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三孔”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的代際差異及啟示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1-21 19:10
【摘要】:無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還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都需要一個載體,遺址博物館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遺址博物館(又稱遺址類博物館)是在古文化遺址上建立起來的,針對該遺址文化進行發(fā)掘、保護、研究、陳列的專門性博物館1,它扮演著見證歷史發(fā)展的角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任務。建立遺址博物館本身就是為了更大程度的保存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歷史傳承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一方面由于遺址博物館本身遺址資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成為國民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越來越多的遺址博物館作為重點旅游項目被開發(fā)出來。但是在全國大興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建設的同時,遺址博物館因其知識要求的專業(yè)性、藏品陳列的靜態(tài)性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原因,面臨著游客滿意度不高、口碑宣傳不好、重游率低下等問題。因此,遺址博物館如何利用自身優(yōu)勢,把博物館搞活,特色鮮明的吸引更多、更廣泛的游客,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直備受關注。 然而,通過對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整理與提煉,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對遺址博物館的研究視角單一,方法多為定性,且無主流研究結論。但是通過對國外文獻的回顧,發(fā)現(xiàn)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fā),對游客的主觀心理和行為展開研究逐漸成為趨勢。 游客感知價值是從游客的角度對旅游地的價值進行評價的研究視角。遺址博物館價值的評價主體是游客,游客主觀的評價將最終決定博物館的吸引力,否則沒有市場的博物館只是一個空殼。因此,本文嘗試將感知價值理論引入到遺址博物館的價值評價體系中,構建遺址博物館感知價值的維度,探討游客對遺址博物館在各個價值維度上的評價。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引入代際變量,尋找不同年代游客感知價值的差異,進而挖掘不同年代的游客利益需求點的共性與差異,從而為遺址博物館更好地吸引不同年代的游客,進而實現(xiàn)與時俱進的管理目標提供建議。 對游客進行代際細分與對游客進行年齡細分其本質是不一樣的。年齡細分只是考慮了游客生理年齡的差異,而代際細分主要考慮的是游客出生年代和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一代人之所以稱之為一代人,不是因為他們有相同的年齡,而是因為他們所共有的社會特征,或者說,使一代人真正成為一代人,主要的不是由于他們的共時性,而是他們的共有性’。因此,代際細分的基本理論假設是:出生于同一時代的人經(jīng)歷過共同的社會、政治、歷史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因此會產(chǎn)生相似的觀念和行為2。本文通過對代際相關理論的梳理,結合本研究的實際需要,將遺址博物館的游客按出生年代劃分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五個群體,并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這五代人的代際特征進行了總結。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1)對顧客感知價值理論進行系統(tǒng)分析與總結,梳理顧客感知價值理論在旅游業(yè)中的運用,對代表性的感知價值量表進行舉例介紹,進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結合遺址博物館的特性,構建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的維度,并識別各維度測量指標。(2)通過實際調研,驗證所構建的曲阜“三孔”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的維度劃分是否合理,分析曲阜“三孔”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在各維度、各測量指標上的現(xiàn)狀。(3)通過對代際相關理論的文獻梳理,介紹國內外常用的代際劃分方法,結合研究實際,設計適合本研究的代際劃分標準。(4)以代際為變量,對曲阜“三孔”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進行對比分析,試圖找出不同代際人群之間感知價值的差異點,進而識別不同游客群體的利益需求點,為曲阜“三孔”乃至整個遺址博物館的人性化、精細化管理建言獻策。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將感知價值理論與遺址博物館的價值評價相結合;選取曲阜“三孔”為案例地,對遺址博物館的感知價值維度進行驗證,將不同年代游客的感知價值進行對比研究,找出他們價值感知上的異同,以更好的針對不同年代的游客進行市場開發(fā)、產(chǎn)品設計和管理;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促進城市發(fā)展以及實現(xiàn)遺址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是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思路與方法、研究內容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創(chuàng)新進行說明和總結。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該部分分別從遺址博物館、代際、游客感知價值三個方面進行文獻的梳理與總結。這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明確遺址博物館的特點,識別游客感知價值的維度以及確定本研究的代際劃分標準。第三部分是研究設計。該部分主要是對學術界現(xiàn)有的游客感知價值實證研究進行介紹,結合前人開發(fā)游客感知價值量表的步驟,構建適合本研究對象的游客感知價值測量量表,并對設計的量表進行預調研,根據(jù)預調研結果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正,形成最終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第四部分是實證分析。首先是對游客的基本信息和感知價值測量指標進行描述性分析。其次,通過因子分析,驗證所構建的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維度劃分的合理性,對各維度進行重新整合。最后,分析不同出生年代的游客在感知價值各維度上的差異性。第五部分是結論與建議。這部分主要是對本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和結論進行總結,進而針對具體的研究對象提出合理建議,最后說明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本研究采取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法。通過文獻研究方法獲得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論基礎與模型;通過深度訪談法明確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問題的維度與細項指標;通過問卷調查法,得到游客對案例地的感知評價以及游客的心理與行為信息、;最后通過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法,挖掘數(shù)據(jù),解讀數(shù)據(jù)。 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1)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由資源價值、價格價值、服務價值、情感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和基礎設施價值六個維度構成。(2)遺址博物館游客感知價值六個維度的重要性依次為文化教育價值、基礎設施價值、價格價值、服務價值、資源價值和情感價值。(3)不同年代出生的游客在文化教育價值、基礎設施價值、價格價值、資源價值和情感價值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服務價值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對有顯著性差異的維度進行組間比較,結果顯示:在文化價值感知上,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高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基礎設施感知上,5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低于70、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6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低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價格價值上,5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低于60、70、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資源價值上,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高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情感價值上,9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顯低于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研究結果均詳細解讀于本研究的結論部分中,其經(jīng)營管理措施被總結在本研究的建議中。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創(chuàng)新點有三個:(1)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并驗證了遺址博物館感知價值的全新維度。(2)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fā),站在游客的角度去研究遺址博物館的價值,并且以代際劃分理論為依據(jù),將國內游客劃分為五代,結合每代人在社會特征上的共有性,從游客感知價值理論出發(fā)對這五代人進行感知價值的對比研究。(3)以曲阜“三孔”遺址博物館為案例地,從游客的層面來重新認識和評價遺址博物館的價值,并引入代際變量,探尋不同年代的游客在遺址博物館感知價值上的認知差異,分析差異何在及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并根據(jù)研究得出的結論提出遺址博物館在經(jīng)營管理和產(chǎn)品開發(fā)上的建議,這是本研究在內容上的一點創(chuàng)新。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269.26
本文編號:2571690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269.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大海,權小妍,曲曉飛;顧客價值及其構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誠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價值及其維度視角[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3 周瑋;黃震方;殷紅衛(wèi);吳麗敏;曹芳東;;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對游客感知價值維度的影響及效應分析——以南京中山陵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4 孫霄;;西安半坡史前文化村陳列布局設想[J];中國博物館;1987年03期
5 孫霄;試論遺址博物館的個性特征[J];中國博物館;1989年04期
6 張行;;遺址博物館的發(fā)展與保護問題的探討[J];中國博物館;1990年01期
7 支運亭;建立皇宮遺址博物館獨特的陳列體系[J];中國博物館;1998年02期
8 楊瑾;遺址博物館的建筑與環(huán)境[J];中國博物館;1999年02期
9 張敏;博物館與旅游[J];中國博物館;2004年01期
10 李鄂權;;關于遺址類博物館傳播功能及相關問題的研究[J];中國博物館;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25716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5716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