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zhì)重現(xiàn):論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的創(chuàng)意實質(zhì)及緣起
本文選題:文化產(chǎn)業(yè) +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 ; 參考:《東岳論叢》2014年10期
【摘要】:文化產(chǎn)業(yè)又稱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意毫無疑問是文化產(chǎn)業(yè)的靈魂。然而,就在文化產(chǎn)業(yè)標榜創(chuàng)意的同時,大量文化產(chǎn)品卻是通過對舊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組合,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異質(zhì)重現(xiàn)的消費景觀。表面上,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幅全新的面相,然而它只不過是一些舊有的人物、風格、場景和意味的再現(xiàn)。具體來說,文化產(chǎn)業(yè)主要通過借用、挪移和拼貼三種方法來進行文化產(chǎn)品的開發(fā),并以異質(zhì)重現(xiàn)來掩蓋抄襲的面目。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與后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斷裂和語言的斷裂密切相關。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is also called 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ity is undoubtedly the soul of cultural industr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re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the old elements, create a heterogeneous and reproducible consumption landscape. On the surfa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resent a new face, but it is merely a reappearance of old characters, styles, scenes and meanings. Specifically, cultural industry mainly through borrowing, moving and collage three methods to develop 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cover up the face of plagiarism by heterogeneous reproduction. The reason for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reakage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post-modern society.
【作者單位】: 衡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分類號】:G1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興明;;從消費關系座架看文學經(jīng)典的商業(yè)擴張[J];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01期
2 田明;;解析“光暈”:本雅明經(jīng)驗建構的原理[J];學術研究;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秋香;季中揚;;文學經(jīng)典危機及其論爭述評[J];電影文學;2007年19期
2 高淮生;;關于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的人文精神建構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8年14期
3 王文松;;現(xiàn)代性倫理訴說之難——彭浩翔電影《破事兒》解讀[J];電影評介;2009年04期
4 王小英;;網(wǎng)絡小說的多樣化傳播研究——兼論網(wǎng)絡小說經(jīng)典化的可能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5 楊增和;;消費文化機制下文學經(jīng)典話語權的嬗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季中揚;;文學經(jīng)典危機與文學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7 房偉;;新時期文學經(jīng)典化的方法與路徑[J];南方文壇;2012年02期
8 王健;;后經(jīng)典時代:經(jīng)典生產(chǎn)機制的失落與經(jīng)典的失序[J];蘭州學刊;2013年02期
9 王琦;;走出經(jīng)典的迷霧——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經(jīng)典論爭的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10 郭明浩;;孔子“述而不作”與經(jīng)典傳承[J];社科縱橫;201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鐘琛;消費文化語境中的“媒介文學事件”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梁昭;民歌傳唱與文化書寫[D];四川大學;2007年
3 王健;“經(jīng)典焦慮癥”透視——“后文學”視野中的“經(jīng)典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凡;我國近年來婚戀題材暢銷小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2 孫丹;當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經(jīng)典問題[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明浩;“述而不作”與中國闡釋學[D];湖北民族學院;2011年
4 徐靜靜;論《史萊克》系列中的戲仿[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政勇;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下的休閑文學[D];揚州大學;2007年
6 陳芬;“故事新編”:現(xiàn)當代文學經(jīng)典的當下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耕野;文學寫作真誠論批判[D];吉林大學;2009年
8 閆歡;話語權力與文學經(jīng)典建構[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郭敏;讀圖時代:文學魅力長存[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玲;消費文化語境中張愛玲及其作品傳播現(xiàn)象的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建軍;;薛松的拼貼[J];市場周刊(藝術財經(jīng));2012年01期
2 蘭寧;;木板拼貼畫的自然美[J];美術大觀;1998年03期
3 王少良;;論戲劇中的拼貼[J];青年文學家;2007年04期
4 周湄;;僭越邊界:黃s刺閿暗墓勰釔刺鵞J];山花;2012年09期
5 彼得·布魯克,張大川;戲劇是重新拼貼的世界地圖[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楊麗娟;馬衛(wèi)星;;從對“拼貼”樣式的分析看校園音樂劇《如此網(wǎng)吧》的創(chuàng)作[J];藝術研究;2005年04期
7 蔡沙;;拼貼的《山水》[J];裝飾;2009年09期
8 星池;;拼貼[J];中華手工;2013年10期
9 ;一半是青春 一半是滄桑[J];晚報文萃;2008年06期
10 王燕妮;;圖像的時空聯(lián)系——關于霍克尼拼貼藝術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2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馮毅;服裝拼貼 設計一瞥[N];中國紡織報;2002年
2 呂寧邋孫行之;拼貼畫走入新世紀[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徐璐明 實習生 孫怡楓;爭議“拼貼照片”,不按快門,,就不算攝影?[N];文匯報;2013年
4 深圳商報記者 劉瓊;“廢品”變身“藝術品”[N];深圳商報;2010年
5 王霞;由搞怪和噱頭拼貼而成的喜劇[N];文藝報;2014年
6 黃杰云;拼貼一幅“畫中畫”[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7 干瑋;記憶、拼貼、言說[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蘇鵬;四步制作精美的宣傳海報[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9 賀紹俊;拼貼的現(xiàn)代審美意義[N];文藝報;2001年
10 姜s
本文編號:1909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whjj/190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