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特征及時空演變
本文選題:經濟發(fā)展 + 特征; 參考:《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中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取得長足進步,日益成為全球經濟格局的新興增長區(qū)域.本文基于統(tǒng)計數據與文獻資料,分析近20年中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特征及時空演變過程,并探討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結果表明:1)近20年中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停滯和衰退階段(1991—1995年)、復蘇階段(1996—2000年)和穩(wěn)定增長階段(2001年以后);2)中亞地區(qū)經濟規(guī)模取得了較快增長,但由于各國能源資源條件差異和產業(yè)、經濟政策的不同,導致區(qū)域間經濟發(fā)展的時空差異;3)中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國際能源價格、區(qū)域市場經濟改革、豐富的自然資源保障和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共同影響.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emerging growth reg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space-time evolution in Central Asia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 has mainly experienced stagnation and recession stage 1991-1995, recovery stage 1996-2000) and stable growth stage (after 2001) the economic scale of Central Asia region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rapid growth.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energy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policie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is has led to the space-tim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sia is mainly affected by high international energy prices and the reform of the regional market economy.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guarantee and relatively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together.
【作者單位】: 四川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頭屯河區(qū))統(tǒng)計局;
【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2010DFA92720-07)資助
【分類號】:F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玉宇;中亞五國當前經濟形勢及發(fā)展趨勢[J];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1年04期
2 姚大學,王澤壯;中亞五國經濟發(fā)展模式[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年06期
3 胡紅萍;中亞國家經濟形勢分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年10期
4 保建云;;中亞五國的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發(fā)展及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前景分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年06期
5 鄧銘江;龍愛華;章毅;李湘權;雷雨;;中亞五國水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評價[J];地球科學進展;2010年12期
6 王嘎;試論中亞五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社會結構分化[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06期
7 崔炳強;;中亞國家經濟發(fā)展形勢與經濟格局分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8 夏永久;朱喜鋼;儲金龍;;安徽省區(qū)域經濟格局時空演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年04期
9 孫霞;;中亞能源地緣戰(zhàn)略格局與多邊能源合作[J];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05期
10 鐘業(yè)喜;陸玉麒;;紅三角經濟圈縣域經濟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志;焦華富;郇恒飛;;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發(fā)展差異演變特征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1期
2 羅金山;;我國與中亞地區(qū)電力合作前景[J];電力技術經濟;2009年04期
3 杜德斌;馮春萍;;中國的世界地理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年12期
4 張新花;何倫志;;中亞能源合作博弈及中國對策分析[J];東南亞縱橫;2009年07期
5 姚大學,王澤壯;中亞五國經濟發(fā)展模式[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年06期
6 李新英;;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影響中國新疆與中亞經貿的外部因素變化[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年05期
7 龍愛華;鄧銘江;李湘權;章毅;雷雨;;哈薩克斯坦水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J];地球科學進展;2010年12期
8 林治華;;“顏色革命”爆發(fā)的經濟學分析——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轉軌經濟比較[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01期
9 張養(yǎng)志;鄭國富;;中亞五國經濟體制轉軌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01期
10 楊恕;曾向紅;;中亞各國制度變遷的政治文化動因[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道明;阿塞拜疆在歐亞格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2 鐘業(yè)喜;基于可達性的江蘇省城市空間格局演變定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軍;新疆對外貿易結構優(yōu)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4 馬斌;冷戰(zhàn)后美國對中亞援助政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5 焦一強;吉爾吉斯斯坦政治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新花;中國的中亞能源策略[D];新疆大學;2009年
7 畢燕茹;中國與中亞國家產業(yè)合作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8 董傳嶺;資源環(huán)境約束下的中部地區(qū)縣域經濟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李冉;里海—中亞天然氣管道外交博弈研究[D];外交學院;2013年
10 阮氏明月(NGUYEN THI MINH NGUYET);中國區(qū)域發(fā)展政策及其對越南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和借鑒[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天翔;美國與獨聯(lián)體諸國“顏色革命”[D];河南大學;2011年
2 沈亮;中亞地區(qū)化工領域總承包項目管理模式及風險特點[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3 賈蕾;江蘇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何娟;中國與土庫曼斯坦能源合作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董洪樂;中亞地區(qū)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王欣;論外交在中國能源合作中的作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明碩;新疆邊境貿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群濤;中國與中亞區(qū)域合作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胡曙虹;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及空間結構優(yōu)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樹亮;“9·11”事件后美國中亞政策對中國西北地區(qū)安全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偉;;長江經濟帶區(qū)域經濟差異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6年02期
2 唐偉;鐘祥浩;;成都都市圈縣域經濟時空差異及空間結構演變[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7期
3 王殿穎;文傳浩;馬文斌;;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的區(qū)域差異時空演變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4 魏曉峰;吳健平;;基于ArcGIS的空間自相關分析模塊的開發(fā)與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年06期
5 曾向紅;楊恕;;歐盟的中亞援助實踐研究——以向歐洲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國家間(INOGATE)項目為例[J];東北亞論壇;2008年03期
6 程傳林;淺析日本的中亞外交[J];當代亞太;2005年01期
7 閻坤;于樹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及影響因素的國際經驗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08年01期
8 西獻新;王良健;;泛珠三角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的因素分解[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年05期
9 段進軍;從地緣政治角度論冷戰(zhàn)后資源的戰(zhàn)略地位——以石油和水資源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0年02期
10 胡良民,苗長虹,喬家君;河南省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及其時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疆濤;俄羅斯對中亞政策的演變[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曉燕;香港經濟發(fā)展特征綜述[J];嘉應大學學報;1997年05期
2 雷興長,李俊霞;世紀之交的世界經濟發(fā)展特征[J];甘肅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3 王曉梅;;河南省民營經濟發(fā)展特征及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年04期
4 趙溫強;;淺析仁懷經濟發(fā)展特征[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2年06期
5 陳永奇;沿海八省市經濟發(fā)展特征變化的比較[J];上海統(tǒng)計;1999年05期
6 張珍花,路正南;論知識經濟下經濟安全評估及策略[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7 郝思軍;杭許輝;;江蘇沿江八市開放型經濟發(fā)展特征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7年07期
8 李曉江,王緝憲;航空港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特征[J];國外城市規(guī)劃;2001年02期
9 丁興爍;蘇浙粵民營經濟GDP估算與比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10 李輝;闞興龍;;澳門回歸后經濟發(fā)展特征研究[J];江蘇商論;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宓世衡;;佛得角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特征[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四輯——亞非葡語國家發(fā)展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王金海邋劉文寧;兩字之變:體現經濟發(fā)展特征[N];工人日報;2007年
2 本報評論員;審時度勢 堅定信心[N];新華日報;2013年
3 記者 才讓本;努力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N];海南報;2014年
4 劉輝 本報記者 楊麗娟;中山區(qū)總部經濟乘“東風”[N];遼寧日報;2006年
5 馬積生;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特征與市場經濟地位[N];中國企業(yè)報;2004年
6 李國新;產業(yè)格局大調整的新命題[N];中山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楊友明;襄樊啟示錄[N];學習時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瑩瑩;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影響及與實體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69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87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