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魏晉官印中的“率善”號研究
[Abstract]:The official printing and literature of the "direct good"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ainly used to seal Di, Qiang, Xiongnu and other long-lived or living in Nei County, smaller ethnic tribes, Chiazhong will, all Warrant officers, Qiang, Xiongnu, etc., Xiaochang and other low-level officials sai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w-abiding people-oriented. In the perio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official of "Jiaoshan" replaced the diversified official nam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dicating the trend of unification and system simplification of the official name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tre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official names, resulting in 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good faith".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s of the system, the choice of official names and the partial extension of official names impl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social changes.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魏至隋唐中原政權授予周邊民族的官爵名號研究”(12CMZ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西南大學歷史學院2011年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
【分類號】:K877.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黃盛璋;;匈奴官印綜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年03期
2 武沐;尹玉琴;;《晉書·北狄傳》入塞屠各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04期
3 于世明,于世鳳,于劍裔,于劍沖;論漢代頒發(fā)給少數(shù)民族的印章——兼論西漢蛇鈕、田字格官印新證[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洋;;漢代“不道”罪考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馬育良;;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李俊芳;;漢代冊立皇后禮儀考述[J];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4 連宏;;論漢代的遷徙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5 周啟梁;;中國古代環(huán)境保護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變革為基本線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李楠;;《獨斷》與漢代奏議文[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崔晨;;論儒家經(jīng)義影響下的漢代赦令[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王允亮;;論西漢奏議的形態(tài)和運作[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9 黎石生;長沙走馬樓簡牘所見戶籍檢核制度及其相關問題[J];東南文化;2002年09期
10 譚前學;秦法制史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郡守為廷”——秦漢時期的司法體系[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萬明;;明代詔令文書研究——以洪武朝為中心的初步考察[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4 萬明;;明初政治新探——以詔令為中心[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鄖在廷;西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王策;金雞梁所出木牘、封檢及相關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張維新;中國古代法制史學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7 楊繼剛;漢靈帝鴻都門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姜曉敏;略論西漢對犯罪的預防與懲治[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9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薛菁;魏晉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晶晶;漢代官印制度考述[D];吉林大學;2011年
2 芮釗;《獨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齊小榮;屠各劉淵即匈奴大單于位探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焦艷輝;先秦秦漢族刑考論[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5 孫韜;略論魏晉南北朝“八議”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延慧;西漢酷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秋方;論中國古代“令”的變遷、性質(zhì)及其地位[D];蘇州大學;2011年
8 高海云;兩漢之際儒生價值觀念分析[D];蘇州大學;2011年
9 王春霞;唐代流刑制度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安平;漢代病免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葉其峰;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別方法初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云鶴;魏晉時期薄葬思想探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劉強;從“清談誤國”到文化研究——魏晉清談研究的歷史回顧[J];學術月刊;2005年10期
3 宇汝松;;心理調(diào)適與終極關懷——魏晉士林心隱之路探析[J];江淮論壇;2008年03期
4 楊輝;;魏晉時期的人生困惑及應對方式[J];學術交流;2009年03期
5 巨歡樂;;淺析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J];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6 徐文翔;;自適與自遠——論魏晉文人的飲酒精神[J];淄博師專學報;2011年01期
7 高彥;;魏晉女性作品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8 陳建軍;;魏晉時期的文人與體育[J];蘭臺世界;2012年27期
9 趙吉惠;重估魏晉思潮的時代主題與文化精神——讀《魏晉三大思潮論稿》[J];哲學研究;1989年08期
10 高建新;尚“清”與魏晉人物品鑒[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金裕哲;;韓國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趙啟漢;;魏晉京都洛陽試探[A];中國古都研究(第七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89年
3 張麗;;魏晉南北朝文史分野簡論[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4 張傳燧;;論玄學與魏晉南北朝審美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中村圭爾;夏日新;;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吳思增;;陳子龍的魏晉觀及其影響[A];第二屆江南文化論壇——江南都市與中國文學[C];2013年
7 宗明華;;莊子與魏晉文人的獨立人格意識[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鄒然;蔡欣;;周代賢哲引領“人的覺醒”——《詩經(jīng)》思想智慧啟示錄[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二十二輯)[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聶建江;祁連山下戈壁灘上,“魏晉墓磚畫廊”沉睡千年[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2 壽山;魏晉南北朝的書法[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主持記者 錢麗;姚勝祥:我骨子里就是一個“狂人”[N];貴陽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善蒙;魏晉情論[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紅巖;魏晉南北朝困厄文人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儀平策;魏晉南北朝審美文化發(fā)展范式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4 王仁磊;魏晉南北朝家庭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肖能;魏晉的自然主義[D];復旦大學;2011年
6 戴建平;魏晉自然觀研究[D];南京大學;2001年
7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8 傅晶;魏晉南北朝園林史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9 白雪;魏晉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結構與社會變動[D];蘭州大學;2012年
10 肖能;魏晉的自然觀[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柯慰臣;魏晉社會上層生活消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高彥;從婚姻、教育看魏晉婦女社會地位[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薛熠煥;魏晉誡子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芳;魏晉南北朝游俠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雪;魏晉表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黃蓓;魏晉南北朝墓志銘流變及文體特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秀鵬;魏晉南北朝辭賦的“艷”化趨向[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亮茹;魏晉南北朝婦女社會地位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朱紅妹;魏晉“會”的審美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10 張立軍;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藝范疇—“自然”[D];遼寧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54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45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