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對清代陶瓷文化影響的研究
本文選題:藏傳佛教 + 陶瓷紋飾; 參考:《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清代是我國陶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浩如煙海的瓷器中,一些器物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風格,它們是西藏與內(nèi)地文化交流的美好產(chǎn)物。 由于清政府對藏傳佛教采取扶植政策,使得其盛行的同時也對內(nèi)地文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本文從陶瓷紋飾與造型兩個方面上進行探討,,并結(jié)合圖像學與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論證出藏傳佛教對清代陶瓷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對陶瓷理論的研究做了有益的補充。
[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is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eramics. In the vast porcelain, some of the objects have a clear Tibetan Buddhist style. They are a good produc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ibet and the mainland.
Since the Qing government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supporting Tibetan Buddhism, it also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the mainl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wo aspects of ceramic ornamentation and modeling,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Tibetan Buddhism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eramic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b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mage and philology.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is a useful supplement.
【學位授予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52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曉玲;;試論藏傳佛教對群眾文化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2 角巴頓珠;;能治病的神秘藏娘塔之謎[J];西藏藝術(shù)研究;2011年02期
3 桑吉扎西;岳麗彬;;藏傳佛教覺囊派梵音古樂在北京演出[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4 李國臣;;遼寧省舉辦首屆藏傳佛教教職人員培訓班[J];法音;2011年09期
5 沉洲;;心懸來世[J];廣西文學;2011年06期
6 更堆培杰;覺嘎;;藏傳佛教“絕耷”音樂結(jié)構(gòu)研究——以雄色尼古寺“絕耷”音樂為主例[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7 徐長安;;藏傳佛教界吹響抗震救災(zāi)集結(jié)號[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8 劉俊哲;;藏傳佛教關(guān)于生死智慧的論說[J];民族學刊;2011年02期
9 程狄;;元、明時期北京藏傳佛教發(fā)展概況[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10 嘉雍群培;;藏傳佛教中的“扎年琴”[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傳力;邊普;;藏傳佛教與拉薩城市轉(zhuǎn)經(jīng)道空間[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亞莎;;藏傳佛教“佛鵬”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圖形的演變脈絡(luò)[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曹學文;;藏傳佛教在炳靈寺發(fā)展之述評[A];炳靈寺石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孫悟湖;;近年來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現(xiàn)的若干新現(xiàn)象[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5 向紅笳;;藏傳佛教在北美的傳播[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郎維偉;;四川康區(qū)藏傳佛教覺姆現(xiàn)狀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維偉;;試論康藏文化與藏傳佛教的關(guān)系——為紀念任乃強先生而作[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為道、為學、為器——簡論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關(guān)系[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9 才讓;;當代藏傳佛教的社會影響及發(fā)展特征[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10 沈桂萍;;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yīng)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尕藏加;新中國的藏傳佛教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記者 周東平;青海上億資金保護藏傳佛教名寺[N];人民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王鵬權(quán);民族性 現(xiàn)代性 藏傳佛教宿命何在?[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4 記者 馬玉龍;我省藏傳佛教代表人士培訓班結(jié)業(yè)[N];云南日報;2009年
5 記者 李韻;故宮博物院成立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N];光明日報;2009年
6 潘瓊閣;藏傳佛教:在脆弱的土地上守護生態(tài)天堂[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記者 馬子雷;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成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記者 李亦恩;藏傳佛教培訓班學員來岳考察[N];岳陽晚報;2010年
9 記者 馮驥 常川;推動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yīng)[N];西藏日報(漢);2010年
10 趙國棟 于轉(zhuǎn)利;茶與藏傳佛教[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刀吉仁青;藏傳佛教文獻中的佛性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白瑪措;蓮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高澤禎;道次第蠡測[D];四川大學;2005年
7 段晶晶;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王開隊;康區(qū)藏傳佛教歷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紀~1949年)[D];暨南大學;2009年
9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10 斯塔;本體、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婧;藏傳佛教對清代陶瓷文化影響的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2 吉仁尼格;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世俗化的探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3 蔡曉菁;藏族格言詩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高琳;藏傳佛教在新疆的興起和演變及其對社會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9年
5 曹英;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習慣法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陸啟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7 李冰潔;藏傳佛教在藏族題材電影中的文化意義[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8 白麗娜;論章嘉·若必多吉對藏漢文化交流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德卻卓瑪;試論宗喀巴大師對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10 王書博;試論藏醫(yī)學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換[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189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918961.html