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恢復中救助力度對恢復速度支撐的過程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05:56
為提升災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政府提出"加速災后恢復速度,提前完成恢復重建"任務。然而災后恢復速度的提高與災后救助力度關系密切,在制定"提前完成"的目標時,也需要考慮自身經濟發(fā)展水平與資金預算能否支撐目標的實現。為此,該文以武漢市2016年7月6日期間暴雨洪澇災害對各行業(yè)造成的直接損失為基礎,建立符合經濟學機理的間接經濟損失動態(tài)評估模型,并以間接經濟損失為中間紐帶,構建7種恢復速度目標與災后救助資金之間的定量關系,評估"提前完成"所需救助資金及其對恢復過程的動態(tài)影響。結果顯示:①恢復重建目標由提前兩個月(10%)完成提高至九個月(50%),救助資金將由5.4億增加至110.1億元,增加近20倍。但當目標提前五個月(30%)起,武漢市經濟系統(tǒng)受益于救助資金,其防災減災能力將得到可持續(xù)性的提高。②武漢市政府140億實際防洪救助投資使此次災后恢復時間由一年半提前至半年,對減小隱藏于產業(yè)關聯背后的間接損失、提高經濟恢復能力作用顯著。結果表明恢復速度不僅是時間概念,更存在力度概念,在追求恢復速度的同時,應結合救助資金預算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制定合理、高效的災后恢復重建目標,保證救助力度能夠支撐這一目標...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1 評估模型
1.1 災后生產容量與生產瓶頸
1.2 存貨需求
1.3 最終需求總和
2 實證案例
2.1 數據來源及處理
2.2 不同災后恢復目標與救助力度定量關系評估結果
2.3 不同恢復目標下承災體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評估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重建資金與效率角度定量評估災后經濟恢復力的變化——以武漢市“2016.07.06”暴雨洪澇災害為例[J]. 張正濤,李寧,馮介玲,陳曦,劉麗,白扣. 災害學. 2018(04)
[2]2016年洪澇災情綜述[J]. 楊衛(wèi)忠,張葆蔚,符日明. 中國防汛抗旱. 2017(01)
[3]“一帶一路”沿線自然災害分布特征研究[J]. 楊濤,郭琦,肖天貴.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16(10)
[4]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后評價框架體系研究[J]. 楊月巧,遲寶明,胡俊鋒,宴金旭. 災害學. 2014(01)
[5]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區(qū)域洪澇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 張鵬,李寧,吳吉東,劉雪琴,解偉.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06)
[6]震后北川縣泥石流對恢復重建的影響及潛在泥石流發(fā)育度評價[J]. 陳興長,游勇,柳金峰.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0(05)
[7]自然災害災后重建技術及實踐的研究進展[J]. 徐玖平,王鶴. 災害學. 2010(01)
[8]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單豪杰.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10)
[9]災害恢復力研究進展綜述[J]. 劉婧,史培軍,葛怡,王靜愛,呂紅峰. 地球科學進展. 2006(02)
[10]四論災害系統(tǒng)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史培軍. 自然災害學報. 2005(06)
碩士論文
[1]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法的災后重建項目指標體系研究[D]. 鄧世文.西華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66977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1 評估模型
1.1 災后生產容量與生產瓶頸
1.2 存貨需求
1.3 最終需求總和
2 實證案例
2.1 數據來源及處理
2.2 不同災后恢復目標與救助力度定量關系評估結果
2.3 不同恢復目標下承災體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評估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重建資金與效率角度定量評估災后經濟恢復力的變化——以武漢市“2016.07.06”暴雨洪澇災害為例[J]. 張正濤,李寧,馮介玲,陳曦,劉麗,白扣. 災害學. 2018(04)
[2]2016年洪澇災情綜述[J]. 楊衛(wèi)忠,張葆蔚,符日明. 中國防汛抗旱. 2017(01)
[3]“一帶一路”沿線自然災害分布特征研究[J]. 楊濤,郭琦,肖天貴.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16(10)
[4]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后評價框架體系研究[J]. 楊月巧,遲寶明,胡俊鋒,宴金旭. 災害學. 2014(01)
[5]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區(qū)域洪澇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 張鵬,李寧,吳吉東,劉雪琴,解偉.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06)
[6]震后北川縣泥石流對恢復重建的影響及潛在泥石流發(fā)育度評價[J]. 陳興長,游勇,柳金峰.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0(05)
[7]自然災害災后重建技術及實踐的研究進展[J]. 徐玖平,王鶴. 災害學. 2010(01)
[8]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單豪杰.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10)
[9]災害恢復力研究進展綜述[J]. 劉婧,史培軍,葛怡,王靜愛,呂紅峰. 地球科學進展. 2006(02)
[10]四論災害系統(tǒng)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史培軍. 自然災害學報. 2005(06)
碩士論文
[1]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法的災后重建項目指標體系研究[D]. 鄧世文.西華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669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1669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