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性視角下中國農村居民減貧效應研究——基于FGT貧困指數的分解新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8-06 23:16
在我國即將完成脫貧攻堅背景下,異質性在居民減貧并防返貧進程中逐漸起到關鍵作用。本文通過反事實分析法將收入分布變遷分解為均值、方差以及殘差三種變化,進而將其引入貧困分解中,對我國農村及區(qū)域貧困進行分解。研究表明,引入收入分布變遷貧困分解結果具有穩(wěn)健性,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效應與離散效應存在非對稱性,提高收入已不足以彌補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貧困加深效應,而異質效應和離散效應間存在對稱性,居民異質性在減貧進程中逐漸起到關鍵作用。同時從區(qū)域視角看,東部區(qū)域異質效應減貧效果明顯高于增長效應;中部區(qū)域增長效應和異質效應均具有顯著減貧效果;而西南區(qū)域增長效應的減貧效果最顯著。
【文章來源】:統(tǒng)計研究.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2 頁
【部分圖文】:
2006-2015年收入分布變遷分解
將收入分布變遷因素引入貧困指數分解可知,收入增長的減貧效應逐漸減弱,但異質性的減貧效應逐漸增強,并逐漸成為減貧的關鍵性因素。為了進一步檢驗引入收入分布變遷因素的貧困分解方法的穩(wěn)健性,本文將從區(qū)域視角驗證居民異質性減貧的作用效果。從表4可以看出,對于東部區(qū)域,收入的增長效應能降低貧困,其中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增長效應降低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效果更好,而降低貧困發(fā)生率效果減弱,意味著提高東部區(qū)域居民收入水平能夠顯著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離散效應均大于0,意味著隨著收入差距拉大,東部區(qū)域居民貧困進一步加劇,同時東部區(qū)域居民的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加劇程度遠高于貧困發(fā)生率;異質效應則具有顯著的減貧作用,且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作用更強。說明伴隨著收入分布動態(tài)變化,收入的增長效應減貧作用難以彌補收入不平等加劇帶來的貧困加深效應,但異質性的減貧效應卻具有明顯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在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方面,因此為了緩解東部區(qū)域居民貧困,應進一步改善東部貧困居民人口素質和環(huán)境等異質性條件。
本文選取CHNS(1)家庭微觀調查數據研究我國農村居民貧困問題。本文使用的居民收入數據均按照2015年消費價格指數(CPI)予以調整,并采用國內2010年貧困標準,在刻畫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分布現狀的基礎上(見圖1)進一步探索我國農村居民貧困狀態(tài)及成因。本文基于Jenkins和Kerm(2005)的反事實分解方法,估算了CHNS數據2006-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凈收入的非參數核密度分解。圖2是概率密度曲線的形式,根據CHNS數據的反事實收入變量構造的均值變化、方差變化和殘差變化進行擬合。從結果可以看出,均值變化依然起到主導作用,方差變化和殘差變化幾乎對等。此外,均值變化和殘差變化使得收入呈現正向變化,而方差變化則使收入呈現負向變化。在均值、方差和殘差變化共同作用下,收入密度波峰逐漸左移,說明方差負向作用呈現擴大趨勢,收入的均值效應逐漸彌補不了方差效應帶來的負向作用,而殘差變化則向右移?梢酝茰y,如果收入分布變遷確實能夠影響貧困,那么只關注收入增長和收入差距可能并不全面,因為殘差效應在收入分布變遷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從收入分布變遷的整體特征中重新思考貧困問題。
本文編號:3326668
【文章來源】:統(tǒng)計研究.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2 頁
【部分圖文】:
2006-2015年收入分布變遷分解
將收入分布變遷因素引入貧困指數分解可知,收入增長的減貧效應逐漸減弱,但異質性的減貧效應逐漸增強,并逐漸成為減貧的關鍵性因素。為了進一步檢驗引入收入分布變遷因素的貧困分解方法的穩(wěn)健性,本文將從區(qū)域視角驗證居民異質性減貧的作用效果。從表4可以看出,對于東部區(qū)域,收入的增長效應能降低貧困,其中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增長效應降低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效果更好,而降低貧困發(fā)生率效果減弱,意味著提高東部區(qū)域居民收入水平能夠顯著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離散效應均大于0,意味著隨著收入差距拉大,東部區(qū)域居民貧困進一步加劇,同時東部區(qū)域居民的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加劇程度遠高于貧困發(fā)生率;異質效應則具有顯著的減貧作用,且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作用更強。說明伴隨著收入分布動態(tài)變化,收入的增長效應減貧作用難以彌補收入不平等加劇帶來的貧困加深效應,但異質性的減貧效應卻具有明顯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在降低貧困深度和強度方面,因此為了緩解東部區(qū)域居民貧困,應進一步改善東部貧困居民人口素質和環(huán)境等異質性條件。
本文選取CHNS(1)家庭微觀調查數據研究我國農村居民貧困問題。本文使用的居民收入數據均按照2015年消費價格指數(CPI)予以調整,并采用國內2010年貧困標準,在刻畫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分布現狀的基礎上(見圖1)進一步探索我國農村居民貧困狀態(tài)及成因。本文基于Jenkins和Kerm(2005)的反事實分解方法,估算了CHNS數據2006-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凈收入的非參數核密度分解。圖2是概率密度曲線的形式,根據CHNS數據的反事實收入變量構造的均值變化、方差變化和殘差變化進行擬合。從結果可以看出,均值變化依然起到主導作用,方差變化和殘差變化幾乎對等。此外,均值變化和殘差變化使得收入呈現正向變化,而方差變化則使收入呈現負向變化。在均值、方差和殘差變化共同作用下,收入密度波峰逐漸左移,說明方差負向作用呈現擴大趨勢,收入的均值效應逐漸彌補不了方差效應帶來的負向作用,而殘差變化則向右移?梢酝茰y,如果收入分布變遷確實能夠影響貧困,那么只關注收入增長和收入差距可能并不全面,因為殘差效應在收入分布變遷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從收入分布變遷的整體特征中重新思考貧困問題。
本文編號:33266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266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