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荔波錐狀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全球對比分析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itself and other similar regions. Based on the idea of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uts Libo cone karst in the first three sites of South China Karst into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selects similar and representative regions.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rticle 8 of World Heritage on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history, the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reveal its global significant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bo cone karst has more unique evolution environment and more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ere are more typical cone-shaped karst monomers and more complete geomorphologic combination types, and rare cone-shaped karst forest ecosystems and life records. Libo cone karst is a typical example reflecting the main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ropical-subtropical cone karst, which represents the world heritage value of karst in southern China.
【作者單位】: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基金】:施秉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貴州省科技廳黔科合SY字[2012]3157號) 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黔建景函[2005]111號) 貴州省科學基金項目(黔科合J字[2009]2036號)
【分類號】:P931.5;F59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錚,王瑩,李山,翁桂蘭,宋秀坤;貴州省旅游業(yè)區(qū)位重構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2 王昕;韋杰;胡傳東;;中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11期
3 熊康寧;肖時珍;劉子琦;陳品冬;;“中國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對比分析[J];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安學;彭云;;貴州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水文生態(tài)功能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6期
2 徐勝蘭;;重慶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旅游品牌價值與運營[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0期
3 吳華英;蔣忠誠;羅為群;覃星銘;鄧艷;祁曉凡;;桂林會仙實驗基地石灰土剖面化學組成分布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0期
4 魏媛;喻理飛;;西南喀斯特地區(qū)構樹苗木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1期
5 霍斯佳;范文靜;孫克勤;;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以重慶武隆喀斯特地貌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6 龍本樓;張繼輝;;黃平縣石漠化現(xiàn)狀、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討[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年22期
7 彭曉馨,聶宗平;畢節(jié)地區(qū)竹蓀生產及其生態(tài)化栽培的初步研究[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2年03期
8 譚艷薇;甘巧林;;廣東省旅游區(qū)位實證研究——兼析旅游區(qū)位重構[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何慧;王心源;張廣勝;陸應誠;;巢湖北山紫微洞發(fā)育特征及成因分析[J];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10 蘇維詞;貴州喀斯特地區(qū)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護[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潘康;李志中;聶朝俊;謝家雍;李恪信;;貴州石漠化防治對策研究[A];貴州省軟科學研究論文選編(2001—2004)[C];2005年
2 熊康寧;肖時珍;陳品冬;;中國南方喀斯特及錐狀喀斯特遺產價值的全球對比分析[A];第六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yè)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熊康寧;肖時珍;陳品冬;;中國南方喀斯特與貴州錐狀喀斯特遺產價值的全球對比分析[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C];2009年
4 蘇維詞;;貴州山區(qū)主要珍稀觀賞植物物種多樣性受,F(xiàn)狀成因及持續(xù)利用對策[A];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第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覃文更;;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單性木蘭群落調查及其保護對策[A];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Ⅵ—第六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郝帥帥;;旅游區(qū)位理論研究[A];區(qū)域旅游:創(chuàng)新與轉型——第十四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南國際旅游島大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楊強;;蒙江流域黃花寨水電站右岸巖溶滲漏問題研究[A];貴州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秉略;;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復技術措施及調查方法[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9分會場:中國西部生態(tài)林業(yè)和民生林業(yè)與科技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寵;雪峰陸內構造系統(tǒng)逆沖推滑體系[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柏方敏;洞庭湖區(qū)不同防護林的生態(tài)功能及生態(tài)影響評價[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3 陳偉海;重慶武隆喀斯特地質遺跡評價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蒲俊兵;重慶市地下河發(fā)育、分布的控制機制及水文地球化學區(qū)域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夏凱生;烏江下游巖溶地貌形態(tài)、發(fā)育與演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曾成;濕亞熱帶巖溶系統(tǒng)水文水化學對不同土地利用的響應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7 丁訪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研究標準體系構建[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1年
8 喬偉;礦井深部裂隙巖溶富水規(guī)律及底板突水危險性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9 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對土壤生態(tài)功能影響[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王新凱;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錚;構樹和桑樹對聚乙二醇誘導的干旱以及低磷的生理響應[D];江蘇大學;2010年
2 馬銘嘉;云南普者黑巖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質資源開發(fā)[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向志勇;邵陽縣石漠化區(qū)不同植被恢復模式生物量及營養(yǎng)元素分布[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4 趙娜;冀北山地華北落葉松人工林與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穩(wěn)定性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王云;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古巖溶表生期演化模擬與油氣儲層形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6 張軍以;貴州典型喀斯特峰叢洼地水土資源匹配結構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佳音;重慶巖溶槽谷區(qū)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塊生產的對比分析[D];西南大學;2011年
