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趨同演化——以中國16種典型模式為例
本文選題:區(qū)域經濟 + 發(fā)展模式 ; 參考:《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經濟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由于經濟要素、發(fā)展環(huán)境的不同,不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演化路徑也存在差異。從要素、制度、關系三個維度構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類型劃分的概念框架,根據(jù)三個維度指標的不同組合方式,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劃分為資源—市場—內生型模式等8種類型;并以中國16種典型模式為例,分析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演化及其趨同性。研究表明:1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在路徑依賴和路徑創(chuàng)造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動態(tài)演化。2中國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向更加注重人力資本等無形生產要素、市場力量和外生力量轉變,總體上由"資源—政府—內生型"模式、"資源—政府—外生型"模式、"人力資本—政府—外生型"模式等模式向"人力資本—市場—外生型"模式演變。3中國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趨同性明顯,表現(xiàn)為要素結構、市場化程度、內外生關系的趨同,以及時間和空間的趨同;經過多樣化的發(fā)展和演化過程,各模式間的學習、融合加深,并走向"殊途同歸"。
[Abstract]: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evolu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elements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evolution paths of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lements, instit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dimension indicator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divided into 8 types, such as resource-market-endogenetic model, and the evolution and convergence of eac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re analyzed by taking 16 typical models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1: 1" realizes dynamic evolution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2.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 has chang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human capital, market forces and exogenous forces. In general, the models of "resources-government-endogenous", "resources-government-exogenous" and "human capital-government-exogenous" have evolved to the "human capital, market and exogenous" models.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obvious.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structure of elements,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convergence of time and space.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城市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ZD&016)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3231203400) 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行動計劃”項目(PY2014002)
【分類號】:F1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1年02期
2 張一力;;“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人力資本結構比較研究[J];財貿經濟;2006年06期
3 陸大道;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4 孟召宜;渠愛雪;李紅瑞;;基于文化經濟共同演化視角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比較研究——以江蘇省豐縣、昆山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5 尹貽梅;劉志高;劉衛(wèi)東;;路徑依賴理論及其地方經濟發(fā)展隱喻[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溫州模式”的轉型與發(fā)展——“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戰(zhàn)略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6年06期
7 齊元靜;楊宇;金鳳君;;中國經濟發(fā)展階段及其時空格局演變特征[J];地理學報;2013年04期
8 劉云剛;葉清露;;區(qū)域發(fā)展中的路徑創(chuàng)造和尺度政治——對廣東惠州發(fā)展歷程的解讀[J];地理科學;2013年09期
9 陳建軍;中國的轉軌經濟與江浙模式[J];江海學刊;2000年06期
10 洪銀興;陳寶敏;;蘇南模式的演進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J];經濟學動態(tài);200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櫻;我國區(qū)域發(fā)展模式的比較與評價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三良;;“國進民退”論:數(shù)據(jù)內外之辨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曹明貴;黃新華;;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8期
3 嚴忠;李偉軍;陸磊;;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協(xié)整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郭敬生;;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權利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王加益;;我國民營中小型體育用品制造業(yè)產業(yè)集群發(fā)展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6 彭榮勝;;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河南省城市化進程實證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7年01期
7 彭榮勝;;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J];商業(yè)研究;2009年07期
8 陳月英;趙海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qū)域經濟分異研究綜述與展望[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8期
9 王燕杰;;我國經濟增長多因素模型實證研究——基于主成分回歸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郭淑芬;;論資源型區(qū)域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特殊性[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積累與技術進步——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檢驗[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肖金成;歐陽慧;黃征學;;優(yōu)化我國國土空間開發(fā)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1-2012)[C];2012年
3 李勛來;;制度變遷及其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愉心;;沿海地區(qū)發(fā)展模式對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借鑒[A];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與管理現(xiàn)代化研討會暨中國企業(yè)管理研究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劉憲;;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8)[C];2009年
6 劉憲;;勞動者報酬下降、技術進步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A];中國經濟60年 道路、模式與發(fā)展: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9年
7 胡永剛;;體制變革中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型與實證分析[A];2004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邵帥;楊莉莉;齊中英;;能源開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與能源型地區(qū)經濟增長:理論解釋與實證分析[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沈玉芳;;當代西方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對我國的思考[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蒲春玲;;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的生產要素貢獻分析[A];中國青年農業(yè)科學學術年報[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文正;人力資本積累、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與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 尹明;汽車產業(yè)成長影響變量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馬汴京;我國地區(qū)經濟差距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經濟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旭亮;從本地市場到新國際勞動分工[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丘國強;外國直接投資(FDI)對中美宏觀經濟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紅;江西森林公園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陳輝;我國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差異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劉津汝;制度變遷下的技術進步與區(qū)域經濟增長[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李常理;轉型時期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顧r,
本文編號:2020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02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