年
2 袁糧鋼;緬懷偉人言猶在耳解放思想續(xù)寫輝煌[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3 本報評論員;把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作為立足點[N];嘉興日報;2008年
4 通訊員 劉建湘邋記者 張繭;海內(nèi)外專家來湘交流毛澤東思想研究成果[N];湖南日報;2008年
5 鄒如龍;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解放思想[N];貴陽日報;2009年
6 中共休寧縣委;解放思想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體現(xiàn)[N];黃山日報;2009年
7 羅軍生;解放思想是萬事之先[N];江西日報;2002年
8 懷化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李軍;關鍵是依靠群眾[N];湖南日報;2008年
9 辛國慶;解放思想是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的內(nèi)在要求和精神動力[N];中國民航報;2005年
10 王曉河;“我要群眾”[N];人民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和水;鄧小平人的解放和發(fā)展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2 王炳林;鄧小平理論與中共黨史學[D];北京師范大學;2000年
3 崔曉暉;意識形態(tài)認同: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社會整合的思想基礎[D];吉林大學;2008年
4 姚軍;奮斗論[D];蘇州大學;2011年
5 溫美平;中國共產(chǎn)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曉麗;普通高等學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張洋;論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從馬克思到鄧小平[D];復旦大學;2011年
8 周樹輝;毛澤東的蘇聯(lián)(俄)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9 鄭偉;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哲學思考及其發(fā)展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張春靜;現(xiàn)實之路—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峰;鄧小平新時期反對教條主義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2 賈幸泰;論科學執(zhí)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3 馮秀清;鄧小平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路線的理論及其發(fā)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范曉麗;鄧小平對實事求是的理論貢獻與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通;鄧小平在撥亂反正中的歷史作用[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3年
6 喬增正;鄧小平?jīng)Q策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林中;論鄧小平理論的哲學意蘊[D];黑龍江大學;2007年
8 王景昆;鄧小平的軟實力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王慧娟;鄧小平對中共執(zhí)政規(guī)律的探索研究(1978-1997)[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白海燕;鄧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理論及其價值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392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3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