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的內(nèi)質論濰坊風箏的造型藝術特征
【圖文】:
造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為“紙鳶”,故又有“南鷂北鳶”之說!帮L箏”記載“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箏,故名風箏。”此后,“風箏”一詞沿用至今。的民俗文化。風箏的類型多種多樣,主要從結北京、天津、江蘇南通、山東濰坊并稱為中國品物,它不僅像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古代中國多的民藝品物中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對風箏只有兩本風箏圖譜:一本是南宋徽宗的《宣和知所歸。二是孔祥澤等人從日本人手中摹下來芽首先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魯大地上,《韓)居魯山(今山東
《百子圖》宋蘇漢臣畫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528.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代青全;熊菁菁;;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觀念[J];藝術教育;2011年07期
2 林開;;漢代t\0蟬造型與工藝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3 陳希;;追尋20世紀80年代的父親——“第四代”美術家與“第五代”電影人的鄉(xiāng)土情結[J];電影文學;2011年15期
4 劉鉆;曹天慧;;薩滿神靈造型與觀念——薩滿神靈造型的藝術觀[J];文藝評論;2011年07期
5 何海燕;;淺析解構重構造型觀念的演變過程[J];美術向導;2010年02期
6 申尤佳;;試析民間美術的造型與審美[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7 周子強;;改革人體速雕教學 強化造型藝術素養(yǎng)[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8 韋晶;;淺析“畫犬馬難,鬼魅易”之說的嬗變[J];當代藝術;2011年01期
9 江濤;;抽象·純粹與現(xiàn)代——試析蒙德里安新造型主義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1年07期
10 陳志明;;設計專業(yè)基礎素描教學內(nèi)容探析[J];美術向導;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譚麗娟;;試論中小學美術教育設置構成課程的意義[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美術專輯)[C];2006年
2 唐家路;;“福祿壽喜”吉祥觀念及其圖形表現(xiàn)[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史曉明;;克孜爾第81窟須大b媳舊坊某醪窖芯俊媛勖桌急諢南喙匚侍鈁A];龜茲學研究(第一輯)[C];2006年
4 張定虎;;從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藝術語言的拓展態(tài)勢看宜昌鄉(xiāng)村版畫觀念及其規(guī)律[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韓立新;濰坊風箏成功創(chuàng)造三項吉尼斯紀錄[N];濰坊日報;2011年
2 向馨;中國畫不應提倡造型觀念[N];美術報;2004年
3 婁葉;積極推動兩岸同胞互訪旅游[N];中國旅游報;2011年
4 特邀記者 張春梅 通訊員 張希軍 李麗麗;張揚藝術的雙翼[N];濰坊日報;2011年
5 董其中;讀荊兆林的畫[N];山西日報;2000年
6 周峰;孔子九尺有六寸?[N];中國文化報;2006年
7 邵大箴;藝術要服務于大眾[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陳新元;中國畫能輕視造型嗎?[N];美術報;2004年
9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郎紹君;心靜如水 斑斕似錦[N];保定日報;2009年
10 張玉偉 岳青;傳統(tǒng)技藝和美術的保護還缺少什么[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顧迎慶;中國人物畫造型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2 王劍武;中國人物畫的造型與慣例[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3 王彬羽;民間造像匠工賈玉龍造型思維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洋;從文化的內(nèi)質論濰坊風箏的造型藝術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瑛;論濰坊風箏的造型及藝術特性[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3 孫建;濰坊風箏的視覺要素與美學特征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4 田中玉;濰坊風箏運動發(fā)展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鑫;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及其影響[D];山東大學;2011年
6 劉永莎;濰坊風箏運動的傳承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7 滿達;草原獵牧文化中人馬造型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8 鞠盈盈;濰坊風箏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董冰;中國傳統(tǒng)象征性圖式與現(xiàn)代壁畫[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寧;現(xiàn)代青花藝術探索[D];青島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750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67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