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回歸20年經濟發(fā)展歷程及其基本經驗初探
本文選題:香港回歸 + “一國兩制”; 參考:《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香港回歸20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其經濟發(fā)展之路并非坦途,香港在經濟發(fā)展方面最成功的基本經驗就是特區(qū)政府總結的兩點:一是"善用香港的獨特優(yōu)勢";二是"善用內地因素"。在此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內地全力支持與配合。經過20年的發(fā)展,香港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全面轉型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為香港經濟的全面復蘇和繁榮奠定了一個比較扎實的基礎。但與此同時,"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香港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并沒有取得預期的重大突破,這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Hong Kong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20 years since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 but its roa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a smooth one. The most successful basic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wo points concluded by the SAR Government: one is to "make good use of Hong Kong's unique strengths" and the other is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mainland factor". In this proces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mainland to support and cooperate. Aft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s economy have made mor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verall recovery and prosperity of Hong Kong's econom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ractic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Hong Kong has brought about some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fact that Hong Kong has not made the expected major breakthroug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
【基金】: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之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2016XCB0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F1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俊良;;圍繞香港回歸又出新創(chuàng)意 《粵港信息日報》拍賣明年“7·1”廣告[J];廣告大觀;1996年09期
2 范彥;;香港回歸后對內地市場的影響[J];學理論;1997年08期
3 ;雪百年國恥 慶香港回歸[J];價格理論與實踐;1997年06期
4 文武漢;迎接香港回歸后粵港經濟的新發(fā)展[J];價格理論與實踐;1997年06期
5 ;紀念“7.1”香港回歸征文通知[J];經濟地理;1997年01期
6 王德福;香港回歸與河北發(fā)展機遇[J];經濟論壇;1997年11期
7 劉仁忠;歡慶香港回歸[J];中國審計;1997年05期
8 張金堂;詠香港回歸[J];中國審計;1997年09期
9 ;喜迎香港回歸[J];上海財稅;1997年06期
10 張如海;世界邁向新的世紀 香港回歸順理成章[J];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盛舞;;香港回歸十載頌歌[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2 吳秋吟;;慶香港回歸十周年[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3 黃在發(fā);;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4 陳章喜;;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經驗研究[A];港澳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新探索[C];2008年
5 張如海;;從國際國內形勢看香港回歸[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6 郭之恩;;香港印象——海外媒體“香港回歸十周年”報道調查[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楚英;;略談香港回歸的歷程[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8 馮穎紅;;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經驗總結[A];港澳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新探索[C];2008年
9 陳仕玲;;喜迎香港回歸十周年[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10 吳昒;;序言[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栗彥明 劉曉秋;左旗婦聯(lián)實施“香港回歸扶貧項目”碩果豐盈[N];赤峰日報;2007年
2 戚德剛;塞媒體高度評價香港回歸十周年[N];光明日報;2007年
3 肖瓊;市政協(xié)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N];黃石日報;2007年
4 記者 張玉珍;香港回歸扶貧基金助農村婦女致富[N];江西日報;2006年
5 記者 石磊;慶香港回歸10周年郵展在我區(qū)開展[N];喀什日報(漢);2007年
6 記者 劉玉林;我市舉辦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大型圖片展[N];臨汾日報;2007年
7 陳思武;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運作良好[N];人民日報;2007年
8 張治云;香港回歸花報春[N];中國商報;2007年
9 劉旭林 本報記者 劉彬 柴選;各地攝影人喜慶香港回歸十周年[N];中國攝影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孫丁玲;各大媒體聚焦香港回歸十周年[N];中華新聞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希琳;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貢獻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劉若江;“中國模式”的轉型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3 石峰;英國低碳經濟政策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張志敏;我國經濟發(fā)展中防災減災的政治經濟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5 張元碩;論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相互協(xié)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6 劉剛;“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中國西部對外開放路徑選擇[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7 周建雄;孫中山經濟發(fā)展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趙岳陽;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制度優(yōu)勢[D];吉林大學;2012年
9 孫希有;經濟發(fā)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學;2004年
10 劇宇宏;中國綠色經濟發(fā)展的機制與制度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彩貞;關于香港回歸十周年中英新聞報道的批判性語篇對比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2 孟澤龍;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樊嫻;京津冀協(xié)調發(fā)展中的霧霾治理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謝倫盛;廣東省民營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劉賀;石油對外依存度變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6 韓自豪;甘肅省城鎮(zhèn)化水平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分析[D];蘭州財經大學;2015年
7 趙吟曦;朝陽縣在招商引資中政府職能及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8 蔡曉蕾;濟南市歷城區(qū)服務業(yè)轉型升級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9 陳晶;金融發(fā)展與城鎮(zhèn)化水平相關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稆丹;內江市城鎮(zhèn)化與經濟發(fā)展互動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625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6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