8 李清艷;巖溶森林區(qū)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碳匯效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周超;旅游洞穴系統(tǒng)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及運移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翟心心;巖溶區(qū)土壤CO_2濃度和土壤酶活性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關系[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必虎;俞曦;黨寧;;中國主題景區(qū)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基于國家A級旅游區(qū)(點)的統(tǒng)計[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年01期
2 尹國蔚;;世界遺產空間分布的統(tǒng)計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年04期
3 周侗;龍毅;湯國安;胡雷地;;面向集聚分布空間數(shù)據(jù)的混合式索引方法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年01期
4 王瑛,王錚;旅游業(yè)區(qū)位分析——以云南為例[J];地理學報;2000年03期
5 朱誠,俞錦標,趙寧曦,李剛,吳承照;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觀特色[J];地理學報;2000年06期
6 鄭度;歐陽;周成虎;;對自然地理區(qū)劃方法的認識與思考[J];地理學報;2008年06期
7 楊效忠;張捷;烏鐵紅;;跨界旅游區(qū)的組織網絡結構與合作模型——以大別山天堂寨為例[J];地理學報;2009年08期
8 張捷,都金康,周寅康,,張思彥,潘冰;自然觀光旅游地客源市場的空間結構研究——以九寨溝及比較風景區(qū)為例[J];地理學報;1999年04期
9 劉鋒;旅游地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回顧[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10 吳必虎;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陽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徐興 資敏;[N];中國環(huán)境報;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娜;田述軍;;“中國南方喀斯特”貴州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與管理[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2 楊琴;周忠發(fā);;3S技術與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邊界認定的科學性探討——以“中國南方喀斯特”荔波提名地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唐云江;;世界遺產的一點缺憾[J];科學世界;2005年07期
4 杜輝 ,趙建章;世界自然遺產——黃龍自然保護區(qū)[J];人與生物圈;1999年02期
5 劉明;趙永濤;于慧;馬月偉;;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生態(tài)旅游探討[J];山地學報;2010年03期
6 劉許生;;]\0山“聲”動地球之路[J];國土資源導刊;2010年09期
7 云田;;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J];人與生物圈;1996年02期
8 周年興;林振山;黃震方;潘剛;;世界自然遺產地面臨的威脅及中國的保護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8年01期
9 李暉;李志英;李國彥;楊樹華;;怒江流域中段經濟發(fā)展預測[J];經濟地理;2006年S1期
10 河口;;宛如外星世界的小島[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文浩;趙科科;;勿“東施效顰”——淺析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原住民搬遷問題[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品冬;;茂蘭錐狀喀斯特生態(tài)旅游SWOT分析[A];第六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yè)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應祥;馮慶;;《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喜與憂?[A];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于慧;趙永濤;羅勇;韋杰;馬月偉;;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邊緣帶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5 朱莉娜;劉子琦;曾理;廖望;;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旅游與前景分析——以中國南方喀斯特荔波遺產地為例[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C];2009年
6 黃萌;;泰寧丹霞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綜合整治規(guī)劃[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劉子琦;熊康寧;肖時珍;;貴州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人類對喀斯特洞穴的利用[A];第六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yè)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結合全省社會發(fā)展重大需求 調整學會工作重點 加強地理科技服務——新時期省地理學會的工作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思路[A];貴州省科協(xié)學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豪格爾·帕奈;;生態(tài)旅游在世界自然遺產和人與生物保護圈——黃龍[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10 全華;;論自然風景開發(fā)的區(qū)域負效應——以武陵源為例[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向永東;齊心協(xié)力真抓實干確保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N];貴州日報;2006年
2 傅玉良 肖高林;“中國南方喀斯特”項目進入國際競爭平臺[N];貴州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向永東;滇黔渝三省市申報工作緊鑼密鼓[N];貴州日報;2006年
4 李曄邋石雨;“中國南方喀斯特”躋身世界自然遺產[N];解放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閔云霄;“申遺”:“中國南方喀斯特”箭離弦弓[N];貴州政協(xié)報;2006年
6 盧毅然;“驚動”聯(lián)合國的“自然美”[N];中國文化報;2006年
7 記者 雍明虹 肖志雄;我省強化保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N];云南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李宗英;勵志激情迎“大考”[N];黑龍江經濟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紀軍 通訊員 李學玲;“新疆天山”申遺科考團來阿[N];阿克蘇日報;2010年
10 本報駐新疆記者 王思超;新疆:申遺之路還有多遠?[N];中國旅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嘉學;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的旅游地質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年
2 駱銀輝;三江并流區(qū)地質環(huán)境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3 駱華松;旅游地質資源與人地關系耦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年
4 張朝輝;中國西南喀斯特瀑布苔蘚植物的生態(tài)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劉江龍;中國東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機理及其地學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6 夏贊才;張家界現(xiàn)代旅游發(fā)展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品冬;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錐狀喀斯特全球對比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2 程夢婕;世界自然遺產價值認知差異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健;世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的中外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4 田述軍;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錐狀喀斯特地貌形成與演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5 宋云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6 鐘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的法律保護[D];湘潭大學;2003年
7 李穎;世界自然遺產旅游開發(fā)的社區(qū)參與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8 劉子琦;人類對喀斯特洞穴的利用分類與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9 魯芬;“三江并流”區(qū)旅游資源保護的政策法規(guī)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霍斯佳;重慶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地資源管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本文編號:2469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46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