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nóng)民市民化過程中社會距離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社會距離效應的分析
本文選題:失地農(nóng)民 切入點:社會交往 出處:《學習與實踐》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社會交往的程度如何與交往對象的選擇對縮小失地農(nóng)民和市民之間的社會距離具有重要意義。運用長沙市失地農(nóng)民市民化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社會交往‘特別是自身在社會交往網(wǎng)絡中的相對地位’對社會距離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與城市居民的社會交往中,其社會距離男性高于女性,普通群眾高于黨員,教育程度、住房滿意度、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社會距離成反比;在和城市居民的社會交往網(wǎng)絡中,相對地位、群際互動影響失地農(nóng)民的社會距離,出現(xiàn)社會交往的"內(nèi)卷化"和"內(nèi)傾性"效應、相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作用的主觀社會距離擴大效應、群內(nèi)交往的社會距離擴大效應和群際交往的社會距離縮減效應。為縮小失地農(nóng)民和市民之間的社會距離,推進失地農(nóng)民的市民化,我們需要建立混合型居住模式,經(jīng)由居住空間規(guī)劃提高積極群際接觸的可能性;加強積極的群際接觸和群際互動,加強市民和失地農(nóng)民的群際互動等。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the landless farmers and the citize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ts relative statu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on social dis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with urban residents, the social distance of 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are higher than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level, housing satisfac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social distance;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urban residents, relative status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 affect the social distance of landless farmers. The "inner" and "introverted"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subjective social distance expansion effect relative to the rol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ppear.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landless farmers and citizens, we need to establish a mixed living mode. The possibility of positive inter-group contact sh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living space, and the positive inter-group contact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group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landless farmers,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中南大學;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有序推進農(nóng)業(yè)轉(zhuǎn)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論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4JZD01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2.82;F32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國顯;中西方社會距離的研究綜述[J];學海;2005年05期
2 史斌;;社會距離:理論爭辯與經(jīng)驗研究[J];城市問題;2009年09期
3 王啟富;史斌;;社會距離理論之概念及其它[J];晉陽學刊;2010年01期
4 胡榮;王曉;;社會資本與城市居民對外來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J];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03期
5 趙凌云;趙文;;差異化的社會距離——論城郊結(jié)合部群體間的社會關系[J];農(nóng)村經(jīng)濟;2013年02期
6 張韻;;溝通與社會認同對社會距離的影響——以港籍大學生與內(nèi)地大學生互動調(diào)查為例[J];青年記者;2013年32期
7 史楠;王刊良;;在線推介激勵中推介雙方社會距離對其行為的影響[J];管理科學;2013年06期
8 盧國顯;;政策意愿及其影響因素: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研究的一個視角[J];南都學壇;2006年05期
9 盧國顯;;市民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一個制度分析(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10 王毅杰;王開慶;韓允;;市民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距離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蔣多;何貴兵;;社會折扣實驗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黃群英;趙玉芳;;想象接觸降低群際威脅感——寬容、感知社會距離、感知沖突的中介作用[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辛素飛;辛自強;;他人社會身份復雜性的激活對其可信性的影響[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郝亞明 編譯;美國社會距離的變遷特點與趨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蔡少蓮;中美拒絕策略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美娥;社會距離對創(chuàng)造性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2 張海輝;不對稱的社會距離——對蘇州市本地人與外地人的關系網(wǎng)絡和社會距離的初步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鄒竹林;80后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尊嚴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吳薇;社會支配傾向與階層刻板印象對社會距離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5 羅啟昱;失地農(nóng)民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實證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6 侯瑋;中國民眾與心理亞健康人群的社會距離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7 韓璐;上海大學生與工作者對不同國別群體社會距離與社會支持意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賀盼;接觸對象特征、接觸程度對社會距離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4年
9 蔣旭玲;遠親勝近鄰[D];西南大學;2013年
10 周曉寧;失地農(nóng)民身份適應過程的研究:社會距離理論視角[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114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